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上溪在浙江临安西部,位于北纬30°10′,东经118°57′,海拔在1000公尺左右。在上溪夏播条件下,凡属春性型品种及其杂交组合,基本上都能正常抽穗、结实;凡属冬性型品种及其杂交组合,基本上都不能通过春化阶段。弱冬性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生长情况,表现较为复杂:有的能正常抽穗、结实;有的不能通过春化阶段或光照阶段;有的在同品种或同一组合中仅有个别植株能抽穗、结实,而其余的植株又不能通过春化阶段或光照阶段。凡亲本一方为春性型,另一方为弱冬性型的杂交组合,仅少数例外,其余均能正常抽穗、结实。 15个杂交组合在异地加代中F_2与F_3间几个主要性状的相关系数(r):株高为 0.521~△,穗长为 0.510~△,小穗数为-0.230,每穗粒数为 0.182.抽穗期为 0.106,每株有效穗数为-0.100。(△表示10%的差异显著平准)。  相似文献   

2.
弱春性小麦品种在广东陆丰冬繁收获的种子,比在新疆春繁收获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提前抽穗。这是由于在陆丰南繁的种子形成期间,处于较低的气温条件下,种子收获前就进行了一定春化作用。在新疆冬李室温条件下加代收获的春性小麦品种的种子,也有类似的幼胚春化现象。这种幼胚春化是种子春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新疆室温条件下贮藏四年以后,仍能在干种子中保持其春化效果。由幼胚春化引起的提前抽穗效应,并不随连续南繁世代的增加而累积,也不能遗传  相似文献   

3.
能否将黑稻的有益性状转移到普通稻上,改善普通稻的品质和产量提高千粒重,是本项研究的出发点和期待达到的目的。现将研究情况的进展报告如下: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选用3个黑稻品种和11个普通稻品种,采用3种组配方式配制21个杂交组合。杂交于温室内进行,收获F_0及亲本种子,第二年将F_0种子栽植于田间,调查亲本及F_1代植株叶色、种皮色、有效分蘖数、株高、穗长、穗茎长、穗粒数及干粒重等性状。  相似文献   

4.
为半干旱地区培育高产品种的途径是积累适应干旱气候的优良基因。这里大群体和早代鉴定具有决定意义。在选择原始材料时,必须使两个杂交亲本都是适于在缺水条件下栽培的类型,并且具有各自的遗传特性。如果中度抗旱品种具有个别有希望的性状,也可用来进行复交和三系杂交。加拿大瑞友纳试验站用两个抗旱性强的亲本型进行杂交,两者的产量分别为“马尼图”品种的89%和108%。这里原始类型在胚胎细胞质上是不同的。其中,F_7的一个系比对  相似文献   

5.
超早熟大豆育种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立超早熟大豆育种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推广地区的生态和自然条件因素,同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在超早熟大豆育种的亲本选配上,应选择双亲生育日数差值小、花期短、鼓粒快、株体繁茂、中日性、耐低温的极早熟种质资源作为杂交亲本;在杂交亲本组配方式上,以极早熟、丰产、抗病品种间杂交为最佳组合方式;大豆生育期性状遗传,属于简单的数量性状遗传,以基因累加效应为主,通过有性杂交获得早熟性基因累加超亲遗传后代,进而可以创造出更早熟的杂交后代材料。  相似文献   

6.
小麦花药培养材料的差异性直接影响花粉植株诱导效果。不同亲本品种,不同杂交方式,不同世代的培养材料,都对诱导率及幼苗分化率产生不同影响。选用单交组合F_1花药作培养材料有益于提高诱导效果,F_1优于F_2。  相似文献   

7.
用8个抗白粉病性不同的春小麦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亲本及杂交后代的抗白粉病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F1和F2代抗白粉病性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及MSg.c.a/MSs.c.a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抗白粉病性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8.
对大麦品系进行光照处理,试验表明:14h和15h长光照能明显促进大麦的生长发育,提早出芒抽穗,而10h的短光照处理对于冬性和半冬性大麦品系不能正常抽穗成熟.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是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之一,该病传播途径广,扩展蔓延快,不同水稻品种对于白叶枯病的抗病程度差异很大,选用抗病品种为甚础的综合防治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了加速抗病高产品种(包括杂优)的选育过程,促进水稻生产大上快上,温州地区农科所植保、育种组,去年进一步对原来一部分抗性和丰产性好的品种和新引入的品种进行鉴定,同时对杂优原始材料、区域和鉴定试验、杂交组合后代等抗病性鉴定,初步选出一些抗病亲本和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10.
对大麦品系进行光照处理,试验表明:14h和15h长光照能明显促进大麦的生长发育,提早出芒抽穗,而10h的短光照处理对于冬性和半冬性大麦品系不能正常抽穗成熟。  相似文献   

