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纾是末代古文家的代表,他一方面顽强地守护着传统的文道观念,另一方面又将本来是本体论的文道论悄然改变为工具论,在此同时将性情作为文章的本体,并特别强调散文的无用性和审美性,这无疑是中国散文学文道范式的一次重要转变.遗憾的是,由于他坚定的古文立场,在新文化运动对古文及孔孟之道的双重冲击下,他不能不在维护古文的同时对其中的道理也一并守护,这使得他的性情说并没有悖离道理.林纾在散文学这个根本问题上的转变及其困境体现了鲜明的近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有唐一代,曾经发生过两次文学革命运动。一次是以白居易、元稹为领袖的新乐府运动,出现在诗歌领域内;另一次是以韩愈、柳宗元为主将的古文运动,出现在散文的复兴方面。这次运动的成功,使古文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上接先秦两汉,下开唐宋古文八大家,经明代的归有光、唐顺之,清代的桐城、阳湖诸家,直至“五四”以前的严复、林纾等翻译大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影响极为深广的古文传统,支配着中国文坛达千年之久,直至“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才被现代白话散文所代替。  相似文献   

3.
林纤一八五二年生于福建闽候,字瑟南,号畏庐,家境贫寒,自幼发奋攻读,涉猎广博,在历史、哲学、文字学、语言学等方面造诣精深,对自然科学也有浓厚的兴趣。林纾四十五岁那年,在游鼓山的船上偶然听到留法的学者介绍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他想不到西洋小说竟如此迷人,于是,便有心尝试进行翻译,把它介绍给国内读者。林纾不懂外文,就让精通法文的学者对照原著逐句口述,由他用中国古文的笔法记录。这部取名《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译作发表后,不胫而走,读者争相购阅的盛况出乎林纾本人意料。这一现象实际上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争相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当时,不少进步的知识分子纷纷主张向西洋学习,以振兴中华。严复等人已开始翻译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译界之王"的林纾,具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他还致力于教育事业,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创办人。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将林纾文化作为特色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力图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5.
回望2013年的林纾研究,可谓热闹喧哗,成果众多。从林译小说的整体研究、林译小说的专题研究、林纾文论创作研究以及有关林纾的其他研究四个方面展开对林纾研究的综合述评。总体看来,2013年的林纾研究在角度创新、思想挖掘及视野开拓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10年的林纾研究,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总览2010年世界林学,可见林纾的研究已经不囿于国内及对他的翻译的有限探讨,开始朝文化透视、多元综合的方向迈进,并愈来愈为世界各国、神州各地学人所青睐。  相似文献   

7.
林纾的翻译小说与近代社会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林纾被认为是守旧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实,无论是他的诗,还是翻译小说,都与近代社会思潮有诸多相因相合之处,如爱国主义,妇女解放,实业救国,改革维新等。林纾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是起过积极推动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乃至书、画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就其散文而论,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人称“东坡文章妙天下”。因此,研究苏轼散文,继承这一份遗产,对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是有益的。 苏轼的散文创作,强调平易近人,文从字顺,反对“求深者而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注三]的坏文风。他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反映了宋代古文运动的要求和方向。然而苏轼散文又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韓愈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所領导的古文运动,扭轉了南北朝以来整个文坛为駢体文所統治的局面,恢复并发揚了先秦、两汉散文的优秀傳統,使散文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并且还因为他在散文创作实踐上有很高的成就,給后来散文发展以深远影响,以至被历代散文家們推为“百世不祧之宗”(清黎庶昌:《拙尊园丛稿,卷二,續古文辞类纂序》)。 韓愈散文創作获得很高成就不是偶然的。他全面地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对先秦作品,“上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林纾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积极引导国民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思想,成为中国翻译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翻译家。林纾通过减译、增译、改译等一系列豪杰译的做法,将西方文化思想积极传播于国人,对输入新思想、新学说,唤起民众的觉醒,开阔国人的视野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林纾的豪杰译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特色进一步彰显发扬,传承了中国文化,为旧文化与新文化构建了一座极具影响力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坛上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具有双重文化心态——“入世”与“出世一,其表现为价值观上“隐”与“见”的相互交织、为学上追求自由境界与迁就学术规范的双重意向。林纾形成双重文化心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所致,二是传统儒学的价值信仰体系使然。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有自己的散文理论。他的文论以道为基,以文为体,以言为饰,三者浑然一体,构成一座完整的理论架构。在道、文、言诸方面,欧阳修在继承韩愈文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个性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散文理论,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旗帜。宋代古文运动正是在这一理论和旗帜的引导下,较唐代取得了更为彻底而全面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对中国文化贡献巨大,对后世影响至深。从古文创作的理论和散文作品的特点来看,他对清代桐城派尤其是其创始人方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关于"文"与"道"的关系、关于古文的艺术标准以及"清真雅正"的散文特点等方面使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信”,对林纾进行了大肆的贬损,后来林纾发表小说对新文化派给予回击。林纾的双重角色导致了他在新旧之争中的认同危机:小说翻译和创作显示了与主流知识分子文化身份上的“重合”,但他的观点一开始就与新文化派相背离,而新文化派又拒绝从文化身份上认同他。认同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清末民初多数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身份:既是传统士人又是现代文人;二是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心态:面对西方文明的调和或激进态度。民初的新旧之争是关于文化话语霸权的论争,“新”和“旧”的问题导向的是“现代”与“传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汉语自19世纪末开始走上漫长的欧化之路,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汉语欧化痕迹均十分明显.汉语欧化进程中,近代散文文体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同时散文对语言欧化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以新文体、逻辑文为例可以分析得出,政论散文由于欧化而趋向浅近、平易,表达方式趋于严谨,语意更加曲折.但是散文文体的解放仍然有限,近代散文家对古文的复杂态度,古文广泛的作者和读者基础,构成散文文体全面解放的阻力.  相似文献   

17.
林纾和周氏兄弟(鲁迅和周作人)是晚清主要的翻译家,在对域外小说的译介中,他们各自的翻译合作模式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翻译史上都是较为独特的现象。林纾与众多的口译者合作,其模式为单一的口译加笔录;而周氏兄弟的合作则呈现多种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是主译加润色。通过对他们翻译合作模式的考察,分析各自的特点——林纾模式对口译者的依赖及译文讹误现象,周氏兄弟在独立翻译能力下取长补短的合作等,进而探究不同模式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并进行评述。尽管他们的翻译模式各异,但对晚清翻译文学的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著名译才林纾是闽都近代教育的杰出先驱。他一生从教时间早、跨度长,并留下了大量蕴含着宝贵教育思想的作品,值得今人进一步挖掘、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狄更斯作为现实主义创作大师,林纾在对其作品进行译介与研究的过程中,对其现实主义创作特征颇多体会,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推介。林纾在翻译狄更斯小说的同时,以现实主义为中心,对狄更斯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探讨,牵涉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社会作用以及叙事艺术等很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在当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