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男导演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仍然是建立在强大的男性中心文化基础之上的,男性话语给这些女性形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虽然她们在某种程度上有限地反映了中国电影当中女性意识的崛起.电影<喜盈门>中的女性形象就体现了这种男性视阈之下女性意识的有限表达和艰难凸显,她们仍然是体现男性审美理想的介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构建是中国百年间女性发展的最好记录和研究对象,而电影对相关女性形象的进一步传播成为一种更为直观的思想或消费对象。在文学与电影的交融过程中,一个隐秘的自然身体与社会建构的图景缓缓展开,它们既留下风采与遗憾,也促使影像话语的叙述立场、想象方式与表达维度的质询产生。  相似文献   

3.
《霍元甲》的经典形象是民族意识和男性话语的历史产物。2007年由李连杰主演的同名电影对这一文化经典的重新演绎,虽然已经意识到以往完全被忽视的女性形象和性别符号,然而在突出呈现文化英雄的民族主义话语的同时,仍然落入父权主义和男权话语的历史叙事模式。运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通过深入解读影片中的性别形象内涵,从而揭示出在民族英雄的历史叙事中被传统父权话语所遮蔽的性别批评空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和内地电影中陆续出现了以三四十年代上海为表现对象的旧上海题材电影。这一题材电影的兴起,在香港和内地有着明显不同的社会文化根源。香港在探寻自身身份和面临回归与世纪末所产生的不安情绪中催生了旧上海题材电影;内地世俗化进程的加深加剧,导致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消费主义的盛行,从而促进了影视话语的转型,使得旧上海形象成为影视作品中被消费的对象,同时内地怀旧风潮的蔓延也最终催生了大量的旧上海题材电影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香港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女导演,许鞍华善于塑造女性形象,我们从她执导的女性电影里,可以隐约窥见导演许鞍华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独特理解与思考。桃姐的命运与许鞍华的电影宿命颇有相似之处,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许鞍华的电影追求,我们或许可以很好地体察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6.
"小马哥"形象始于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英雄本色》,其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令人难忘。然而最近几年,在一些内地电影中也不时会出现"小马哥"的形象,比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和娄烨的《推拿》。在这些电影中,虽然都有"小马哥"的形象,但是"小马哥"的艺术形象却发生了变异。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中"小马哥"人物形象的相似性与流变性,从而形成对香港与内地电影中"小马哥"形象的变异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香港导演王家卫创作的九部电影中的女性为主要论述对象,将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与女性服饰、造型等多方面的问题还原到具体的电影之中进行解读,分析电影中女性服饰与人物所承载的性别符号.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电影中由于话语权的缺失,致使女性形象丧失主导地位,呈现出单调、统一的特性。为了探究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电影中的重要性,采用穆尔维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以《跳舞,女孩,跳舞》和《伯德小姐》为例,讨论了这一话题的两个维度:一是女性形象如何通过女性的成长故事成为电影叙事主体;二是女性形象之间的关系叙事如何打破父权秩序,阐释了父权社会无意识对传统电影的影响及女性主义电影如何通过叙事解构视觉愉悦。由此得出:女性形象是女性主义电影叙事的核心元素,以女性形象解构视觉愉悦,是为女性主义电影叙事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通天塔》以行为怪异、精神障碍和畸变的聋女,间接表现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定位。影视里的女性始终处于次元素地位,作为男权话语和分析框架中的客体,女性立场含混和模糊。真实女性形象的缺失,是一个先天残缺和无不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60年代香港"西游记"题材电影的重要作品,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女儿国》四部影片,通过原著女性形象反面色彩的强化、女性形象官能意味的含蓄性表述投射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影片主创者对于女性"祸水"观的承袭,并折射出当时香港电影艺术家对于《西游记》这部古典小说名著的独特理解与影像诠释。这种电影创作实践,证明了古典名著的人物影像化重塑乃至整体改编只有实现艺术诉求与商业票房、忠实原著与改编创新的双向平衡,才能更好地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来信     
正@fdifds:最近娱乐圈好事不断呀!陈晓和陈妍希、霍建华和林心如,都送上祝福吧!也希望正能量的声音更多一些!@我的vifod:最近看了《寒战2》,对于经典的港式电影,我还是很有感情的。总觉得有一种情怀在里面。尤其是电影中讲到的,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如何把自己打造成最安全城市,也是香港警察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这也是之前那么多年香港电影电视剧警匪题材屹立不倒的原因吧!期  相似文献   

12.
带刺的玫瑰--解读香港作家亦舒小说中的女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作家亦舒的作品用女性主义抗衡男权社会,意蕴深邃。其女性主义学批评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女性主义学;其二,建构女性经济权威,塑造自我价值实现的女性形象是对女性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创见;其三,女性主义新视角--女性间友谊的联合产生性别群体的集体意识,与权力话语对抗。  相似文献   

13.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其笔下女性形象的历时性梳理,特别是通过对其爱情话语的探索、考察,来揭示张洁的女性观,是研究张洁创作倾向与风格演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按照现实主义精神的标准来衡量百年中国电影,无一例外都是深刻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电影。而百年中国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轮回:从自我走向社会,又从社会走向自我。百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人物谱系经历了四个年代,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如果按照代际标准来划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性,为中国电影的人物长廊奉献了很多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15.
网络综艺节目作为当代大众文化重要的传播媒介,是文化批评中值得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聚焦女性话题,反映女性生活、工作、情感等内容的"女性向"综艺节目开始涌入大众视野。"女性向"综艺节目对女性主体话语表达、女性身份形象塑造、社会性别建构等话题的讨论具有进步意义,是当代女性真实生活状况的一个镜面折射。文章试以"真人秀"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通过分析"女性向"综艺节目中女性形象的生成逻辑、价值追求以及女性意识等,来探究女性主义在时下大众媒介中的话语建构与表征方式,反思以网络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化认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迟子建的创作由早年的浪漫抒写转向文化探寻。她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民间社会的女性形象为依托,特别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萨满"形象的着力书写,表达了对传统民间社会中女性重要地位的缅怀,彰显了对现代文明中女性主体身份的反思和批判,呈现出女性话语的乌托邦诉求。  相似文献   

17.
正陈木胜导演一直坚持拍热血电影、力量电影。他的作品,多数情况下,外壳上是动作片的手段、警匪片的配置,而在故事包裹内,则是燃烧的情怀和不死的斗志。上世纪的香港电影不乏龙争虎斗的传奇,拥有"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辉煌。80年代始,香港新浪潮兴起,警匪动作片大热,成为行业新的类型宠儿。直到今天,警与匪在香港的各种街头暗巷、大厦商场里互相交锋搏杀、明争暗斗的情节也依然是大众提及港片时首先浮现的记忆符号。  相似文献   

18.
文章试图对"寻找男子汉"--这一曾经作为新时期初期文坛对女性文学主题的概括性话语进行再度阐释,进而对整个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品格进行重新观照和解释.文章认为,"寻找男子汉"并不意味着女性文学在表现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而是通过对男子汉形象的塑造,解构过去人们所持有的"男性本位的创造神话",以女性独特的话语来言说和书写世界,从而摆脱"被造"的角色命运.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作家要求用女性话语颠覆男性权威话语,重构女性形象,但是在小说《情人》中人们看到传统的道德观念仍在起着作用,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法权的代表,女性角色虽已摆脱了依附性,可男性社会所组成的巨网仍压抑着、窒息着女性。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女性诗歌写作折射出时代思潮的变化,通过时代话语的参与,在诗歌中表达出女性对自由、社会责任、自然、儿童等母题的关注,重新树立起女性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