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翻译传统或规律,旨在为后世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 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译场在佛经汉译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其独特的立体化翻译合作方式以丰厚的译学成果证明了翻译合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这种立体化合作方式规范严谨,分工细致,对于现代翻译市场的规范化和大型翻译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金辽金文》中收录的5篇文章的系年作了考证,订正了其系年错误,并对是书26处佛经标点错误进行了辨误,同时对标点错误的佛经的内容作了解说。  相似文献   

5.
佛教思想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唐五代时期的寺院讲经变文,就是这一时期的成果,也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产物。佛经的翻译,佛曲梵呗的模拟制作,唐代寺院礼佛唱导的方式,正是讲经变文这一俗文学形式产生的主要原因,它是宋元话本小说的源头,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产生亦根源于此。  相似文献   

6.
陆宏 《科技信息》2009,(36):I0151-I0152
本文通过西方《圣经》翻译与中国佛经翻译的简要历史阐述,试图理清这两条翻译主线,总结两部经典著作在翻译过程中的共同轨迹,由此对两部经学翻译作品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做以总结。  相似文献   

7.
黄丽凡 《科技信息》2007,(24):467-468
本文分析了在英汉翻译时如何处理思维和结构方面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翻译实践活动历史悠久,各种关于翻译的观点、思想和理论也随之产生,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些翻译家的翻译理论的分析,并与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相对比,进而指出中国翻译史上也是出现过"等效翻译"思想的,只是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在中国译界引起过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佛经翻译者崇尚意译排斥音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词汉化过程中的意译化倾向;与此同时,他们在继承东汉时期佛经翻译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创造更准确的词形以适应读者的需要,这使得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外来词仍然存在一词多形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外来词词形处于“汰选”的“过渡性并存”阶段。  相似文献   

10.
李云涛 《科技信息》2007,(6):107-108
作为中国翻译理论的源泉,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从三国时开始到唐朝的繁盛和宋以后的衰退的发展和完善,为今天的中国翻译理论奠定了相当的基础,形成了中国译学的雏形。  相似文献   

11.
中西第一次翻译高潮,指中国的佛经翻译与古罗马的圣经和希腊古籍的翻译。它们在翻译材料、文化移植和翻译理论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相似性,也在时间和规模、历史文化背景及翻译理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对中国古典戏曲有着重要影响,佛经中丰富绮丽的故事更为古典戏曲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素材和艺术手法。佛教文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戏曲题材,还与古典戏曲的圆满结局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是用纳西东巴文记录藏语的文献,也是东巴文献中首次发现的藏传佛教经文。文章在对东巴文藏传佛教《皈依文》特征描述、字释、翻译的基础上,提出这份因历史上宗教互动和语言接触而产生的特殊文献,不仅填补了东巴文献类型的空白,还对宗教互动、语言文字接触、民族关系等研究都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 ,包括《旧约》和《新约》。在整个人类历史上 ,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因此 ,从纪元初期到今天 ,《圣经》的翻译从未停止过。  相似文献   

15.
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认为“佛经译文中表示指代的总共只有三个词:‘是’、‘尔’、‘彼’。‘此’和‘斯’很少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不用了。”笔者从统计的数字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讨论“此”、“斯”、“是”、“彼”、“他”、“他人”等几个指示代词的用法,揭示了东汉汉译佛经中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对许文作了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6.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的汉译佛经是一种空前的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对汉末佛教的迅速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分析安世高的身世、佛经理论和汉译,可以发现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及其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洪建华 《科技信息》2010,(31):I0191-I0191
人们通常认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创意。然而,那种认为翻译缺乏创造性的看法在理论界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本文通过举例就翻译的创造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三生生命观是佛教对有情众生的生命演化进行的全新解释,它把人的生命流转分为前世、今生、来世三段,这种有别于中土一世生命说的观点,经过汉译佛经的传布,以其新奇性和合乎生活经验的解释深深地吸引了六朝中土文人,六朝小说对三生缘母题的演绎就是这一影响下的直接成果。三生缘母题在中土后世小说中多有演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与译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说的译场指的是中国古时佛教翻译经籍的组织。佛典翻译工作大约从东汉明帝刘庄时开始,到北宋仁宗赵祯时停止,即从公元58年至公元1063年,共计一千零五年,是中国翻译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从事佛典翻译工作的人很多,译出的佛典非常浩繁。译人们在长期译经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翻译质量逐步提高,翻译体制渐渐完善,而古代译场的出现,正是翻译制度高度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浅析人名文化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任。而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正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重大意义所在。但是正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存在使得翻译困难重重。本文拟从人名的翻译来探讨人名的翻译原则。人名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表达与接受方式。要想恰当而科学地翻译人名,必须领会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并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