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和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浙江中、南海域赤潮发生的连续监测分析,表明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7月,近年来赤潮发生规模和频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5月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还监测到一次伴有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小规模有毒赤潮.本区主要赤潮优势种为具齿原甲藻.  相似文献   

2.
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年5月浙江北部的1次具齿原甲藻赤潮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密度106个/L是具齿原甲藻发生赤潮的临界值,赤潮生物数量与DO、COD、叶绿素a、被囊类及水母有较好的正相关作用,与桡足类、箭虫类则呈相反的走势,具齿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及持续并不需要过高的营养条件,其连续、大规模的发生估计与海洋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东海赤潮生物具齿原甲藻及其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0年至今连续三年的5月在东海的舟山海域发生大规模红褐色具齿原甲藻赤潮。在赤潮监测中对该种的形态及习性作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本种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主要分布于盐度较高的水域,5月份是繁殖盛期易发生赤潮,在河口低盐水域和高温季节不易发生赤潮,具齿原甲藻赤潮在近几年频繁发生与东海沿岸富营养化加剧有关。具齿原甲藻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特性,使得它们在获得光能、营养盐方面更具优势,在低磷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对于大规模赤潮发生的原因、富营养化的贡献、种间竞争在赤潮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至嵊泗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嵊泗列岛位于长江口外,其附近海域是长江口外赤潮的多发区域,我们在其赤潮多发时期的6~8月进行四期监测,结果表明:嵊泗列岛附近海域6~8月海水多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极高,主要优势种夜光藻等均为赤潮种类,极易引发赤潮.海水中的活性磷酸盐含量对限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监测期间现场还监测到一次中缢虫赤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采用PCR扩增技术对分类上有争议的中国东海赤潮原因种(被称为东海原甲藻.本简称:东海株系)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核糖体DNA大亚基片断(LSU rDNA)的扩增和测序.并与一同扩增的来自美国CCMP的被称为具齿原甲藻(本简称:CCMP株系)的同源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710bp的LSUrDNA同源序列中仅存在7个碱基的差异.遗传相似度高达99.01%.遗传差异为0.99%.进一步与Genebank其他3种原甲藻即P.mezicanum、P.mieans和P.minimum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他3种原甲藻两两问的种间遗传相似度在91.1%~95.5%之间.而P.micans和P.minimum种内不同株系的遗传相似度为99.4%~99.9%.均为99%以上.综合这些数据说明东海株系与CCMP株系之间的0.99%的遗传差异应视为种内差异.原甲藻的东海株系与CCMP株系当属异名同种.因此本试验结果从分子水平支持了被称为东海原甲藻的原甲藻与被称为具齿原甲藻(P.deantatum)的原甲藻同为一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五种赤潮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分泌抗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 marina)、卵圆褐胞藻(Chattonella ovata)、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5种藻的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方法: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并通过反相间接血凝、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方法筛选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结果:获得15CA7、23BG2和23BG9等3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与5种藻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抗体的亲和力较低,仅与海洋褐胞藻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而获得的M18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可与以上除尖刺拟菱形藻外4种藻产生高效价的明显交叉反应。结论:获得了3株分泌对5种藻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较低亲和力抗体;而M18细胞株分泌的单抗与除尖刺拟菱形藻外4种藻产生明显的高效价的交叉反应,显示此单抗可代替5种海洋藻的抗血清.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舟山海域发现的12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并对其中4件带有人工痕迹的鹿角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合台湾澎湖海沟、福建东山等海域的发现以及海洋地质学、冰川学、第四纪孢粉学资料,对末次冰期时舟山地区的古气候和古生态环境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河姆渡遗址以及国内外考古资料的分析,说明宁绍平原可能是冰后期一个人类生产活动和文化传播的中心.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岛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将掀起新一轮的海岛保护热情;本文对舟山无居民海岛保护现状进行调查,针对不同保护形式的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提出相关建议,为下步海岛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古代舟山群岛宗教美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原始信仰阶段、道家美学阶段和禅宗美学阶段。舟山群岛原始信仰文化审美的主要内容是鸟图腾与龙崇拜,"有为"与"自然"是舟山群岛道家美学特征,而善的价值取向则是舟山群岛禅宗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0.
有效微生物群控制富营养化湖泊蓝藻的效应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在藻型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中应用有效微生物群菌剂的结果表明,有效微生物群对水体的透明度,叶绿素a含量的改善有明显的效果,可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防止水华的发生,改善景观,在投入有效微生物群后,透明度迅速提高,2个月后,透明度提高了433%;水体表面的叶绿素a含量在1个月后下降了96.5%并维持在137.9mg/m^3以下;水深0.5m处的叶绿素a含量在投放菌剂期间及之后1个月保持在100mg/m^3以  相似文献   

11.
洋河水库“水华”发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工作在洋河水库现场进行了“水华”发生的实验研究,采用以受控生态系统实验为主,结合对自然水体进行观测的方法,观察了从藻类增殖到“水华”形成及消失的全过程;定量研究了“水华”发生所需的条件。研究表明:水体的富营养状态是藻类异常增殖的主要原因,而藻类的异常增殖又是“水华”发生的前提条件。“水华”发生时水体表层所需的藻类生物量阈值为48.0μgChla/l。气象因子引起的藻类聚集对于“水华”的发生具有诱  相似文献   

12.
全水清  侯延鹏 《江西科学》2008,26(2):308-311
富营养化是一种严重的水体污染,对富营养化的成因及防治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就目前国内外公认的一些藻型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敌草隆、石油烃对舟山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调查分析了2011-2013年舟山主岛西部近岸海水中敌草隆的含量,同时调查分析了2011年至2012年间该海域中表层海水中石油烃的含量.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海水中敌草隆检出浓度范围为<3~52.1 ng/L,平均浓度为<11.1 ng/L.表层海水中石油烃检出浓度范围为0.019.~0.244 mg/L,平均含量为0.066 mg/L,未超海水水质四类标准,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连续3年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中敌草隆的含量呈现缓缓上升趋势,对调查海域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有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台风是影响舟山的常见天气系统,台风影响时往往风雨交加。当0407号台风“蒲公英”穿越舟山时,舟山海域风不大,而台风离开后,舟山海域风力却突增到12级。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危害性很大。利用Micaps平台对台风周围的温度场、变压场、梯度场等大气环流进行分析,发现冷气团与台风外围暖气团相遇,生成了1对中尺度气压偶。因此,冷空气的侵入是造成这次强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分别于2011年4-5月(春季)和9-10月(秋季)对浙江舟山海域(29.513 3-30.909 8 N,121.717 0-123.160 0 E)23个采样站位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及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监测到浮游动物16大类131种。春季优势种组成为:中华哲水蚤和五角水母;秋季优势种组成为:中华哲水蚤、肥胖箭虫、百陶箭虫、背针胸刺水蚤、精致真刺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双生水母、中华假磷虾和拟细浅室水母。两季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236.1个/m3,生物量均值为221.8 mg/m3。中华哲水蚤密度均值为164.2个/m3。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为1.84,秋季为3.49,均值为2.66,表明调查海域春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低,种类单一,群落结构不稳定;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高,物种丰富,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9年8月和10月夏、秋季节中街山养殖区调查数据,对该海域的营养盐水平及有机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街山列岛养殖区无机氮夏季含量较高,16.7%的站位超四类水质标准,秋季明显下降,符合二类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夏、秋季无明显差异,而硅酸盐秋季较夏季明显升高。磷酸盐为该海域的限制因素,夏季尤为明显。该海域已呈富营养化状态,有机污染也已达到轻度污染水平,且夏季高于秋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