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528年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皇帝巴卑尔下令在印度北方邦的古城阿约提亚建造了一座清真寺,并命名为巴卑尔清真寺。印度教徒则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记载,认为阿约提亚(阿逾陀)是罗摩(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化身)王子生长的王宫,称巴卑尔清真寺建在了罗摩庙的位置上。而穆斯林又认为,罗摩只是印度教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罗摩庙址纯粹是无稽之谈。自此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开始了持续数百年的罗摩庙址———巴卑尔清真寺之争。  相似文献   

2.
喀拉拉不仅美在自然,也美在人文,这才是"人间天堂"的完全含义。传说喀拉拉是由神创造的,印度教大神毗湿奴十种化身中的第六种持斧罗摩,把他手中的斧头扔向大海,随后一片新的土地就从海洋中诞生了。也许是因为得到神的眷顾,喀拉拉邦的确与印度其他地方不同。远远的地平线上山峦起伏,层林叠嶂,那是犹如哨兵一样  相似文献   

3.
《世界博览》2013,(23):26-28
印度产象,是世界上拥有印度象数量最多的国家。象在印度还被赋予了宗教和文化意义。在印度教和印度神话中,象头神是智慧之神和破除障碍之神的化身,寓意吉祥与成功。至今,印度的很多商店和寺庙都供奉着象头神。印度人钟爱大象,在国徽当中也不忘加入大象的图案。由于印度与象结缘,大象就成为国际社会对印度的别称。  相似文献   

4.
《科技知识动漫》2009,(7):56-57
中外神话中都有“第三只眼”的传说。在我国京剧《孙悟空大闹天宫》中,二郎神杨戬的脸谱都勾三只眼,这“第三只眼”具有特异超凡的功能,能够识破孙大圣的“七十二变”。在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印度教“三神”中的“破坏神’’湿婆也有三只眼,其中两只眼睛与凡人无异,、而第三只眼却长在额头中间。人真的有“第三只眼”吗?  相似文献   

5.
<正>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简介萨罗的十车王没后裔,祭神求了,结果大神毗湿奴下凡投胎,以铲除罗刹魔王罗波那。十车王三个后妃很快生了四个儿子。四个王子武艺都高强,长子罗摩更是超群出众。众友仙人带领罗摩去弥提罗试拉神弓,在那里罗摩与弥提罗美丽的公主悉多结了婚。罗摩登基前,驼背女郎怂恿第二王妃吉迦伊,要求国王让自己的儿子婆罗多继承王位,并把罗摩流放森林十四年。罗摩为了不使父亲陷入违约的困境,毅然  相似文献   

6.
章媛媛 《当代地方科技》2007,(11):75-75,100
巴克提运动(BhaktiMovement)是印度教的一次宗教改革运动。本文试图对其中的几个问题做一粗略的思考:第一、巴克提运动与商羯罗(Sankara)改革的关系;第二、从巴克提运动中渗透出的印度文化因素;第三、巴克提运动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俞熔 《科技信息》2013,(26):219-219,221
<正>从古至今,建筑都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莫卧儿王朝和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建筑,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两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的差异,间接的反映出不同的统治集团的组织文化差异。莫卧儿王朝留下了丰富的建筑瑰宝。开国皇帝巴伯尔(15261531在位)和第2代皇帝胡马雍(15311531在位)和第2代皇帝胡马雍(15311556在位)时代莫卧儿建筑较少,但从第3代皇帝阿克巴(15561556在位)时代莫卧儿建筑较少,但从第3代皇帝阿克巴(15561605在位)时代,莫卧儿建筑开始进入兴盛时期。阿克巴推行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文化融合的政策,因此此期的建筑便是伊斯兰建筑与印度传统建筑融合的产物。第4代皇帝贾汉吉尔(16051605在位)时代,莫卧儿建筑开始进入兴盛时期。阿克巴推行伊斯兰教与印度教文化融合的政策,因此此期的建筑便是伊斯兰建筑与印度传统建筑融合的产物。第4代皇帝贾汉吉尔(16051627在位)时代是莫卧儿建筑的过渡时期,建筑材料逐渐  相似文献   

