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杂环俘精酸酐与TCNQ之间电荷转移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联合 《科学通报》1993,38(7):613-613
俘精酸酐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它在可擦除的光信息存贮材料领域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有许多极待解决的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与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射波长(780—830nm)相比,俘精酸酐呈色体的最大吸收波长(λ_(mar))还不够长。最近,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吡咯取代的杂环俘精酸酐,并首次发现了俘精酸酐:E-(a)-(1-对甲氧苯基-2-甲基-5-苯基)-3-吡咯-乙叉(异丙叉)丁二酸酐(F)与四氰基对苯醌二甲烷  相似文献   

2.
李光明 《科学通报》1989,34(23):1792-1792
稀土碳π键型化合物已得到广泛研究,而稀土碳σ键型化合物的合成却报道得较少。1970年Hart等人首次报道了稀土碳σ型化合物LiLn(C_6H_5)_4(Ln=Sc,Y,La,Pr)的合成,1981年Evans等人合成了稀土碳σ键型化合物[(C_5H_5)_2LnC(CH_3)_3](THF)(Ln=Er和Lu)。我们合成了如下两种新型四苯基丁二烯基稀土σ键化合物。相似的d-类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证实金属碳键为σ键型。研究了(Ⅰ)中的Nd化合物与三乙基铅配合对丁二烯聚合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王生龙 《科学通报》1985,30(4):271-271
合成含σ金属碳键的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早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最近又有文献报道,利用三苯基氯甲烷与稀土金属在四氢呋喃中合成了分子式为(C_6H_5)_3CLnCl_2的化合物(Ln—Pr、Nd、Gd和Ho)。但该作者并未分离出这类化合物。本工作利用文献[2]的方法,合成和分离出新的金属有机化合物。新化合物的红外光谱、~(13)C-NMR及基团分析表明,与文  相似文献   

4.
周一民 《科学通报》1988,33(6):437-437
继2-(ω-联苯基多亚甲基)-5-联苯基-1,3,4-噁二唑双荧光团化合物的合成及对它们的荧光光谱的测定后,我们又合成了几个ω-对联苯基多亚甲基羧酸4-[5′-对联苯基-1,3-噁唑-2′]-苄酯(化合物1—4)及其模型化合物2-对甲苯基-5-联苯基-1,3-噁唑(化合物5):  相似文献   

5.
环戊二烯异丙苯铁六氟磷酸盐的光解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旭东 《科学通报》1995,40(3):284-284
环戊二烯-芳烃铁配合物作为一种新型阳离子聚合光引发剂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我们曾报道了环戊二烯芳烃铁配合物的合成和它们对环氧化物光聚合的引发活性.迄今文献尚未报道此类化合物的光解反应过程.本文通过荧光光谱研究了环戊二烯异丙苯铁六氟磷酸盐(Irgacure 261)光解反应过程及其光解动力学.为研究环戊二烯-芳烃铁配合物引发环氧化合物阳离子光聚合的机理提供了证据.不同溶剂中荧光光谱发现,Irgacure 261  相似文献   

6.
王序昆 《科学通报》1988,33(21):1630-1630
稀土金属离子TCNQ~(?)化合物的研究还很少,仅初步报道了Ce~(3+)(TCNQ~(?))_3·6H_2O及Sm~(3+)(TCNQ~(?))_3·6H_2O的合成以及后一化合物的电阻率为2×10~4(ohm·cm)。本工作合成了11个稀土TCNQ化合物和5个大环配体的稀土TCNQ化合物,对它们的谱学性质和电性质进行了测试研究。  相似文献   

7.
赵明 《科学通报》1991,36(10):777-777
铁(Ⅲ)离子与各种核苷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阐明铁离子在人体内的吸收和传送过程中的去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研究还将有助于寻找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药物。 鉴于目前只有很少的铁(Ⅲ)-核苷酸化合物被合成出来并加以表征,我们将研究集中于合成新的铁(Ⅲ)-核苷酸化合物及其结构。本文报道四个铁(Ⅲ)-单核苷酸化合物的合成,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阐明其结构。  相似文献   

