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866-1868年间,法国一探险队进入中国和印度支那进行气象观测,并留有中译本《考验气候日记表》。作者在20年前对该译本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得到一些重要的气象观测数据和结论,对研究中国有关地区的气候变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由于全球气候变迁,地球环境恶化,巨大灾难发生的机率正迅速增加。不仅如此,气候变迁所造成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存货成本增加等风险,也为企业营业收入带来额外风险。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气候变迁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为因应气候变迁,温室气体排放的碳权交易绿色金融市场应运而生。然而,碳权价格极易受到气温变化和经济景气波动的影响。另类避险的绿色金融或保险商品,与气候相关的衍生性绿色金融或保险商品,如温度指数期货、霜冻指数期货、巨灾指数期货等也应运而生。为有效管理气候变迁下的企业营运风险,该文将探讨气候与巨灾衍生的绿色金融商品的创新与发展,来因应气候变迁持续恶化下,避开其对全球经济环境带来的负面灾害。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文献中搜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物候、太阳黑子以及冷暖水旱自然灾害资料3824条,对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的气候变迁,进行系统分析。自东周至清末,三角洲的温度变迁,可分三个温暖期与三个寒冷期,冷暖期相间。据此演变规律,推断二十世纪气温回升阶段不会太久,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以后,气候可能复趋寒冷。自西汉至清末,三角洲的降水变迁,可分三个旱年阶段与三个水年阶段,水旱年阶段相间。据此演变规律,推断到二十一世纪,气候可能复趋干旱。历史时期三角洲气候变迁的情况,不仅与全国气候变迁情况基本一致,而且具有世界性。太阳活动是大气环流的主要动力,活动的强弱,主宰气候的变迁。故本文据历史时期太阳黑子的时间分布,阐明三角洲气候变迁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1000-1900AD期间战争发生频率序列进行周期分析发现:战争发生的次数具有非常显著的约263年、98年、72年以及较为显著的57年和43年的周期,其中263年的显著周期对应着朝代的更替.而战争发生频率产生显著周期的原因应与气候变化有关.将战争发生频率序列同季风边缘区季风降水强度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一些干旱期,战争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可能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引发因素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强调气候因素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因素对战争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地球气候变迁是以温暖时期与寒冷时期交替出现、冰期与间冰期多次旋回为其基本特点.认为气候的冷暖交替、巨大变迁直接影响着生物世界的演变和人类及其文化发展,揭示长江流域在这种气候多变而严酷的时期,却闪烁着“人类起源的光芒”,形成了一条神秘的“人类演化时光隧道”.论述了全新世是一个干载难逢的气候适宜期,人类迈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大发展,古文化得以蓬勃兴起,产生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其中尤以稻作文化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太行山大峡谷的地质地貌以及地质时期的气候特征,探讨了太行山大峡谷的地质地貌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建了中国西汉到清代(206BC—1911AD)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变化序列,进而分析了民族战争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双方共发生战争832次,平均每10a发生3.9次;根据战争频次可划分为西汉低发、东汉高发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低发期,宋元明清高发期3个阶段;在百年尺度和30a尺度的气候变化上,气候暖期多对应战争高发,冷期多对应战争低发.2)农牧战争中,有71.3%的战争为游牧民族发动,但最终61.1%的战争为农耕民族获胜;相比于暖期,冷期农耕民族主动发动战争的比例增加,但胜利的比例降低.3)气候变化作为战争事件背景,对战争有间接影响.冷期时,农耕、游牧双方实力均有减弱,形成退让态势,战争频次相对较少;暖期游牧民族多次发动战争,可能是由人口膨胀导致的生活资料匮乏、游牧民族强盛时社会结构性需求扩大引起的,同时暖期的气候环境为游牧民族南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战争掠夺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收益也诱使游牧民族引发与农耕民族的战争.  相似文献   

8.
