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武士道的起源,形成,发展,特点及其两面性四方面进行说明,进而论证武士道精神。  相似文献   

2.
袁百玲 《科技信息》2010,(18):306-306
日本军国主义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岁月中,特别是在明治维新至二战的70多年间,武士道精神极尽为虎作伥之能事,以"愚忠"、"盲从"鞭策国民献身于军国主义战争政策,以武勇精神激发国民的战争意识,以杀身成仁将"皇军"铸造成泯灭人性的侵略恶魔。  相似文献   

3.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明治政府加快侵略步伐,以武士道广泛进行战争教育.1899年,新渡户稻造在美国出版<武士道>一书,将武士道美化为完全可以和西方骑士道并肩而立的理想化道德.讴歌武士道培育了举世无比的忠君爱国的日本国民,赞美武士道为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赋予的力量,公开为日本国家和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政策辩护.新渡户稻造片面拔高武士道的忠诚与献身之道,刻意掩盖武士道的杀人与战争之道,无论是对外国人全面、准确地认识武士道和日本国家,还是对日本人正确认识武士道和近代化的历史道路,都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武士道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形成、发展、崩溃三个阶段。明治政权建立后,对封建武士道加以改造、利用,把封建武士道变成了近代日本的军人精神和国民精神,成为维护天皇制和对外侵略的精神武器。本世纪30年代以后,武士道又与法西斯主义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具屈从性与野蛮性。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近代日本武士道也随之崩溃,但应防其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5.
《世界知识》2012,(16):39
2012年7月10日,由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文化研究室和该所的中日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武士道与日本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日本关西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知识》杂志社、国家质检总局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王炜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斌瑛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张洪红博士、杨清淞博士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与会者就上述发言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  相似文献   

6.
武士道不是一天形成的,武士道的世俗化也不是一日之间实现的.原本只是武士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武士道诞生后不久,便开始了向其他阶级渗透的所谓“世俗化”.8至19世纪一千多年漫长历史岁月的渗润,武家统治者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强制性灌输,农工商的模仿,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已经处于武士道德全民化的门槛上了,明治政府的“全体国民武士化,武士道德全民化”政策,不过是实现武士道德全民化的助产婆而已.  相似文献   

7.
梅杏根 《科技信息》2007,(22):133-134
武士道和儒学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它吸收了儒学中忠义礼信等合理价值内涵,使得武士道得以存在下来,可以说如果没有儒学对其理论的支撑,武士道是绝不会得以长久存在下去的。儒学的异化并不等于儒学本身,儒学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段发展变化的,儒学异化的现象是儒学的发展应当注意的地方。儒学的本质就是"仁爱",这是它与武士道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刘超 《科技信息》2012,(28):200-201
武士道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存在了700多年,在幕府时期一直被视作社会的道德标准,对日本以及日本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日本作为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自杀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武士道的价值观来解释当今社会日本人的自杀动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队惨绝人寰的杀戮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这里我们也能够发现武士道的影响。如今,武士道在日本社会上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到武士道对日本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郭雪咏 《科技信息》2007,(22):147-148
江户时代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日本普通民众的意识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武士道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日本武士对中国儒学中的重要观念"忠"孝"的理解却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江户时代,儒学也给武士道增添了许多适应时代的新内容。日本儒学也从初期的以为"敬"中心发展为以"诚"为中心,表现为日本儒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钱展 《科技信息》2011,(12):I0149-I0150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精神的印痕。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绵延了一千多年,成为了日本人的道德准则,至今仍然强而有力地影响和支配着日本民族的言行。本文主要探讨武士道精神的渊源及其理论根源,借此揭示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传承与教化”——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核心价值"一词的准确内涵,分析了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基本特性,介绍了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讨论,指出"传承与教化"就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于瑾琳 《科技信息》2008,(8):137-138
军国主义,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并誓死效忠天皇.武士道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崇尚勇武、誓死效忠主君.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主张天皇崇拜,也赋予日本天皇神性.日本神道教不仅与武士道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而且还是日本军国主义外侵意识的根源.随着日本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神道教的作用下,武士道与军国主义如影随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统治阶级服务.  相似文献   

13.
王跃勇  陈蔚 《科技信息》2009,(14):127-127,129
“红安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科学真理和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理想信念,是指引当前我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具有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坚守革命情操、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顺时应变开拓创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武士道既存在嗜杀成性、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又存在追求幸福安宁的和平主义.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漫长历史岁月中,武士道更多地向军国主义倾斜,为军国主义服务.特别是在明治维新至二战的70多年间,极尽为虎作伥之能事,以"愚忠"、"盲从"鞭策国民献身于军国主义战争政策,以武勇精神激发国民的战争意识,以杀生成仁将"皇军"铸造成泯灭人性的侵略恶魔.  相似文献   

15.
以“实事求是、敢闻新路”为核心的井冈山精神,其价值不仅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早期形成与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上,而且还体现在以“改革与创新”为核心价值的时代精神的形成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武士道的雏形-平安主从道德,以武士通过武力和战争而获利的特殊生活条件为基础,是武士群体在战争实践生活中由主从关系内部产生的,其主要德目:忠诚,武勇,名誉等,无一不是武士获取权力,地位和经济利益的需要,无一不直接影响武士家庭及其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兴衰荣辱,为了家庭和子孙后代的利益,武士一方面崇尚武勇,嗜杀成性,穷兵黜武,另一方面又忠诚不二,恪守职责,无私献身,由此,也使平安武士道既是杀人与战争之道,又是忠诚与献身之道。  相似文献   

17.
孔新彩 《世界博览》2010,(16):24-29
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一线报道日本人是如何纠结于历史并看待未来的"仇恨是一种束缚的感觉,它无法被定义。"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曾无奈地说道。但仇恨无疑是一剂让人麻醉的"毒品",能够达成某种平衡的廉价"砝码"。这一"砝码"是一种人类内心世界"不满足"的补偿品,失衡越多,仇恨越大。  相似文献   

18.
正美国是"太空军事化"始作俑者当今时代,"太空军事化"与"太空武器化"是事关太空安全的头等话题。"太空军事化"是指通过运用太空资源增强传统军事力量的效率,或是为了军事目的使用太空资源,这些军事目的包括通信、电子侦察、空中照相侦察、  相似文献   

19.
人民军队区别于旧式军队的根本标志是有着自己鲜明的军魂,即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以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为天职和使命。军魂的核心本质是党指挥枪的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经历了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湾改编、赣南三整、古田会议直至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一系列事件和会议。军魂铸造的历史过程,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光辉历程,又是八一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不朽经历。  相似文献   

20.
儒、墨、道、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四大支柱,但中国传统道德以儒家为主流,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之核心就是仁爱。本文旨在探讨仁爱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沿革,并思考继承与弘扬仁爱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 从字源看,“仁”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较晚。据考证,“仁字是春秋时代的新名词,我们在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在金文甲骨文里也找不出这个字。”(郭沫若:《十批判书》)仁字最先出现在《诗经·国风》里,《郑风·叔于田》云:“洵美且仁。”《齐风·卢令》载:“其人美且仁。”但其含义均是赞美“武士的男性气概”。(黄俊杰、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