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柔石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堪称经典之作,作品中的“春宝娘”这一典型形象也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许多读者对另一篇与《为奴隶的母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短篇小说《主人妻》及其和“春宝娘”有着相似命运的女主人公却知之甚少.有人认为,这两篇小说在艺术上各有所长,但在揭示生活的深度上,《生人妻》似乎还要略胜一筹.《生人妻》是我国新文学园地中一株迟开而早谢的奇葩.它是四川女作家罗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及冷峻的笔触,描摹出一幅三…  相似文献   

2.
女作家张洁创作的中篇小说《方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小说描写三个中学时代的同窗之友,人到中年又各自离开自己的丈夫相聚在一个住宅的单元里。她们如同乘坐在一叶方舟上,经受着生活海洋里风浪的搏击和颠簸……这奇特的构思与奇特的人物关系,不是出于作者的神话般的梦幻,而是出于作者的独特感受,出于作者对生活的发现。 从维系今天的社会安定来说,人们希望通过法律的实施和婚姻道德的力量,尽可能地降低离婚率,以防止由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破裂来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定。张洁笔下的三个女子,她们需要丈夫的爱,既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也具有一个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诚挚感情。但是现在,她们却不得不抛弃了她们应当享受到的一切。荆华为了养活被打成“反动权威”的父亲和因此失去了生活保障的妹妹,才嫁给那个“森林工人”,但又因为她要寄生活费给她的父亲和妹妹而宁愿不生孩子,所以被那“森林工人”遗弃了。柳泉与丈夫的离异,也许是因为过不惯天天、顿顿吃西红柿酱饭菜的生活,但更因为她丈夫的“商品”化,甚至把妻子也当作私有的“商品”。梁倩为了维持家庭的“门风”,虽然没有同她的丈夫白复山履行离婚手续,但早已如同路人,貌不离而神不合,因为白复山这个早先颇有灵气的提琴手,已经被生活的烟尘所  相似文献   

3.
《宠儿》和《慈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从女性奴隶母亲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唤起黑人群体正视历史,探索了非裔女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身的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彦红 《科技信息》2010,(35):J0234-J0234,J0257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无论对中国还是对韩国来说都是一个黑暗期。在这个民族的受难期,反映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特别是妇女悲惨命运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中国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韩国金裕贞的《骤雨》两篇作品即为这一类型作品中的代表作。两篇作品拥有相似的题材,即都包含为了贫苦的家庭,妻子献身于其他男子这一内容。虽然如此,仍存在很多不同之处。本文针对相似的题材,通过对比来分析作者用意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这里探讨的是不为自己的丈夫所认识,甚至还被自己的丈夫当作陌生女子百般调戏的“尴尬妻子”角色。元杂剧《秋胡戏妻》与西方荒诞派戏剧《秃头歌女》均属这方面的典范作品。“夫妻不相识”同为剧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情节,均可归属于“悲喜剧”范畴。两剧在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中也许可以发现中西方在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直关注着知识分子的命运,其笔下有在辛亥革命或五四运动中受过时代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也有受封建思想迷害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柔石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循着鲁迅先生创作的步伐写出了一些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作品。细读文本,比照《祝福》中鲁四爷形象和《为奴隶的母亲》中李秀才形象,发现两位作家塑造地主阶级知识形象的相似之处:均为封建礼教的卫道者,对女性命运进行压迫和折磨。  相似文献   

7.
宫垦 《奇闻怪事》2007,(4):38-40
对《为奴隶的母亲》一文,仅仅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予以解读文本,有难以突破的局限性。从“对生命本体的关怀与阐释”的角度解读也许更能体验出作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方叙事理论把叙事作品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叙述和摹仿。所谓叙述是指作者公开以自己的名义叙述;摹仿则指作者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借用这种理论来看中国古代小说,则可看出,在宋元说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是典型的“叙述”体文学。作者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身分,不断以“看官听说”的形式介入作品,进行公斤的理性说教或对人物、情节阐释、评论、说明,故事中的一切都是经过作者之口转述,而非自动的展现。《三国》、《水浒》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叙述体小说的基本特征。《金瓶梅》虽然并未完全…  相似文献   

9.
1、很多人都因处女作成名。张承志是一个例外。他的《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以下简称《骑》)远没有使他的名字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其实,它是作者的这样一个文学宣言:寻找人民。作品的主人公铁木尔显然是作者自传式的人物。作品直接告诉我们,额吉即母亲即人民。额吉面对生活的坚韧,以及她针对情绪低落时的铁木尔所说的“草原上的勇士不是你这个样子”一类的话语,是影响铁木尔领会与表现草原骑手形象的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因素。不妨说,这就是铁木尔成长过程的甘乳,也是作者要把人民作为自我生命的渊源来诠释与雕塑的根本原因。分别在《骑》前后发表的蒙文诗《做人民的儿子》和短篇小说《刻在心上的名字》是上述理解的很好注脚。作者身上深藏着做人民儿子的感情。如果说《做人民的儿子》是他这种  相似文献   

