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2000—2020年三江源地区MOD10A2积雪产品数据、雪水当量数据和气象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积雪时空演变特征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三江源地区积雪覆盖面积在时间上有显著差异,年积雪覆盖面积在1.5×106 ~2.5×106 km2之间平稳变化,春、冬两季积雪覆盖面积最大;空间上,年积雪覆盖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多为高耸山脉附近;平均积雪深度呈先平稳变化,再降低,最后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年际变化,积雪日数呈先减小,后增长,再减小的趋势,春季的积雪日数在平稳变化后,先减少再增长,而秋季和冬季则与之相反;影响三江源地区积雪面积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日照时长和降雨量,影响积雪日数变化的主导因素为蒸发量,积雪深度变化则受到日照时长和平均气温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朝鲜1981-2010 年95 个地面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记录, 分析朝鲜冰雹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 朝鲜的冰雹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中部山区和西部平原地区, 年平均冰雹日数在上述地区分别达到4, 1.5 和1 以上。年平均冰雹日数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春季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区和北部山区, 年平均冰雹日数达到0.4; 夏季主要出现在北部山区, 年平均冰雹日数达到0.8; 秋季南移至西部平原和东部沿海地区, 年平均冰雹日数达到0.4。朝鲜的冰雹发生时刻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平壤站冰雹最大值出现在13:00LT (当地时)。在研究的时间段内, 朝鲜全国72 个台站的年平均冰雹日数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 6 个台站的年平均冰雹日数明显上升, 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两江道。另外, 对平壤观测站的零度层高度(FLH)、归一化对流有效位能(NCAPE)和垂直风切变(VWS)进行分析, 探讨平壤地区冰雹频数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河北省雪灾致灾风险水平,通过气候概率分布模式和GIS技术,研究了不同重现期下雪灾致灾强度大小及分布特征,以评估河北省雪灾致灾因子危险性.结果表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5 cm的年平均日数为6~8 d.全省年平均最大日积雪深度总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张家口东北部及承德局部地区可达8.6 cm以上.河北中部地区的年均最大日降雪量相对较低,而北部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则超过9.1 mm.在张家口—承德交界以及唐山地区,30年一遇积雪深度达44 cm,50年一遇高达66 cm,降雪强度跨度区间为暴雪、大暴雪和特大暴雪,其中特大暴雪高危险区主要在保定以北地区.随着重现期的增加,积雪深度与降雪量的强度与影响范围增大,致灾因子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河北西部山区和北部张家口承德地区,相对平原而言,山区或坝上等地区气温偏低,持续低温不利于积雪融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MCI的河南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18年河南110个气象站点逐日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等资料,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干旱标准,计算得到各站点近48年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基于MCI指数分析了历年平均干旱日数、各等级干旱年平均干旱日数、各季节平均干旱日数和干旱站次比的年变化、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8年来河南年平均干旱日数整体趋势自南向北逐渐增加,轻旱、中旱等级干旱年平均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平均干旱日数呈北多南少趋势;近48年来干旱站次比的变化范围较大,区域性干旱在该地区出现的频率最高,河南干旱发生的范围有加大的趋势,除冬季外其它三个季节干旱发生的范围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宜昌市1952年~2008年57年间21个主要气候要素及其极值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年代际比较,揭示宜昌市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宜昌市6项气温因子中,有4项为升温趋势,2项为降温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极显著上升,1970年代中后期升温速度加快;年极端最高气温和37℃以上的高温日数表现下降趋势.2)年降水量、降水日数均为减少趋势,而年最大日雨量、暴雨日数为弱增加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显著减小,年最小相对湿度以1970年代为界,先增后减.3)年平均风速、极大风速、最大风速及大风日数均一致性减小,后两项为极端显著减小;4)年日照时数下降趋势显著.5)年雾霾总日数、轻雾日数、霾日数均极显著增加,而年大雾日数显著减少.可见宜昌市大部分气候要素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6.
