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与CO_2反应结晶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过程.研究不同操作条件对体积传质系数、反应结晶速率以及产品最终粒度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气液体积传质系数随着搅拌速率与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反应结晶速率随着搅拌速率、气体流量与CO_2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而晶体平均尺寸随着搅拌速率和CO_2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降低;气体流量对晶体的粒度分布无显著影响.碳酸钙晶体同时存在生长与聚并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带有Rushton搅拌桨的搅拌罐中,研究了恒定温度和恒定气体流量条件下不同粒径的固体颗粒和搅拌速率对气液传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体积分数小于0.08%,时,石英砂(41.1,μm和640,μm)对气液体积传质系数kLa没有影响;而对于碳酸钙颗粒(5.07,μm),当其体积分数大于0.4%,时,k_La随着固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到一个含有功率输入、浆液有效黏度、颗粒粒径和固含量的半经验公式,该公式能够很好地表达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Lewis传质池外部施加不同方向的静电场激励,研究反萃传质体系Cu2 -HDEHP-CCl4/H2O在改变相主体搅拌速率、体系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条件时的传质动力学特性.研究发现:无静电场激励时,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可提高传质速率42.0%,但添加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降低传质速率45.5%,添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降低传质速率19.8%;无表面活性剂时,不同方向的静电场均显著加速传质过程,正向静电场增幅达到114%;在垂直静电场作用下,体系添加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传质速率降低28.0%;在减速静电场作用下,体系添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传质速率降低16.0%;但体系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时,传质速率均被加速,最高达64.0%;提高搅拌速率不仅可以影响相间流体力学层,还可以改变相间分散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循环利用ADC发泡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盐酸,可降低缩合过程硫酸消耗,减少废盐酸排放。但废盐酸循环使用对ADC发泡剂的生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磁力和机械驱动双搅拌反应器中对碳酸锰矿浆烟气脱硫的反应过程进行实验研究,考察了矿粉粒度、气相搅拌速度、液相搅拌速度、气液接触面积、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总反应速率随气相、液相搅拌速度增加而增加,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气液面积成正比,但气相搅拌速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较液相搅拌速度更为明显;碳酸锰矿浆脱硫的反应属气、液扩散同时控制,但气相扩散阻力为主导性因素;碳酸锰矿浆脱除烟气中的SO2的反应过程总体上属于传质速度控制过程而非动力学控制过程,应选用能增强气、液、固三相之间传质的喷射鼓泡反应器作为碳酸锰矿浆烟气脱硫的吸收设备.  相似文献   

6.
以水、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镁悬浮液为吸收剂,在旋转填充床内进行了烟气脱硫实验.着重研究了吸收液流量、吸收剂浓度、进气SO2浓度和旋转床转速对传质速率的影响,分析了各因素对SO2传质速率产生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确定的实验条件下,碱性悬浮液吸收SO2的传质速率是纯水的3~4倍,增大吸收液流量和旋转床转速可使SO2的传质速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混合澄清器与传统塔式萃取器的优缺点,开发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液液传质设备——塔式混合澄清萃取器。选择合适的物系(煤油一苯甲酸一水、环己烷一丙酮一水)对该设备进行了传质特性的研究,并考察了桨叶形式、搅拌速率、两相流量以及级数等因素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该设备的单级效率可达到96%以上;在403r/min搅拌速率下,经过四级萃取,萃取率可达95%左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温度、SO2浓度、SO2流量和Na2SO3初始浓度对Na2SO3和SO2反应过程的影响,并得到了该反应的反应级数和宏观动力学方程.实验表明,Na2SO3和SO2反应过程是由气体传质过程控制的,传质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反应速率与Na2SO3初始浓度无关,与SO2浓度的1.02次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吸收过程中界面湍动对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质过程中的界面湍动现象广泛存在,宏观上表现为传质阻力下降,传质速率增加.本文以甲醇、乙醇等有机溶剂吸收二氧化碳的物理吸收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套带有激光纹影仪与计算机实时图象采集系统的传质实验装置,研究了相界面湍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以及液膜厚度变化对相界面湍动情况下传质速率的影响.定义了放大因子,利用放大因子定量说明界面湍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实验发现界面湍动存在时,液相传质系数与理论值偏离,而且随传质推动力的增大,偏离增大;同样条件下,改变液膜厚度,传质速率可以成倍的增加.这说明吸收过程中界面湍动对传质的促进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镁蒸气铁水脱硫的气液反应过程,利用物理模拟的方法,通过水模型实验对铁水脱硫气液反应过程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高速照相机来获取不同通气模式、通气流量和搅拌桨浸入深度下气泡的分布状态.