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赫金狂欢化文学理论认为狂欢节中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与随后的脱冕是狂欢式中最重要的节庆仪式,它使一切高贵的因素降格,体现了狂欢化理论的精神内核,即颠覆等级、主张平等对话,强调未完成性、变易性,反对僵化和教条。田纳西·威廉姆斯的著名戏剧《欲望号街车》中斯坦利父权制的加冕与脱冕是对巴赫金狂欢化文学理论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2.
《瓦尔登湖》( Walden )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代表作,该作品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因此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从诸多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但用对话理论分析书中梭罗对话的有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理论依托,着重分析梭罗与自然的对话,并探讨这种对话的积极意义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蔡清吉  张倩 《科技资讯》2013,(32):187-187
马丁·布伯以世界和人生的二重性为基点,建立了以“关系”为枢纽的对话哲学体系,认为“我-你”关系是最真实的关系,具有直接无间、注重相互,动态相遇的特征。这种对话思想对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目的和过程有了全新的解释,有利于推动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郭欣 《科技信息》2010,(20):I0161-I0161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的经典之作,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及赫尔曼斯的对话自我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露西的心灵成长过程.通过与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对话,露西得以摆脱精神困境,重塑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5.
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指出读者与文本各自具有超视和外位性,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不同主体之间的一种开放的对话关系。用巴赫金对话理论分析作品本体论和接受论批评形态中关于读者与文本的关系,分析其优缺点,进而指出读者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动态对等”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慧敏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4):36-38,46
鲁迅虽然没有阅读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但他在小说中对主人公内在灵魂复杂性的挖掘,对主人公独立意识的强调以及叙述视角和叙述形式的变化都印证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试图从作者与作品,读者的对话,两种意识的对话,故事之间的对话,悲喜剧的对话,作者与自我体验的对话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鲁迅小说中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7.
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内容,对话作为人的存在本质,具有平等性、差异性和思想性的基本特征。巴赫金的其他重要思想,如“复调”小说、“狂欢化”理论等也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巴赫金对话理论对于现代生态危机的启示,介绍了中国道家哲学与西方现代性反思的对话。比较了西方基督教的“创造观”与中国道家的“创生观”。  相似文献   

9.
于海珍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1):28-30,38
美国著名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深刻体现了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首先在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问得以展现。文中在吉姆佩尔与牧师之间存在着“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吉姆佩尔与他的妻子埃尔卡,吉姆佩尔与他的学徒或其他邻居之间只是一种冷漠的“我-它”关系;这种关系展现了现代人在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伦理困惑和精神危机,以及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美国当代社会受到的冲击。其次,在叙事上锑二人称“你”的使用也体现出了对话性,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后,在吉姆佩尔的游荡与梦境中,“对话”哲学得以最完美的诠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傻瓜吉姆佩尔成为“对话”哲学中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0.
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克里斯特瓦等人的互文性理论,对《占有》所包含的丰富的戏仿和引用的写作手法进行互文性解读。通过对小说中大量互文现象的分析,可充分展现其多元并包的后现代艺术特点,而对作品的历史意蕴和叙述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则能揭示其丰富的历史性对话。  相似文献   

11.
任丽丽 《科技信息》2007,(6):19-19,71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戴维·洛奇的文学批评和小说创作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尝试从二元对立结构分析戴维·洛奇作品《想……》,解剖对话小说艺术在作品各个层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鲁海燕 《科技信息》2011,(34):322-322
本文在巴赫金对话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对广告语篇中的对话进行分析,说明广告语言的对话存在侧重性,正是这种广告主与受众之间的强弱对话关系刺激了广大消费者的购买力。  相似文献   

13.
鲁迅虽然没有阅读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但他在小说中对主人公内在灵魂复杂性的挖掘,对主人公独立意识的强调以及叙述视角和叙述形式的变化都印证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试图从作者与作品、读者的对话,两种意识的对话,故事之间的对话,悲喜剧的对话,作者与自我体验的对话等几个方面阐述鲁迅小说中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4.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内涵及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是巴赫金对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时间与空间相互冲突、相互转化、时空体控制着小说其他元素的状态构成了“时空体”的理论内涵。巴赫金对时空体的成因挖掘欠缺,对读者能动作用的忽略是“时空体”理论的两大缺陷。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时空体”的主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方方的《状态》始,“潜对话”已成为方方小说创作的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这在其近作《鸟泥湖年谱》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潜对话”不仅表现在单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作者与人物之间,而且成为作品的结构性因素。作为与“对话”(公开对话)相对而言的“潜对话”,与巴赫金所说的“复调”有着明显的差异。作家个人的艺术选择、时代情势使中国出不了“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中提出了"复调"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狂欢化理论",而《地下室手记》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走向"复调小说"的开端。"复调"并不单是指文中的多种思想并存,还包括这些思想的碰撞、冲突和转换。地下人疯癫的言语中充斥着自我否定的激烈对话,这种对话实则是对文明代表的理性的对抗。当疯癫表象撞上理性之墙,在狂欢世界的转换与交替中,地下人实现了自我的复活。在这种对撞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向我们展示了地下人对理性的反抗。正是这种反抗,而不是非理性,使地下人成为这个世界独特而尖锐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开拓了长篇小说的一种新体裁——复调小说。复调小说是多种对话的统一体,在对话环境下揭示深刻的思想内容。复调小说中处处渗透着对话性,小说所有成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复调特征在陀氏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中的所有主人公都是有思想的人,他们通过对话交际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思想,并聆听他人声音作出的回答。该文意在以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为基础,从语言结构方面揭示小说《卡》的对话性,亦即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重点分析了巴赫金《论行为哲学》与《陀思妥也夫斯基诗学问题》两部著作中的主要思想,通过与布伯、海德格等人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揭示出蕴含在早期巴赫金诗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因素。从思想根源上对巴赫金诗学进行了条分缕析,并指出这对形成其诗学思想的影响极为重要,也是今人理解其诗学思想的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19.
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为什么一再延宕这个问题的解读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哪一篇论著都不可能完全解读《哈姆莱特》这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本文将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哈姆莱特人格的两个主要方面以及其复仇过程中的延宕,论证了哈姆莱特不同人格间的对话是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延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克里斯特瓦等人的互文性理论,对《占有》所包含的丰富的戏仿和引用的写作手法进行互文性解读。通过对小说中大量互文现象的分析,可充分展现其多元并包的后现代艺术特点,而对作品的历史意蕴和叙述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则能揭示其丰富的历史性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