扬沙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较大。对石河子地区40年扬沙日数的分析表明,石河子地区年平均扬沙日数7~24天。4~8月较多。20世纪60年代180年代。年平均扬沙日数从7天跃增至24天,90年代减少为13天。40年内扬沙年日数王线性减少的是石河子市,呈线性增加的是炮台和莫索湾。40年内扬沙年日数发生突变的有炮台和莫索湾,炮台分别在1974、1987年发生突变,莫索湾在I974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7.
冬季青藏高原积雪与湖北汛期降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青藏高原积雪日数资料,讨论青藏高原冬季(12月--次年2月)积雪对湖北夏季降水及其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季多雪年,湖北主汛期降水往往偏多,易涝,青藏高原少雪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近60年西安市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西安市近60年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特征以及极端温度指数与气温的关系。选取1951—2010年西安市逐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公布的极端温度指数,利用Mann-Kendall(M-K)方法进行极端气温事件分析。认为近60年来,西安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尤为明显;3种气温的变化趋势除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外,各季节均为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暖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呈上升趋势,而霜冻日数、冷夜指数和冷昼日数呈下降趋势,冷夜指数减小、暖夜指数增大的幅度远大于冷昼日数减少的幅度,夜间气温的上升对增暖的贡献更大;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伴有突变发生,西安市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西部近53年来气候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海南岛西部1951~2003年气候资料,统计分析了气温、降水、干燥度和风等几个主要气候指标,研究表明:近53年来海南岛西部多年平均气温24.8℃,平均年较差16.1℃,冬季气温变异系数大,稳定性差;降水集中,季节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67.5mm,冬半年平均雨量106.4mm,年降水离差系数较大,冬、春两季降水不稳定,年降水日数偏少且季节分配差异明显,冬、春季无降水日数长;多年平均干燥度为1.97,属于半干旱区,年平均风速为4.6m/s,全年大风日数达30d以上,大风日数以冬半年较多。  相似文献   

10.
王继新  刘亚民 《科技资讯》2009,(17):153-153
大风是克拉玛依的主要气象灾害,春夏大风较多。1961~2000年40年内年大风日数线性减少。年大风日数在1985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大风天气多发生在17:00~24:00,持续时间多在30min以内。克拉玛依大风与塔城和阿拉山口大风密切相关,塔城和阿拉山口出现大风后,分别经过4.5小时和3小时到达克拉玛依。  相似文献   

11.
基于澜沧江流域33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资料,选用极端冷指标、极端暖指标等9个极端气温指数,对澜沧江流域近55年来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极端冷指标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受地形地势影响,各项指标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冷日阈值、冷夜阈值整体呈现北低南高,冰冻日数、霜冻日数与之相对应,呈现相反的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2)极端暖指标的空间分布也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暖日阈值、暖夜阈值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相一致,整体呈现北低南高;(3)澜沧江流域的冷夜阈值、冷日阈值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霜冻日数、冰冻日数呈下降趋势;而极端暖指标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近55年来澜沧江流域的高温事件正在增加,而霜冻与冰冻等低温事件正在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2.
华中地区近50年高温事件及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中国气象局信息中心整编的1960-2009年逐日地面最高气温的站点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中地区85个站点的年平均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的时间、空间变化,同时分析了高温日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高温日数和高温日年平均最高气温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增暖的趋势,在20世纪60-80年代中期呈降低趋势,之后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00年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年平均高温日数(>35℃)和年平均高温日数(> 37℃)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扩大趋势,部分地区年平均高温日数(> 35℃)增加10天,但是高温日(>40℃)年平均气温呈弱下降趋势.从大范围高温事件的环流形势来看,7月与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25°~35°N之间.8月586线经向变化,西伸至90°E,100 hPa南亚高压发展强大.由此,在对流层中、上层两个高压系统相互配合,并且二者高度场均呈现强大的正距平,这便是形成华中大范围极端高温事件的大气环流形势场.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雾的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2004年贵州省84个观测站的天气现象和能见度资料以及9个代表站的地温、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较全面地分析了贵州省雾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贵州省雾的空间分布并不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全省年平均雾日数为299天,在60天以上的地区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边缘及中部地势较高处,年平均雾日数大于100天的有3个站,以毕节地区的大方县为全省之最,有170天。贵州省雾的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尽管每月都有雾出现,但主要集中在冬半年(10月至次年2月),雾最少时段在5-7月,一天当中早08时发生雾的频率最高;雾的年际变化分析表明贵州省84站平均雾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006日。进一步对贵州省9个代表站的气象条件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显示冬季最低气温的逐年升高,年平均每日地温与气温之差、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的降低以及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减少是造成年平均雾日数呈减少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2006,(12)
大雪“大雪”表明这时降雪开始大起来了。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这些地方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1、2月份,地面积雪三五年难见到一次。如果能够目睹大地白雪皑垲,绿埘披银饰玉,常是南方人终身难忘的趣事。  相似文献   

15.