10.
《为奴隶的母亲》已成为现代小说史上的名篇,自问世以来,不同时期的众多研究者、评论家以及各种文学史著作都对这篇小说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来很多见解,积累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立足于女性主义立场,以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为奴隶的母亲》,运用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对文本进行再分析,并阐述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被严文井同志称为“一个奇才”(《给王蒙的信》)的高晓声,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以《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等短篇力作,开始奠定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类作品,取材于江南农村,十分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民生活命运的重大转折,成为高晓声作品在思想艺术上走向成熟的突出标志。然而,我们认为,他的另一类作品,例如《鱼钓》、《山中》等也不可忽视。因为这类小说不但说明了作者在开拓文学作品的题材领域方面所作的努力,而且写得那样得心应手,富有特色,很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一番。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阅读生活中,对于回忆录与人物传记关注得较少。其主要原因是此类文本大都有粉饰的成分,让人难以动心动容。不过对于那些“以真实性见长”的文字,我是不会错过阅读机会的。比如说对于《母亲杨沫》的阅读,就因为难以抵御其真实的魅力。在新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40岁以上的识字国民中,大都接受过“革命文艺作品”的教育和洗礼。其中,《青春之歌》作为一部表现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关头走向革命道路的典型作品,曾经感动和激励过千千万万的读者。于是,人们不能不记住了一个中国女作家的名字:杨沫。流年似水,转眼阅读与自由思想的年代。杨沫的《青春之歌》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阅读视野,但它在感动共和国的“红色经典”作品中,依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只要触及它,许多阅读者就会少不了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望已逝的艰难岁月。而以《血色黄昏》和《血与铁》蜚声文坛的作家老鬼,在母亲过世十周年之际,出人意料地推出了其新作《母亲杨沫》,以此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同时也给许多读者提供了近距离透视女作家杨沫的机会。如此一来,对于《青春之歌》的广大新老读者来说,从“读其书到再读其人”,阅读即可趋于一种难得的圆满。《母亲杨沫》共计33万字,按时间顺序真实而又详...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在《自然科学与哲学》一文中谈到 :自然科学家相信 ,他们只有忽视哲学或侮辱哲学 ,才能从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但“离开了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 ,特别当他们以为自己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时 ,恰恰已经“完全作了哲学的奴隶 ,遗憾的是 ,大多数都作了最坏哲学的奴隶”。他在《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中 ,通过列举华莱士、克鲁克斯、策尔勒陷入“降神术”这一现象时 ,尖锐地指出“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1]无论是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来说 ,还是从科学历史发展的角度 ,我们都看到哲学素养对科技工作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从科…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运用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所引的正史材料,溶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及审美理想,“以虚御实”,通过添枝加叶、移花接木、杂取众记等手法,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典型化处理,使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从而使作品产生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无我之境”的典型范例——读沈从文的小说《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作家沈从文小说 《丈夫》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 也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性格场面, 看到的只是作者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刻画一些常见的人物, 冷静、客观地叙述一些平凡而揪心的事件, 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而怨, 对故乡人民的同情与希望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这种不靠抽象说教而是通过 “生活现象”的形象描绘显示了他爱憎的合理主张, 他的作品表面看似无爱憎, 处处 “无我”, 实则爱憎流注其间, 处处 “有我”。更能表现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从容平淡, 隽永有味, “无我之境”的特色风格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创作于1932年的《她是一个弱女子》(以下简称《弱女子》)在他的小说中算不上佳作。作者自己是这样评价的:“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的最恶劣的一篇。”后来,他在《沪战中的生活》中又对创作《弱女子》的意图作了说明:“我的意思,是在造出三个意识志趣不同的女性来,如实地描写出她们所走的路径和所有的结果,好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应该走那一条路。”因此,理论界对《弱女子》的评论和研究,大多取  相似文献   

17.
沈曼桢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的女主人公,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她以近乎“完人”的形象出现,而张爱玲却是一贯不主张写“完人”的。因而,不能忽略《十八春》创作的特殊时代,以及在这部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力图适应新时代的努力,因为张爱玲不久以后就离开了大陆,故而这篇作品和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分外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虽然很是久远了,其故事在现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然而历史终是一面明镜,使人在反观自身所受苦难与凌辱的历史足迹中痛定思痛,居安思危,将更加奋然前行,努力开辟出适合自己生活的广阔道路,也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而美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命运、历史与真实——读余华《活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先锋派的一员,余华一直沉湎于对暴力、血腥、死亡的描述,他一直是冷漠、严峻的作家。然而在《活着》中,余华则更多展示了主人公福贵屡遭磨难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的生活经历。叙述中充满了个人“现在”的感受、对历史的消解和对“真实”的理解。《活着》大胆地采用了艺术领域的另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中的重复手段,即在作品中重复死亡。余华的小说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认为真实的本质是自己精神的象征,真实存在的只能是精神。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真实观的悖逆。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一部深沉、虔诚的民族心灵的密史,曾轰动文坛内外。作者陈忠实对性问题大胆的艺术处理,无疑是促成轰动效应的一大因素。对此,读者见解仁智不一。《白鹿原》被大量读者解读成了“黄色小说”,一度成为地摊书中的“禁书”抢手货。报载,《白鹿原》被宣传主管部门列为电视剧禁拍作品。若此,田小娥当为“罪魁祸首”。田小娥,一个穷秀才的姣好女子,只因家穷被迫嫁给一个七十多岁的武举人(满可以做她爷爷),成为性虐待的工具。对这种强加于她的性剥夺,她理所当然地进行反剥夺,她对黑娃挑逗与真心相爱,完全是苦难人生中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