8.
谢兴能  王世杰  周运超  罗维均 《科学通报》2007,52(23):2781-2784
荧光光谱是洞穴次生沉积物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的重要指标之一, 充分理解产生洞穴次生沉积物的滴水的荧光变化对现代环境、气候的响应关系, 是较好利用该指标的关键.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4个岩溶洞穴系统溶解有机碳(DOC)荧光特征, 结果表明洞穴系统中土壤水及洞穴滴水中的DOC荧光类型主要以类富里酸荧光和类蛋白荧光为主; 类富里酸荧光强度与DOC浓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指示了洞穴滴水DOC来自洞穴上覆土壤层. 洞穴滴水类富里酸荧光在林地覆盖下的凉风洞激发发射波长变化较小, 激发波长相对于其他3个洞穴滴水的稍长, 而荧光强度变化较大; 灌草丛覆盖的将军洞激发发射波长及荧光强度变化最大, 激发波长较短, 揭示洞穴系统上覆植被的变化明显地影响到滴水的荧光光谱特征.  相似文献   

9.
安兴民 《科学通报》1986,31(6):436-436
含硫席夫(Schiff)碱金属螯合物具有抗病毒,抗结核,抗肿瘤和可逆放氧活性。1-苯基-3-甲基-4-苯酰基吡唑啉酮(5)(HPMBP)金属螯合物是化学位移试剂和激光、荧光材料。因而近年来研究工作十分活跃。但Fe(Satsc H)(Satsc)(SCH)_2(SatsC H代表水杨醛缩氨基硫脲,Satsc代表Satsc H的1价阴离子)和Fe(PMBP)(L-glu)_2(PMBP代表HPMBP的1价阴离子,L-glu代表L-谷氨酸根)固态三元螯合物的工作尚未见报道。有鉴于此,我们进行了合成,并对合成的产物作了元素分析,质谱分析及红外光谱研究,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阎鹏飞 《科学通报》1990,35(20):1553-1553
桥联双环戊二烯基稀土化合物的合成已有不少报道。但双碳桥联双环戊二烯基稀土化合物至今未见任何报道。我们以(CH_3)_4C_2(C_5H_4MgCl)_2·4THF(Ⅰ)与无水三氯化稀土反应,通过控制两者的比例合成了两类双碳桥联二环戊二烯基稀土氯化物,(CH_3)_4C_2(C_5H_4)_2LnCl_2·Mg_2Cl_3·nTHF(Ⅱ)和(CH_3)_4C_2(C_5H_4LnCl_2·MgCl_2)_2·nTHF(Ⅲ),并对这两类化合物进行了表征,证实了这两类化合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林贤梯 《科学通报》1986,31(7):509-509
随着合成原子簇化合物日渐增多,出现了一类具有“松散”配位的原子簇化合物。所谓“松散”配位指的是簇骼中金属原子的一个或几个配体与金属原子只有较弱的相互作用,甚至出现配位空缺。例如,KecCk等报道的{Mo_3(μ_3-S)(μ-S)_3[S_2P(Et)_2]_4。这个化合物整体可看作  相似文献   

12.
丁二烯氯化稀土络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文启 《科学通报》1985,30(20):1558-1558
钛、锆、铪等d一类元素的丁二烯金属环状化合物的合成已有报道,有关稀土元素金属有机环状化合物的合成至今国内外未见报道。本文重点讨论了氯化稀土(LnCl_3,Ln=Nd,Sm和Gd)与丁二烯镁C_4H_6Mg·(THF)_2反应合成丁二烯氯化稀土络合物。  相似文献   

13.
金声 《科学通报》1980,25(1):20-20
前一文中,报告了几种四氢苯并硫氮杂(艹卓)的性质及其制备。这类化合物,除了生理活性外,它们的立体化学,光谱性质以及反应过程都是很有意思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我们又合成了一些二氢化合物(Ⅱ)及四氢化合物(Ⅲ),并研究了它们杂环部分的稳定性和光谱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苯基稀土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玉明 《科学通报》1986,31(17):1314-1314
1970年Hart等人合成了Sc、Y、La和Pr四种稀土苯基有机金属化合物。我们合成了苯基钕和钆有机金属化合物。经分析确认其化学组成为LiNd(C_6H_5)_4、Nd(C_6H_5)_3和Gd(C_6H_5)_3。三苯基钕与氯代烷基铝组成催化剂可引发丁二烯聚合。苯基稀土化合物的合成:取无水氯化稀土2.5g(0.01 mo1)加入反应瓶中,在搅拌下加入四氢呋喃使溶解。冷至零度时,加入含有0.04 mol苯基锂乙醚溶液。反应四小时后,离心分出沉淀物,所得溶液在减压下抽除溶剂,剩余物用苯溶解后,再分出固体部分,得到苯溶液。减压  相似文献   