广东大部地处热带纬度,气候本质全年暖热而干旱,但东南亚地区,季风发达,又有台风侵袭,以致全省气候都具有季节性,冬有阵寒,春夏多季风雨,夏秋又有台风暴雨,形成季风热带亚热带气候,冷热雨旱多变而多趋极端,而且本省地域广大,农作、渔作生产种类多种多样,南北、东西、山地、平原、内陆、海岸,气候差别大,所以广东气候复杂,有高温多雨的优越性,也有水、旱、风、冻的灾害性。灾害性天气气候也是变化发展的。按气候分析,二十世纪以来,广东灾害性天气的气候变迁及趋势,同全国大范围气候变动一样,是近五百年来气候波动中的一次小波动,冬冷程度趋重,旱潦交替趋频,但近有和缓;台风趋多,但不大显明;至于本省五百年来气候变迁和灾害性天气的周期性亦与近世纪气候有同一的表现。但在  相似文献   

9.
影响中国古代战争的主要因素是天、地、人,其中"天"更是被摆在了第一位。在千年前的宋代,虽然科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仍然无法避免恶劣气候给战争走势和军事制度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气候因素在当时是选择出兵时机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能否正确、全面地了解复杂的地域气候会直接对某次战斗的胜负、某场战争的走势甚至政权的更替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消失,古环境演变应是重要原因,与全球性古气候环境变化直接相关.通过建立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以来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文化事件序列和古气候环境序列,进而将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成都平原全新世以来气候变迁与中国其它地区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古蜀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与全新世以来气候的变迁直接相关并贯穿于古蜀文化演进的始终.其中气候温湿期对应着古蜀文化快速发展或繁荣时期,而古蜀文化的突然中断往往对应出现气候变冷干事件,显示古蜀文化演进与成都平原全新世气侯变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2022年全球气候变化与治理领域取得的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介绍了2022年全球温度持续升高、温室气体浓度创新高、海冰范围缩小及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科学共识;“三重”拉尼娜重现、南亚高温洪水、欧洲及中国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全球碳减排承诺、多灾种预警系统、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等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与认知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选取中国东部691个数据记录较完整的站点, 统计各站点1971—2010年间每年每季的热日、冷日和舒适日天数, 利用温湿指数(THI), 评价中国东部季风区近40年的舒适度变化, 并结合未来情景下气象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展望21世纪末中国东部地区的舒适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971—2010年间, 中国东部季风区在一定程度上变暖, 东北和华南的气候敏感度高于其他地区, 沿海的气候敏感度高于内陆, 东北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水分利用效率(WUE)时空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该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朴世龙教授等在2010年9月2日出版的英国Nature杂志上发表的题为“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的一篇综述里采用不适当的方法处理数据,偏向评估暖化对水资源和粮食生产这一复杂的科学问题,得出的结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为了有助于国家的正确决策,有必要研讨全球暖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文旨在初步澄清关于暖化对中国的水资源和粮食生产影响的一些关键事实和相关的研究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本区发育的古土壤层,泥炭层、古风沙层,冻融褶曲层序列及其交错分布规律,以及湖岸阶地,湖面变化,古植被和介形类化石组合等方面资料都表面本区经历了早全新世冷干,中全新世温湿,晚全新世温凉偏干的气候变化,在千所尺度上表现在2000a左右的气候变化周期区环境演变的干湿冷暖序列,即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环境演变具有相似性,也具有与全球变化的同步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18.
Reconstructions of past climate based on pollen data have formed a robust approach and produced a great of products in time scales from a millennium to ten millenniums. However, it is an attempt for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st decade-century climate in the Global Change field. This note report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st 1000-a temperature in a 50-a scale in Canada based on pollen data. Because there were little human activities during the last 1000 years in North America, the climate in the period mainly responded to natural chang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natural-forcing change in the climate can provide a basis to recognize the climate changes impacted from human activities in China. The technique of modern analogue can be implemented to reconstruct the past millennium climate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