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者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
从当代文化科学发展的视野,对作为六经之首的易经起源及其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解读.通过论证易经生成之三部曲:自然易→占筮易→人文易[1], 揭示了"易"之卦爻象数源于自然,易经之本在象数,其精髓乃"道法自然".由此不仅提升出中国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与人文教化,而且开出了中国古代生成整体论的"科学"和数学算法体系.文章揭示了易经作为中国文化总源头所蕴含的自然、占筮、哲学、"科学"等 "多维立体结构",试图澄清其中相互关系与不同层次.主张从当今文化科学发展的高度,揭示与彰显易经象数本有的自然、数理与"科学"蕴含,赋卦爻辞以新意,开辟易学创新之道.并试图由此为厘清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线索,超越西方近代科学的机械构成论与主客二分之认识论,探索中国文化、科学的自主创新提供文化资源与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3.
在<易传>论"辞"的内容中,"圣人之情见乎辞"树立人文创造活动主体的典范,而"辞见情伪"说,更具有创作主体论中情感修养论的指导意义.与"辞见情伪"说密切相关的修养说,则是<易传>中的"易其心而后语".  相似文献   

4.
正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这句话的原意是:起初,依循卦爻之辞即可揆度其大义,现在《易》既已有了典则可寻,但如运用者非其人,易道也不会自己凭空运行。本句话中,初,为开始之意;率,帅也;辞,指卦爻辞;按,揣度;典常,指经常可行的变化规律;道不虚行,意为易道不会凭空而自行。上一节谈到,遵循卦爻辞之理处事,可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虽没有师保教导,却如在父母身边,不会  相似文献   

5.
正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这句话的原意是:《周易》彰明往事而察知来事,而使微者显著阐明幽隐。开启卦之义,使名实相符,以辨别物象。正定(卦爻)言辞,赋上吉凶占断之辞而使之完备。(卦)取名小,它所象征的事类广大。所寓含的旨意深远,所系的卦爻之辞有文采。它的语言隐  相似文献   

6.
《周易》又名《易》或《易经》历来被推崇备至,奉为“群经之首”。它是一部研究“天人之学”的哲理著作,但从它的卦爻辞中保存着许多有文学价值的作品,闪烁着中国早期的文学特色。这里仅从《周易》卦爻辞中有关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歌谣进行操索,不难发现它在义学艺术上的价值。《周易》卦爻辞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的歌谣.从思想内容来看,有以下一些特色:《周易》卦交辞中有些对古代抢婚习俗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抢婚”是父系氏族社会里的一种特色的婚姻礼仪,名叫“掠夺婚”,它虽然是采用劫夺的方式来实现婚配,但男女青年大婚前…  相似文献   

7.
<论语·尧曰篇>"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肤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与"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被认为引自<尚书>,前者或疑为<夏社>佚文,或以为<汤誓>逸文,或以为另一篇<汤誓>,其大旨或视为伐桀告天,或视为祷雨之词,但均为帝王承担责任的言辞,而帝王承担责任则是涉及如何为政的主旨.后者或以为出自<泰誓>,或以为逸词逸句,其大旨或以为伐伐告天之辞,或以为武王诛封誓众之辞,或以为周武王封诸侯之辞,然其中却蕴含着君王应该用贤人与承担责任爱护百姓之含义.<论语>该章的主旨是从制度、民心等多个角度说明如何为政的.此两处虽然与原文主旨不同,但客观上存在让人阐释成如何为政的文化空间.因此,此两处<论语>引<尚书>,其阐释有了断章取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李学卫 《科技信息》2009,(31):I0166-I0167
"元亨利贞"在卦爻辞中出现频率最高,学界对四字的解释分歧也最大。经过考察四字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变,结合四字在卦爻辞中的具体使用情况的,本文认为"元亨利贞"不仅可用来指称卦德,也可用于构成占辞。  相似文献   

9.
"陈言务去"语出韩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去掉人们用腻了的陈词滥调;二是指摈除人云亦云的庸俗之见.在《柳文指要》中,章士钊对"惟陈言之务去"的观点严重质疑,甚至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个伪命题.章士钊告诉人们,作文大可不必理会"陈言务去",受其束缚,只要做到"文惟其当",即能直抒胸臆,辞达其意则可,管它模仿不模仿、陈言不陈言...  相似文献   