用NaOH 与 CO2 的一级反应来模拟镁蒸气脱硫过程中的吸收速率和利用率.结果表明:使用中心底吹模式,通气流量为 2.0m3/h,搅拌桨浸入深度为 250mm 的条件时,熔池内的气泡细化分散效果很好.气液传质速率和 CO2 气泡利用率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热力学第一及第二定律分析对流换热过程中传热及流动两方面的性能,建立定量分析换热性能的(火用)损失率关系式,并利用它确定各种基本换热过程在给定条件下的最佳使用范围,以及比较各种换热方式的性能差异,为工程上采用换热过程提供综合性能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醋酸生产分离过程的数学模型,对脱水塔的操作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甲酸富集区的形状和位置与全塔的物料分割比例,回流比及进料和侧线位置有关;通过增大侧线抽出量,可降低富集区甲酸和氯离子的浓度,减缓设备的腐蚀速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对煤粉中氯元素在高炉内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模拟高炉风口环境,研究了喷吹煤粉中的氯元素在风口区的反应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煤粉中氯在燃烧过程中以HCl形式析出.与常规燃烧过程不同,煤粉中氯元素在风口区的析出率仅为40%~60%,剩余的氯元素残留在未燃煤粉中.喷吹煤粉带入高炉的氯元素不论去向如何,均不利于高炉冶炼过程的顺利进行.建立生产现场煤粉氯含量检测制度,减少高炉煤气中氯元素的危害,提高炉渣的排氯能力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压载水电解处理技术对压载舱腐蚀的规律,采用静态挂片失重、电化学测试以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低碳钢在电解压载水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低碳钢在余氯质量浓度为7.5、17和28 mg/L的压载水中的腐蚀速度分别约为其在天然海水中的1.25、1.46和1.7倍,且余氯质量浓度越高,温度对腐蚀加速的影响越大;试样在电解压载水中的腐蚀过程由阴极反应中的传质过程控制;碳钢在余氯质量浓度为7.5和17 mg/L压载水中的腐蚀形貌留有剥蚀、断裂的特征.腐蚀产物能谱分析表明:电解压载水腐蚀产物中的氯元素含量降低,产物层对氯离子的渗入具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浓度次氯酸钠(NaClO)溶液在储存及使用过程中易产生有效氯浓度降低、氯气中毒等问题,因此在环境卫生消毒过程中为保证消毒水的稳定与使用安全,应尽量降低NaClO浓度。以低浓度食盐水为原料,利用无隔膜电解法制备了低浓度NaClO消毒水,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盐水流量、盐的质量浓度、电流密度与进水温度4个工艺参数对电解效果的影响,并以有效氯浓度、电流效率和运行费用为评价指标对电解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盐水流量为75 mL/min、盐的质量浓度为7 g/L、电流密度为1 A/dm2、进水温度为30 ℃时,有效氯浓度和电流效率较高,运行费用最低。对电解制备消毒水反应进行了表观动力学探究,确定了该反应为一级反应,并归纳出盐的初始质量浓度a和电流密度J与反应速率常数k的关系分别为:k=0.007a-0.459k=0.003J0.423。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设计了一个综台利用煤矸石的新工艺——氯比焙烧法,经过热力学计算证明新工艺构思合理,能充分发挥煤矸石中所含碳的作用,化学动力学测试表明该反应速度快,反应温度、氯气流速等工艺条件符合工业生产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7.
工业蒸发结晶是一个复杂的多相传热与传质过程,其传热传质规律直接决定着晶体的成核和生长,并最终决定产品的粒度分布。根据双步结晶理论,对蒸发结晶的成核和生长动力学进行分析,建立了成核和生长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准确描述了蒸发结晶的生长规律,对其中参数的求取和分析可以确定结晶的控制步骤。研究以氯碱工业中烧碱提纯单元NaCl蒸发结晶为例,通过对模型参数的求取,分析NaCl蒸发结晶过程的控制步骤。结果显示,在高温和低流速下,NaCl结晶受扩散过程控制。从而以扩散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了NaCl蒸发结晶的传质传热模型。综合考虑了温度、流速、过饱和度、晶体粒度对结晶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涵盖各个参数的数学模型。结合粒数衡算,进行了模型计算,得到结晶粒度与操作参数的关系。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良好,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表示蒸发结晶过程中各操作参数对结晶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一种新的热化学闭路循环制氯与碱方法作了初步探讨.对循环中的主要反应.得到了适宜反应温度和最佳反应物配比;计算出了循环中物质和热量的流动体系;从实验和理论上证明,该方法具有与现行电解法竞争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Formanyyears ,coolingsystemdesignwasonlycon cernedwithprovidingsufficientcoolingatmaximumengineoutputconditionsandattheworstvehicleoperatingcondi tions (lowvehiclespeedandhighambienttemperature) .Thisapproachresultsinwasteoffuel.Withthedemandsofimprovingfueleconomy ,prolongingenginelifeandre ducingemission ,greatercontrolofengineperformanceisnecessarysinceoptimalengine performancecannotbemaintainedwhenovercoolingoccurs .Inordertocontrolandoptimizetruckenginecoolingsys tem ,amathema…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煤与PVC共热解过程中氯的释放机理,实验蛄果表明,氯的释放率与热解温度、加热速率、恒温时间、PVC的加入量有关.在PVC加入量不大于3%时,如果热解工艺条件达到要求,焦碳中氯的残留量可以接近配煤焦的氯含量.根据实验数据对煤与PVC共热解过程中氯的释放表观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发现用一级反应方程处理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接近,并通过作图计算出了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