额尔古纳地区位于我国北端,地理位置为北纬50°01′—53°23′,东径119°05′—123°。行政区划上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包括额尔古纳左旗和右旗。西以额尔古纳河与苏联交界,东北与我国黑龙江省接壤,东面和南面分别与该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喜桂图旗及陈巴尔虎旗相邻。海拔高度最低不到400米(嗯和哈达),最高可达1520米(阿龙山),属我国最寒冷地区。年平均气温-5.3℃—-3.2℃,最冷月(一月)平均温度在-30°~-20℃,极端最低温度可达-49.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也不过16~17℃。年降水量355.2—437.0毫米。冬季漫长,积雪日数常达150—170天,最长积雪天数可达258天,解冻迟,地  相似文献   

16.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活跃因子之一,对气候环境的敏感性使其能够快速反映出与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关系变化,并影响着全球水文变化。对新疆北部地区2003年6月—2021年6月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 MODIS)逐日积雪数据进行去云处理,并基于像元计算了积雪覆盖比例(snow cover percentage, SCP)、积雪覆盖日数(snow cover days, SCD)、积雪开始时间(snow onset day, SOD)和积雪结束时间(snow end day, SED)。实验结果表明:积雪产品相对于气象站点数据的总精度达到91.47%,有利于提高对积雪因子的时空变化分析。新疆北部地区SCD空间分布差异较大,SCD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SOD随海拔升高而提前,主要在11月和12月出现;SED随海拔升高而推迟,主要在2月和3月出现;夏季平均SCD最少,主要分布于天山中部以及阿尔泰山北部区域,约占3.35%,冬季平均SCD最为明显,大于60 d的区域占46.3%;而SCP在1月达到最大,7月和8月最小。趋势变...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南宁市城区195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南宁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86年以来升温最明显,随着气候变暖,寒冻害明显减少,高温天气有增多的趋势.年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25 mm和≥50 mm的强降水日数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南宁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南宁市城区1951~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南宁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86年以来升温最明显,随着气候变暖,寒冻害明显减少,高温天气有增多的趋势.年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25 mm和≥50 mm的强降水日数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大风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从陇南市1971-2010年大风资料分析得出,陇南市大风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尤以4~8月出现频数最多,占总次数的80%,20世纪70-80年代为大风多发时期,进入90年代以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大风灾害危险性图层,再与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大风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西汉水流域和白水江流域大风危险性等级最高,年平均大风日数大于6d;礼县西北部、两当县东北部和南部、文县南部和北部高海拔区大风危险性等级最低,年平均大风日数小于1d.武都区白龙江流域、西和县北部、成县东北部、徽县西部、文县中部部分乡镇为大风高风险区;康县、宕昌东部和西南部、礼县西部、两当东北和东南部为大风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20.
为了反映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的综合特征及其地域差异,构建自组织特征映射人工神经网络,选用暴雨相对强度、干燥度指数、年均积雪深度、年积雪日数以及平均风速等作为聚类指标,运用1971—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91个站点的风险源数据训练网络。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聚类结果存在一定的空间规律性,同时结合对各个指标的分析,聚类结果在综合各类指标的同时对某一类指标还有所偏重。通过统计分析和检验,最后将4种类型分别描述为暴雨主导型、积雪主导型、干燥度和平均风速主导型及要素均衡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些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实与单项指标的高值区吻合,但综合分析包含了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更加接近真实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