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野,能否进八美学范畴?根据逻辑的演绎和审美实践,这一点本不成为问题:。既然丑、滑稽、怪诞、卑劣能进入美学范畴,为什么要把“野”拒之其外?但迄今为止,似乎未见过专门的文章,正武将“野”纳入美学范畴并且沿着美学的阡陌探索一番。笔者不揣粗陋,在此拙文中试立一个异端邪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近代美学史的分期特征提出了看法,认为中国近代美学具有资产阶级启蒙的特色,这又包含着借美学来启蒙──反对封建文艺观与启美学之蒙──草创近代形态的美学学科。  相似文献   

3.
通俗音乐作为大众音乐,其欣赏群体最广,社会需求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特别是近年来,社会超高速地转型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通俗音乐在强大的传播媒介支持下,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流行性。通俗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已充分融入到社会文化结构当中,并以独特的审美意义影响和丰富着大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科学美的特征包括简单性、和谐性及统一性等.这些特征是近代自然科学诸如天文学、生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诞生的美学动力.从美学的角度研究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有利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进而有利于当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乃至在15年内的建成,最终凸现理论上的指导意义、现实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俗音乐作为大众音乐,其欣赏群体最广,社会需求量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特别是近年来,社会超高速地转型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通俗音乐在强大的传播媒介支持下,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流行性。通俗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已充分融入到社会文化结构当中,并以独特的审美意义影响和丰富着大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伦理美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来考察崇高美是毛泽东实践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毛泽东的哲学精神表现出“真”与“美”的统一,毛泽东的伦理学思想表现出“善”与“美”的统一,而他的文艺理论则表明了把“崇高美”作为其实践美学的核心范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道的根本内涵是周行不已,因此才体现为“道路”或“道理”。论文原道,在于把文艺之“文”与造化之“文”一体贯通,使个体人心与天地之心统一、艺术创作的法则与万物生化之道统一。文以载道,在于突出儒家道统所建立的伦理规范,但其中仍然保留了道周行不已的含义和藉言通要眇、从物见几微、在优游涵养中获得道的生机流行活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深深地渗透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历代哲人的哲学—美学思想,为中国的古典译论及近代译论提供了思想来源。本文旨在初步探讨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形态、基本特征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及近代译论的投射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一生最主要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对于从中国传统范畴出发建构现代性美学体系之可能性的探索。宗白华的这种探索就他本身来说,还基本处于开端状态,却毫无疑问,这个开端对后此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启示。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叶朗、汪裕雄、朱良志等学者有关中国美学的研究成果中,我们能够切实体会到宗白华式选择的影响力。推而言之,张世英晚年对于中西方哲学困惑和未来方向的思考,王树人对传统"象思维"现代性意义的探索,也可以某种程度上理解为对宗白华美学建构模式的客观性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从学审美的本质和特征、学的审美功能和审丑效应、学美感的传达和接受、学形式和风格的审美情趣、民族宗教与学审美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学审美理论的研究范畴。旨在建构具有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的学审美理论,使之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广告语言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是一种商业推销手段,也是一种文化。广告语言作为广告内容的主要载体,只有具有易懂、精炼、准确的简洁美,生动形象、真实高雅的情趣美,真挚纯洁、亲近和谐的情感美等美学特质,才能在与消费者的审美情感交汇中,建构、树立和宣传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英国的经验派美学家最早从主体自身出发提出审美不涉及利害的思想。这一思想最早由夏夫兹博里提出,哈奇生、艾迪生、休谟、伯克等人继承了审美无关利害的思想。在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影响下,康德将"审美无利害"确立为一种美学原则。英国经验派美学提出的"审美无利害",体现了审美现代性的分化性特征。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以此改变了单纯以德国理性派来研究美学的现代起源的观点,其地位和作用由此得到突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文学唯美主义审美理想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实境况,抒发了由文明失落而带来的民族苦难情怀。新文学的唯美主义审美理想,承历史的积淀演化而来,又不断地糅入时代的情愫,成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鲜明标志。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翻译学而言,美学模式可以说是翻译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原因是美学模式能最充分地反映汉语的本质特点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中国的翻译美学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美学,从原始社会至各个朝代推陈出新,其踪迹遍布《周易》、《老子》、《庄子》等经典。严复、傅雷、钱钟书的翻译学理论也无一不是在借鉴传统哲学美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5.
以西方美学做参照,从言说方式、具体存在形态、审美主客体关系,以及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各自的情况等方面探讨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之处,并探讨分析了其原因.这种探讨并非为了得出孰优孰劣,而是期于有利于我们当代美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族声乐的韵味美是构筑在两大基本美学思想之上的,即语言的表现和曲情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内在的“风骨”之美。  相似文献   

17.
美学教育在现代的一个突出进展,是从音乐主观直觉切入,最终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在美学现代性的理论前提下.从现代网络及音乐教育环境的现状观察的基础上,研究了审美发生的内容和形式,讨论了在现代音乐教育产业正在形成的背景上,审美如何实现其艺术性与生存两者兼顾。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声乐的韵味美是构筑在两大基本美学思想之上的,即语言的表现和曲情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内在的“风骨”之美。  相似文献   

19.
民族志的写作范式,从 “文化的记述”,到 “文化科学”,再到 “文化的解释”,发生了三次转向,但是这些变革并没能完全解决民族志写作中所有的疑问和矛盾,尤其是在民族志的真实性上存在的疑问。民族志的美学转向是否应该成为民族志写作范式的追求。本文对此仅以探讨的方式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线条是在画坛中相对独立的一种绘画体系,它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传统画家在古代哲学思想和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智慧的结晶。西方画家对线条的认识是理性的,他们认为线是点运动延续的结果。线条的发展是随着中西方的艺术文化发展而发展,线条艺术在中西方绘画中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积淀,是古今画家不断实践和创新的智慧结晶,在传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线条的独特魅力以及线条给我们带来情感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