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语劝服类言语行为话语模式变式探析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劝服类言语行为话语模式是由完成劝服类言语行为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构成的最典型、最简单的那一个,它能单独完成劝服行为.但为了达到最佳的劝服效果,劝服者会采取相应的话语策略,从而产生了劝服类言语行为话语模式变式.  相似文献   

2.
不赞成表达是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是冲突的一种形式。通过收集语料的方法,对中日影视剧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异同进行对比考察后发现:日语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在实施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类型上,汉语主要倾向于使用“理由说明型”、“意见陈述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日语则倾向于使用“疑问表述型”、“理由说明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其中,汉语“理由说明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而日语则是“疑问表述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在此背景下教师在为学生"解惑"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知道解决的方法;二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道解决的方法。对于这两种情况,教师应如何巧妙地处理,才能既维护教师的尊严,又激励学生勇于提出并解决问题?论文提出了解决"不知道"的教学技巧,使教师通过巧妙地处理两种情况的"不知道"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早期汉语中“遭”类词在语义和语法特征上存在诸多相似性,“遭”类词作为被动标记的词;12来源也具有普遍语言学的意义。早期汉语中存在一组以“被”为代表的“遭”类被动句,但“被”和其他“遭”类词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导致“被”胜出而成为后世汉语的强势被动表达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中英两种语言"请求"实现的共同语言特征和差异,旨在就中英文化中"请求"言语作一个比较研究。这个比较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即句法层次、语篇层次和相互作用的层次。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两种语言具有一些共同的句法特征,但它们在减弱请求的强度上存在情态动词使用的巨大差异,而且在表达间接性的形式和礼貌程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英语国家的人们更倾向于间接请求策略,因此英语在"请求"言语中更间接一些。这个比较研究一方面证明"请求"的实现是由一些普遍的语用原则指导的,另一方面也表明言语行为的实现也是受一些特定的文化准则制约的。  相似文献   

6.
“互向”类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认知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语义认知结构的分析根据不同的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该研究先就“互向”类言语行为动词与“单向”类言语行为动词具有不同的信息传递认知结构作了简单区分,重点体现了八对英汉“互向”类言语行为动词的信息传递认知结构和语义认知特征以及它们的语用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意及语用的角度出发,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陈述句中的作用和言语行为在社会文化交际情景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从共时层面入手,分析"这不"作为话语标记的理由,认为其核心意义是"证实性",说写者为强化所述内容的认知突显度,运用"这不"对所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举例等。在此基础上,从语篇角度考察"这不"的语篇组织功能,指出它既能标示整体连贯,也能标示局部连贯,前后语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有例证关系、解说关系、因果关系和承接关系等四种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9.
描述并分析了藏语的"拒绝"行为,并从社会地位的角度对比了英、汉、藏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认为英、汉、藏语社会地位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了说话者对"拒绝"策略的选择,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各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规约才能保证交际的成功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三言”是宋元明话本小说的宝库,包含了丰富的近代汉语口语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从句法功能上讲,“三言”中的存在句多数可独立成为一个句子,少数则作为一种存在结构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其中充当宾语的存在结构居多。从语用类型上讲,存在句一般用于叙述、描写和判断。  相似文献   

11.
“还是+动/小句[+的]+好”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如何正确地把握该序列的结构、语义和语用价值,具有晕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多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末对此做出明确而合理的解释我们认为,“还是+动/小句[+的]+好”结构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表现为“还是+动/小句[+的]+好”和“还是+动/小句+的+好”两种形式;其中的“的”按照言语交际中语义理解的不同可分别视为结构助词和衬音助词。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的是“好心你行快口的”、“好心亻巨讲少两句啦”之类的句子。“好心”句在粤语中比较常用,但较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通过对“好心”句的语法分析,认为它是一种紧缩的假设条件复句。进而又深入分析了它的前提、语用含义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根据焦点理论 ,对被动句中施事及“被”字的语用意义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 ,施事在被动句中有跟句外的背景进行对比 ,以强调施动者是此而非彼的作用 ,因而是被动句中的话题焦点。“被”字是语句线性结构中的基本要素 ,作为在被动句中引进施事的介词 ,它具有附带揭示焦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考察“小”这类称谓性指人名词的感情色彩,主要讨论三个方面:1.格式的语义理据;2.格式的存在类型;3.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东北方言的语法调查和5部方言词典的筛选,得到由无头关系小句转化而来的名词表达式“VP+的”51个。阐明了这些名词表达式的来源,剖析了其内部结构和语义内容,包括“VP+的”的限定性、与被省略的无定中心语的语义关系等,以期对东北方言中无核关系小句的名词化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给我”加动词,用于祈使句,有两种意义:“为我”、“替我”;表示说话人意志,加强命令语气。其中,后一个意义上的“给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已虚化为语气副词;它只能在祈使句中出现。从句法、语义、功能的角度对后一个意义上的“给我”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7.
李蕾 《枣庄师专学报》2015,32(1):120-124
话语标记语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在人们的会话理解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制约作用。本文以《生活大爆炸》前两季出现的话语标记语"I Mean"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话语标记语"I mean"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及其产生的语用功能,以利于读者对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幽默艺术有一个更好的了解,推动话语标记语在影视剧对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女性是被男权主流社会边缘化了的“他者”。作为失语的“他者”,女性寻求真我成长的过程注定是辗转曲折的。而男权社会强大的话语权消解了女性追求自我的努力。女性的成长实际上是主流社会对其收煽的过程。从“我者”与“他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佛洛斯河磨房》中女主人公玛姬在父权社会中寻找身份之旅失败的强大社会根源:在父权社会语境中.玛姬是被“他者化”了的客体,注定无法实现自己所期待的身份,回归自然才是女性自我的真正归属。  相似文献   

19.
20.
温州市的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城市青年的高科技产品意识中“不知道”回答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可以分为两种意识,即单义型意识和多义型意识。前者起因于高科技知识缺乏的青年对于高科技是否应该运用于生活领域的认知困难,而后者起因于虽然青年拥有较多的高科技知识,但对于其运用于生活后的正向作用或者负向作用的判断困难。因此,通过多种渠道普及高科技知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