8.
耆那教和佛教是印度历史悠久的两个宗教派别。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两教的关系表现为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两教产生于相似的社会背景;教义有很多相通之点。两教的关系还表现为教团之间激烈的竞争和相互评价。激烈竞争的原因既是因为两教要争夺发展空间和资源,也因为两教还有很多观点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阿凡达的英文原名为“Avatar”,词根源自梵文。 在印度哲学中,阿凡达意指降临人间的神之化身,通俗意义可理解为“化身”。  相似文献   

10.
与孔子重视"礼乐"不同,墨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却表现出"非乐"的特色,这既是墨子的功利主义特点使然,更是孔子的体系是哲学的,而墨子的体系富含宗教性所致,在这种定位下理解它们的音乐观,我们能得出非常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谷种起源神话是文化起源神话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展现出了先民在特定时期内步入农业文明社会的艰难历程。在目前搜集到的谷种起源神话文本中,可以划分出若干不同的类型,其中"创造型"是较为特殊的一类。在15个民族的32篇神话文本中,根据创造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六个亚类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古代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是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机构之一,由于深受古希腊传统宗教的影响,雅典五百人议事会在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宗教性。这在议事会成员和议事会内部机构的产生,会场的选择和开会日期的确定以及会议的议事程序上充分体现出来。同时,这种宗教性也严重影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它的民主也只能是相对的民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古印度宗教之一的吠陀教之默想、灵感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与《奥义书》所表现出的伦理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等分别在越南历史上的不同阶段对越南文化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越南文化因此而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在越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越南民族表现出了极强的交融性,这种交融性体现在越南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和融合同化,同时也体现在越南民族在文化上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5.
通过俄汉人名的民族文化对比发现:它们在发展历程、地域区分、起贱名的传统和作家笔名的命名方式上完全相似,在固定性、重复性、宗教性和宗族性上表现出了部分差异,而人名的避讳制、变体形式、结构及出现时期却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6.
婆罗门教和佛教是印度古代的两个主要宗教。两教关于“神”的观念有重要不同。婆罗门教的主流思想认为存在着一个作为世间一切事物根本凶的神,而佛教则通常认为事物是缘起的,不存在实在的作为本体的最高神。两教的神观念与其各自理论体系的基本倾向一致,也与印度古代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冲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7.
神话是文学的源头,也是先民原始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形态和艺术创造规律的集中体现。山水诗的出现虽然相对晚近,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理性思维发育,但却是继神话之后在文学创作上大自然的又一次人化。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表现出强烈的神话色彩和感性思维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山水诗获得了极高的审美品格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源起和演变种姓,一般说来是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集团。种姓的出现和阶级社会形成时期的分工有关。种姓制度曾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古代和中世纪各国,但在印度社会中表现最为典型。种姓制度在印度的出现,大约是在印度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是一种种族奴隶制。后来经过不断的分化演变,成为今天还依然遗留于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自古以来,它与印度教的教义紧密相联。它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渗透在文化、社会经济生活以及政治活动等各个领域中。种姓制度,不仅在占印度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  相似文献   

19.
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定于1961午4月1日开始。由于这个计划关系到印度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和人民生活,近两年来它一直成为印度国内广泛讨论的一个问题。1960年7月初,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在回顾了1951—61年的计划执行情况后,公布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纲要”。一年多来,这个“纲要”曾经作了几次修改。由于外汇短缺和其他问题,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最后草案的公布一再延期。现在,我们可以从十年来计划执行的概况和“纲要”本身来谈谈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恒河,一向是印度人民称颂和祟敬的“圣河”,在印度教中流传着许多“圣河”的神话。从恒河之源的哈特瓦尔到瓦拉纳西、帕特纳等沿河城市,每天清晨都有成群结队的虔诚的散徒、善男信女涌向恒河祷告神明和涉水沐浴,让“圣河”水冲涮走他们的污浊和罪孽。每年都有几百万旅游者到圣城瓦拉纳西的恒河边观赏日出,人们在晨光曦微的河边祈祷、沐浴,或驾小舟在恒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