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于璐  刘锦明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24-1526,1555
随着"财政悬崖"的流行,"X+悬崖"类复合词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X+悬崖"类复合词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X"被其他形容词和名词代替。"X+悬崖"类词语整体为名词短语,与运动类动词、含有危急性的名词搭配。依靠语言模因和隐喻类比机制,构建语义丰富的新词汇。对"X+悬崖"类词语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财政悬崖”的流行,“X+悬崖”类复合词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X+悬崖”类复合词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X”被其他形容词和名词代替.“X+悬崖”类词语整体为名词短语,与运动类动词、含有危急性的名词搭配.依靠语言模因和隐喻类比机制,构建语义丰富的新词汇.对“X+悬崖”类词语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下”的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上"相比,"下"的研究始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而作为核心词汇,对"下"的研究应该具有不亚于"上"的意义。"下"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下的,是名词,由此引申出了多种意义和用法,从空间领域投射到质量、等级、时间等多个领域,在用法上也引申出形容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而引申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也包括语境吸收、语义融合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4.
语法隐喻是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为隐喻学研究引入了一个新视角。制造语法隐喻最常用的方法———名物化隐喻就是将动词或形容词物化,是构成语法隐喻的重要手段。名物化是语法形式上的一种变化,既具有名词事物的静态语义特征,又具有动词的渐变语法特点,但其实质是语法与语义的交互匹配,是一个有意义的动态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5.
"何其"和"何等"都是现代汉语中的主观程度副词,本文从语法化的角度比较这两个词作副词时的分布搭配和语用功能的差异。从搭配上看,"何其"倾向于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何等"多修饰双音节形容词;"何等"多与强调标记"的"共现。从语用色彩来看,"何其"的主观程度高,多表贬义;"何等"的主观程度低,倾向于褒义或中性色彩。"何其"虚化的程度高,是典型的程度副词,"何等"仍处在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夏虹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5-119
英语冠词产生于中国象思维和西方概念思维方式的交会点,高级英语使用者也难确保冠词使用十分安全。冠词有定意义与无定意义根源在于对"隐喻名词"的一次断言。冠词与所修饰的隐喻性的名词有复杂的逻辑断言关系。在逻辑断言言语行为中冠词的特殊功能语义发挥独特作用。中国学生传统思维与西方冠词思维习惯真正接轨,在于理顺思维重围与语意纠结、明确指称分歧与知识周延,进行冠词与名词地道搭配的英语思维,避免随意省略冠词。  相似文献   

7.
矮寨苗语形容词修饰名词有“名 形”和“形 名”两种语序。“名 形”的语义焦点是名词,“形 名”的语义焦点是形容词。  相似文献   

8.
汉日维度形容词"粗、细"在空间实指义和引申义上有共通语义,但也存在意义用法不对称,语义引申机制不一致的情况。在语义引申意中,汉语"粗"往往用于表示贬义,"细"表示褒义;而日语中,"太い"一般表示褒义,"細い"表示贬义。在句法上,汉语"粗、细"用法有对称性,即能用"粗"的基本也能用"细";而日语的"太い""細い"除了在条形物和人体部位上的对称性外,在其他名词上多呈现"细"能用而"粗"不能用或者极少用的非对称性倾向。同时,它们在做状语的用法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对称性,"细"使用频率远高于"粗",并且它与"開く/開ける"等动词的搭配是汉语所没有的语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影响双音节形容词后面"的"字隐现的因素很多。以《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收录的形容词和用法为例,进行统计,考察双音节形容与名词构成形名结构时,双音节形容词后面"的"字的隐现情况。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分两种情况分析:能构成形名粘合式情况分析以及不能构成形名粘合式情况分析。最后,从形容词的语义特点和名词的类别这两个个方面考虑,得出影响双音节形容词后面"的"字隐现的因素,找出言者选择两种格式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和“上”相比,“下”的研究始终处于不充分的状态,而作为核心词汇,对“下”的研究应该具有不亚于“上”的意义。“下”的基本意义是位置在下的,是名词,由此引申出了多种意义和用法,从空间领域投射到质量、等级、时间等多个领域,在用法上也引申出形容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而引申的途径和手段主要是隐喻和转喻,也包括语境吸收、语义融合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武振玉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7):34-36,57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休"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申用法。  相似文献   

12.
两周金文中的"休"有形容词、动词、名词三种词性.用为形容词时有充当修饰语、单独成句和充当谓语三种句法功能;用为动词时主要表示"赐予"义,可出现于多种句式中;用为名词时表示"恩惠""美德"一类抽象义,是形容词"体"的词性转变.三种用法中,形容词是基本用法,名词和动词为其引中用法.  相似文献   

13.
名词动用是原生名词边缘语义成分促动的产物,名词动用的生成与语言使用者的识解方式密切相关,是其特定的视角定位和突显方式所致.转喻思维为注意焦点在不同侧面之间的迁移提供了可能,名词动用是人们转喻认知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学习语言是一种极其艰苦的劳动。外语中俄语词形变化复杂,名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都有六个格的变化,动词得根据单复数人称而有变位的不同。与英语相比,俄语入门相对来讲要难些。在英语中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的词组,形容词只有一个形式,名词有单复数之分;而俄语中形容词除必须要和名词性数相一致外,在使用中还各有六个格的变化。这样形容词就有24种形式,名词单复数的变化共有12种形式。这对初学俄语的人是相当困难的。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名转形现象,而特定的结构模更为名词向形容词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句法基础,使名转形的发生具有固定性和典型性。名转形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在心理机制和认知机制上。理性与感性的纠葛、联想机制是名转形发生的心理基础,而"转喻"、"隐喻"是名转形现象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与评价对象抽取相关的7类语义特征: 评价触发词、评价消解词、评价对象绝缘词、后指动词、前指动词、心理动词和指向定语的评价名词, 以及与极性判定相关的5类语义特征: 褒义性名词、贬义性名词、语义偏移型名词、度量衡形容词和语义构式。从引入语义特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特征两方面进行阐述。实验证明, 语义特征的引入有助于提高评价对象抽取及极性判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在韩礼德语法隐喻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名词化和动词化的体现形式,发现科技语篇中存在两种特有的语法隐喻形式,即单个形容词和单个名词可以充当环境成分;语法隐喻在科技语篇中具有语篇衔接和语类功能。  相似文献   

18.
泉州方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都有重叠式,这些重叠形式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上各有其特征.探讨泉州方言名词、动词及形容词的重叠式,目的是为汉语本体语言研究提供富有特色的方言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判断句的谓语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是根据谓语语法特点及主谓语的语义关系为标准的。但从《孟子》看,非名词——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词、形容词作判断句谓语也能表判断,且有自身语法特点,体现出语言形式的丰富性以及语法表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从隐喻性思维角度对比英汉名词化隐喻实现形式和语篇功能。英语是综合语型语言,可通过多种方式添加词缀隐喻化为名词。汉语属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汉语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致地体现过程或特性,隐喻地体现事物,它与英语的差别在于它从过程或特性转化为事物缺少形态变化,变化的仅仅是句法功能,词本身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名词化隐喻不仅在英汉语篇中大量出现,而且都具有使语篇衔接、客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