15.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创造了一项有机化合物常压体相超导性的新纪录。最近,他们通过合成方法得到了一种β-(BEDT-TTF)_2AuI_2(“合成金属”),该化合物在5K时显示出超导性质。据该实验室化学家J.M.威廉斯(Jack.M.Williams)的说法,这个温度比与之密切相关的化合物β-(BEDT-TTF)_2IBr_2——原保持最高临界温度纪录的化合物——的临界温度高出2K以上。  相似文献   

16.
黄启斌 《科学通报》1993,38(20):1867-1867
在酶的结构中,疏水部位的底物结合作用(Substrate binding)是酶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功能.在酶的功能模拟中,引入类似于酶的微区对于理解酶的特殊催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前文报道了不等性微区概念的提出并用 NMR 技术表征了聚乙撑亚胺(PEI)衍生物的疏水微区.本文利用甲基橙(MO)染料作探针进一步表征了 PEI 衍生物的疏水微区.甲基橙的最大吸收蜂(λ_(max))在低极性的介质中移向低波长:在水中λ_(max) 为465nm,在有机溶剂中为420—430nm.这一位移已被用于表征溶液中聚合物的微环境.因此,由部分季铵化的 PEI 提供的微环境的本质同样可以通过 PEI 衍生物对 MO 紫外吸收的影响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室温扩散或溶剂热条件下,Mn(OAc)_2·4H_2O和N,N′-二氧化-4,4′-联吡啶(BPNO)分别与1,4-萘二酸(1,4-H2NDC)或5-氨基间苯二甲酸(NH_2-H_2BDC)反应,分离得到3个配位聚合物[Mn_2(1,4-NDC)_2(BPNO)_2(H_2O)_6·(BPNO)_3]_n(1),[Mn_2(BPNO)(1,4-NDC)_2·MeOH]_n(2)和[Mn_2(NH_2-BDC)_2(BPNO)(DMF)_2]_n(3).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热重、粉末X线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等表征.其中,化合物3在乙腈溶液中有着较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荧光性质,可用来检测硝基类芳香化合物,它对检测2,4-DNP有着很高的选择性,并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8.
常温物体比辐射率的测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仁华 《科学通报》1981,26(5):297-297
任何物体的比辐射率ε(T,λ)定义为在温度T波长λ处的出辐射度m_s(T,λ)与同温度、同波长下的黑体出辐射度m_B(T,λ)的比值,即  相似文献   

19.
陈尚贤 《科学通报》1982,27(11):663-663
pH对氨基酸的荧光光谱有较大的影响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有机酸和无机酸对非电离型的有机化合物荧光光谱的影响是近十年来才开始研究的课题。而其相互作用的机理尚不清楚。1969年,Smith报道甲氧基苯的荧光可以被酸淬灭,并用同位素交换法证明在激发态有质子交换。1978年Bunce等人研究了一系列化合物与三氟乙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三氟乙酸能淬灭这些化合物的荧光。因此提出了这些化合物能与三氟乙酸形成激基复合物  相似文献   

20.
庄鸿辉 《科学通报》1985,30(16):1220-1220
我们曾经研究了(C_5H_7S_2)[Mo_3(μ_3—O)(μ—Cl)_3(μ—OAc)_3Cl_3]和(C_5H_7S_2)[Mo_3(μ_3—O)(μ—Br)_3(μ—OAc)_3Cl_3]的晶体结构。这两个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基本相同,其晶体属于异质同晶,差别在于前者用MoCl_3为原料,后者代之以用MoBr_3,使得后者中钼原子间二重桥原子为Br,前者为Cl。为进一步探讨起始物质中卤素在形成原子簇化合物中的作用,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