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纪录片作为一种贴近现实的影像纪录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从最广义上来说,电视纪录片有着自己的创作规律和大体的类别划分.从创作原则上来说,纪录片始终保持着"真实纪录"的创作理念,因此,真实是纪录片本质的属性,也是纪录片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纪录片《云渡桃雕》的拍摄创作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人物采访、同期声录制、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探讨现代影像技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王宁生 《科技信息》2011,(10):I0371-I0371
本文通过对文献纪录片《刘少奇与新中国》编创过程的系统回顾,总结了该片创作过程中着力寻求、播出后突出呈现的几点创作特色,即为纪录片创造一个完整的、合乎逻辑的叙事情节,有意识地表现故事发展的连续性。由现代人的采访回述,配合一些有意义的补拍镜头,与历史画面交互叠现,为历史画面寻找现实的时空依托。为历史纪录片提供提供现实时态,从而为历史画面在现当代生活中找到注脚,为电视文献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几许全新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虫草》作为一部由本土草根从主位视点创作的,以自己家庭和社区为表现对象的村民纪录片,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涉藏题材媒体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内部视角的自我呈现、原生态纪实的视听语言、生活化的叙事结构和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村民纪录片在创作视角和题材上,形成了对媒体涉藏纪录片的有益补充,开拓了我国涉藏影像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应作为一种新的纪录影像形态得到正名和关注;同时,应加强藏区民间纪录片的培育和打造,实现涉藏信息的真实、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5.
围绕电视纪录片创作与市场化生存存在的不适应的问题,从纪录片创作的角度,探索纪录片创作怎样适应纪录片市场化的问题。提出了电视纪录片要可信、可感,以真实为底线;要选择有思想性的、适于画面表现的、能有画面表现力的题材;要向观众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要让观众在情感的经历中,感受艺术的美。高潮点是作品情感的总爆发,是使观众审美经验与情感体验现实化的关键点,要设计好作品的情感高潮点。  相似文献   

6.
对于纪录片创作而言,编导意识作为创作者的个人素养、情感、审美的理论形态,贯穿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从前期准备,到拍摄过程,再到后期制作,无不体现着编导意识的重要作用,从对题材的选择方面决定了纪录片的内涵,从对拍摄角度的选择层面决定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被摄者自身价值的挖掘程度,从编导的剪辑风格个性决定了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纪录片脱下贵族的外衣,换上世俗化的新外套时,其发展必定会迎来全新的蜕变,那便是纪录片的大众化。多年来,纪录片不论是创作理念还是创作方法都不断变化更新,并且融入了新的纪实手法、新的思想、新的内容,形成了新时期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人文纪录片是通过记录人的生活,展现历史变迁和人文变迁的纪录片,具有记录历史和反映现实的作用。21世纪以来,诸多优秀人文纪录片作品以其精致、简洁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了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象,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人文纪录片的创作者肩负着诠释现实、体现人文精神、反映当代人生活最真实面貌的时代使命。该文通过研究并实际拍摄创作出人文电视纪录片《纸鸢记》,以期为高校学子乃至社会各界人士从事人文纪录片的创作及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故宫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与其有关的纪录片创作历来是我国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史学观念的转变、传媒的市场化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民族复兴”的精神指引等因素使故宫题材纪录片在叙述对象、结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本文通过几部代表性故宫纪录片的分析,清晰地梳理出其演变路径,并深入思考纪实影像如何更好地讲述故宫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迁徙题材纪录片是目前纪录片创作中一个值得挖掘的领域。从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历史来看,迁徙题材纪录片类型化趋势并不明显,它不可能成为一个主流的纪录片类型,但是此类纪录片将会成为中国纪录片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这些带有历史记忆的迁徙类纪录片,这些能够剖析社会现状的迁徙纪录片,未来或许也可以有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该文以自拍电视纪录片《苏北糖画》为例,就新媒体环境下“非遗”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研究选题,从制约“非遗”纪录片创作与传播的主要瓶颈、新媒体环境为“非遗”纪录片发展带来的机遇“、非遗”纪录片有效创作与传播的主要对策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广大学者和从业者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相应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前部分纪录片制作者以收视需求为创作目的,为此,讲究纪录中的非痛感,讲求画面的美感,并以此为艺术性,以非常意象化的影像吸引观众,形成伪真性的纪录片。伪真性是中国纪录片在多元文化融合作用下潜移默化后形成的迎合艺术形态的表现特征,作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应坚持创作出富有自己特色内容与形式感的作品,同时,可以吸收纪录片创始与一直坚持的客观性原则,以此追求与实现纪录片的最重要价值:历史的见证者与真实的表达者。  相似文献   

13.
透过中国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创作“趣味”趋向背后的“人间味”,对创作主体的矛盾心态——表面冲淡闲适、雍容典雅,内心却在出入世、历史与现代的双重煎熬中苦痛与寂寞着——进行了剖析。“趣味”趋向架起创作主体回归传统的桥梁,而“人间味”则体现了作者情感与理智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14.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是对某 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实,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一、人物纪录片必须展现真实环境中的人 可以说,“原汁原味”的生活,是纪录片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层面,给纪录片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人物纪录片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以往的岁月中,由于受到政治思潮的冲击,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纪录电影进入了观众视线,美国左派纪录片导演迈克·默尔的作品是极具代表性的。他善于利用幽默风趣的解说词、大量的素材和各种影视创作技巧,将自己的理念融入作品之中,使纪录片既叫好又叫座,其创作特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创作观念的变革和技术手段的更新,高清纪录片的发展从纪实趋向于寻求多元化的审美品格,《故宫》《同饮一江水》等高清纪录片的主创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影调在被摄人物和景物造型中的运用,高清影像的清晰度、细腻的影调层次更突出了被摄体的真实感和立体感,挖掘出具有特殊意味的细节,并透过这些细节来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营造出纪录片画面独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地方戏曲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俗风情和历史变革,通过拍摄制作地方戏曲纪录片,有助于推进戏曲文化多样化的传播,以推动对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该文以笔者主持的江苏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非遗’纪录片《柳琴戏》拍摄创作"为例,就如何提升地方戏曲纪录片传播价值做出初步探索,以期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石颖 《科技咨询导报》2009,(28):250-250,252
纪录片非虚构的底线早巳成为一种共识,但是从多年的创作历程来看,电视纪录片要想赢得观众,仅强调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种影视艺术样式,电视纪录片同样不能忽视追求艺术之美的真谛。如何使其从画面.细节、意境等各方面来看都能够更接近芒查苎,喜,实的力量支磐下发出一特有的光芒,就是本篇文章将要粗浅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微型叙事的类型包括微型小说、微电影、微纪录片、微博客等。其中微型小说发展已处成熟阶段。分析微型小说的微型叙事创作策略,对于其他微型叙事类型的创作可资参看。选材、时序、语言三个方面对于微型叙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一般说来,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台相比,市级地方电视台由于人、财、物等条件的诸多限制,组织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筹划创作大型电视纪录片方面,一些地方台鲜有涉足,有的甚至完全放弃。那么,面对"大片"的创作,难道地方"小台"就无能为力或甘拜下风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关键在于地方台是否有敢于制作"大片"的信心和魄力,以及能否协调处理好它与日常宣传任务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宜宾广播电视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