10.
《周易》之德的词句,在64卦卦辞中没有直接出现,仅见于4卦爻辞中5处,所涉及"德业"、"品德"、"恩德",都关乎周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在德性,已经展示出周人"德"的观念的生成。《周易》之德词句在《系辞》、《卦·象曰》、"乾坤"《文言》和《爻·象曰》中增多的现象,体现了孔子"十翼"对《周易》研究的理论性发明。阅读《周易》之德论,笔者大致分为自强之德、宽厚之德、内省之德、谦下之德、节用之德、重民之德、执政之德等六大德目。  相似文献   

11.
"辞达",是儒家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苏轼对"辞达"说的阐释全面而又深刻,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和作用.而苏轼解读"辞达"说所持的通达态度,又明显地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本文即试图对这种影响做一浅略的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12.
"反训"浅谈     
"反训"是指一个词同时兼具两种相反的意义,这样的词可称为"反训词";"反训"可分为"正反同辞"、"美恶同辞"和"施受同辞"三类;词义引申、动作的特征、修辞等是"反训"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是文学教育的黄金时段.然而,语文独立设科百余年来,文学教育不断被挤压、被异化,终于铸成今日之"文学之痛".<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 深入历史现场,展开深层对话.其突出特色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慧眼察演变,诊断出语文教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情势下的"钟摆式"痼疾;二是慧心识真谛,鲜明提出了在语言主体条件下、以审美为核心的文学教育之理念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有重视文体的传统.<墨子·大取>云:"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这里所说的"类",虽不专指文体类别,但包含有区分文体的内涵.<尚书·毕命>则将"辞尚体要"与"政贵有恒"相提并论,进一步凸显了文体的重要意义.<周礼>、<礼记>等都有关于文体的记述.后人继承这一传统,对文体给予了高度重视.刘熙<释名>、蔡邕<独断>、曹丕<典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志论>、李充<翰林论>、任防<文章缘起>等,都重视文体探讨.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明确提出:"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文意>也说:"凡文章体制,不解清浊规矩,造次不得制作."  相似文献   

15.
郑玄易注旨在重建卦爻符号与卦爻辞之间的关系,运用文字训诂、卦爻符号的推演、视域融合、爻位说等多种诠释方法,以严密的推导化约《周易》文本的多重意义,使隐藏在字面意义背后的象征意义得以彰显。可以说,郑玄易注创建了完备的象数易学诠释体系,标志着周易诠释学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唐代韩愈提出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是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概括,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赞同者从立身祁向、情感性质、对待别人批评的态度、科举制度、忧患意识等不同角度来解说;不赞同或持怀疑态度的,又分别从宗经、征圣的立场、文体的不同功能、审美心理、创作主体的要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等不同的方面来解说.古人的种种解说,虽纷纭散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对我们认识"庐山真面目",也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正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易》卦爻辞所蕴含的道理十分博大,百物均无所遗弃。从始至终心怀危惧,其大要归于无咎,这就是《周易》的大道。周易的道理深广博大,万事万物皆涵盖其中,没有一个被遗漏和废弃。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对万事万物的发展始终怀有戒慎恐惧之心,始终怀有警惕忧患之心,并以言行举止毫无过错为要旨,无咎就是没有灾难。人若能无灾无害地走过这一生,就是最大的幸运,这其中的智慧就是《易经》之道。反过来讲,谁若  相似文献   

18.
归妹新解     
归妹一卦,历来被认为是与婚嫁有关的一卦,个人认为,从这个象征少女出嫁的一卦当中,不单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嫁制度,还可以窥见在当今社会如何安身立命的道理。下面从卦爻辞的分析来加以说明。归妹:征凶,无攸利。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中的解释是:"要是行为不当往前进  相似文献   

19.
归妹新解     
尹宁宁 《科技信息》2009,(12):104-104
归妹一卦,历来被认为是与婚嫁有关的一卦,个人认为,从这个象征少女出嫁的一卦当中,不单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嫁制度,还可以窥见在当今社会如何安身立命的道理。下面从卦爻辞的分析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反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格,由辞面和辞里两部分构成。长期以来,反语的辞里都被视为是言者所表达的真实含义,辞面只是一种形式,是为辞里服务的,辞面和辞里的语义呈现出矛盾性和逆向性。从语言事实出发,分析了反语辞面的多种作用,指出了传统理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