11.
农学系作物育种教研组以青春5号为母本,赛洛期为父本,于1975年进行成对杂交,经过多代南繁北育,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春小麦品种“石春一号”,是本院育成的第一个作物新品种,该品种春性,中性;幼苗直立,茎杆粗壮,株型紧凑,耐肥抗倒;分蘖力及成穗率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稍低;综合抗凉能力较好,蚜虫危害较轻;有一定耐旱、耐瘠及抗干热风的能力;籽粒角质,容重高,蛋白质含量中上,赖氨酸含量较高,本品种属于产量高而稳定的类型,宜在气候较冷凉地区推广。育种实践表明,选择在当地表现优良的亲本进行杂交,是育成新品种的基础;南繁加代是加速春麦育种进程的有效措施;边测产,边选择,边加代,边扩繁是促进品系稳定一致,并及时获得较多原种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评价气候变化对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揭示全球变暖趋势下异常气候条件对病虫害时空演替和发生规律的作用机制,通过收集整合20个中国冬小麦主产省(区、市)经规范连续、广泛系统的测报调查所获得的病虫害发生数据,对应2009-2010冬小麦生育期间气候特点和极端气候事件,与历史常规年份的病虫害发生状况和气候条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该生长季,由于初冬强降温、春季持续低温以及西南麦区秋冬春三季连旱等异常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小麦重大病虫害发生时期推迟,其中条锈病扩展流行范围小、发生轻,纹枯病和白粉病扩展流行范围广、发生中等,麦蜘蛛等前期虫害发生较轻,赤霉病、蚜虫等穗期病虫害发生严重.从而得出,影响不同种类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关键时期、关键气象因子有所不同,这为病虫害预测预报分类指导和关注重点提供了依据;为做好预测预报、评估气象灾害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应做到“大小兼顾、长短结合,分类关注、抓住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模酸洋红压片镜检了冬性、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的主穗及分蘖穗上不同位置花粉的发育时期结果表明:主茎穗早于其他分蘖穗,芒露0.5cm的相应幼穗、主穗及一级分蘖穗多处于单核中晚期,为最佳接种时期;在同一主穗中,穗轴上同位置花药发育时期为中部旱于下部早于上部,调查统计单核中晚期花粉所占比例为:冬性品种81.0%、半冬性品种78.5%、春性品种70.4%。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田切片的方法于1991年,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冬小麦冠层干物重和叶面积的立体分布,群落内部相对光强的变化及其与叶面积指数和消光系数K的关系。结果表明:新冬14号10月6日播种较9月15日播种的光能利用、叶面积分布和干物重积累等优越;而奎花1号9月16日播种较10月6日播种的光能利用、叶面积分布和干物重积累优越。说明不同品种适宜播种的时期不同。  相似文献   

15.
运用垂直管状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方法,对7个冬春性小麦杂交组合和1个87—11硬粒小麦与北川2号普通小麦杂交组合分蘖盛期的叶片过氧化物酶,乙醇脱氢酶及淀粉酶同工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杂交组合的F_1代苗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酶带与亲本显著不同.杂种中有新酶带出现,有些带表现为互补带,有些带为双亲所没有,而有些带则消失.乙醇脱氢酶在亲本及杂种中均有两条酶带,但酶带活性差异很大,杂种的酶谱与形状所反映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倒春寒后不同措施对不同类型冬小麦冻害减灾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冬小麦遭受晚霜冻害,选择遭受严重霜冻的大穗型冬小麦淄麦12号进行刈割对比试验,同时在冬小麦遭受倒春寒冻害地块以临麦2号为材料进行追施肥、水、化控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刈割后基部腋芽再次萌发虽可形成一定产量,但与对照相比,单株性状变差,产量明显降低。因此,霜冻后不应刈割,应积极采取科学的补救措施,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而受冻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并浇水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天达2116减灾效果较好,比未采取任何减灾措施穗数增加63×104hm2,穗粒数增加3.4粒,千料重增加2.5g,增产1536.0 kg/hm2,增产幅度达38.7%。  相似文献   

17.
以河套平原临河站点监测的春小麦“永良4号”品种为例,运用DSSAT-CERES-Wheat模型,经过参数校正和验证,模拟不同生育期多种灌溉配额组合下的春小麦产量,优化灌溉方案,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益. 研究结果表明:1)DSSAT-CERES-Whea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河套平原春小麦“永良4号”的生长过程;2)春小麦的灌溉水生产效益随总灌溉量增加呈下降趋势;3)分蘖期灌溉是保证春小麦产量的基础,拔节期的灌溉量对提高灌溉水生产效益作用最为明显,春小麦产量对乳熟期灌溉量的响应最不敏感;4)春小麦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分别灌溉30、105、30和30 mm的水量,为河套平原春小麦“永良4号”品种的最优节水灌溉方案,优化后的方案可保证春小麦产量,并且能提高春小麦灌溉水生产效益与灌溉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1990~1991年,在石河子农学院农学试验站进行了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冬小麦生长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适期早播有利于冬前叶面积的生长、干物质的积累,同时对返青时的叶面积增长和干物质生产也有利。不同播期的叶面积系数动态和光合势动态只有量上的差异过程相似。播期对叶片的厚薄、器官之间干重比例无大的影响;播期对籽粒灌浆的量有影响,对其基本过程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_1及其双亲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黄鱼与黄姑鱼正反交F1原肠早期胚胎细胞及其亲本头肾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深入剖析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 t,染色体臂数均为NF=48,组内染色体长度分布连续.两亲本物种间核型很相似,未找到鉴别两物种的细胞遗传标志.正反交F1原肠期胚胎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也均为48,均可较好地配为24对.结合前期AFLP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正反交胚胎细胞均同时含有一个大黄鱼染色体组和一个黄姑鱼染色体组.此外,杂交F1中的非整倍体比例与两亲本没有明显区别,初步表明杂交胚胎细胞未发生明显的染色体丢失.在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F1中出现4对非t-染色体,原因尚待查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