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卢德主义自1990年心理学家格兰蒂宁发表《新卢德宣言》正式确立其名称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关注,外界将其标签化为极端反技术主义加以批判,也有对其持支持的观点;同时在新卢德主义内部也互相批评。造成这种状况根源于新卢德主义是由众多观点相异的人构成。新卢德主义反技术态度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人文维度适度反技术、生态维度激进反技术和个别极端反技术。  相似文献   

2.
《考工记》的技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先秦重要技术著作《考工记》中的技术思想从六个方面作了探讨:(1)分工与协作思想;(2)模数设计思想;(3)合理选材、用材思想;(4)质量管理思想;(5)工效学设计思想;(6)遵“礼”定制意识。本文认为《考工记》的技术思想研究是中国古代技术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技术”有三种形式:观念形式的技术,过程形式的技术和实物形式的技术。马克思技术观中具有技术决定论思想,但这种决定论是要受到制约的,马克思是社会制约的技术决定论者。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是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学界在谈论庄子“技术”思想时,常从现代技术概念出发,或认为庄子反技术,或认为其推崇技术,使其“技术”观呈现出二元悖论的局面。通过对《庄子》的系统梳理,发现“技术”作为复合词并不见于文本,庄子“技术”思想主要凝结于他关于“技”或“术”的观念或寓言中,与“道”密切相关。庄子并不是最终指向技术本身,而是在“道”的宇宙观下,借技术活动来关注人的生命,追求技艺自由、回归自然与人文生态。抑或说,借贬“技术”来反对通往“道”的一切藩篱,借褒“技术”来赞扬一种近乎超功利、超结构的技术来体道、悟道,以求养身、养生、养神,最终达到关注人、人的生命本真。这种技术思想对当代人们克服异化和实现生命本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冯军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6):56-59,72
在哈贝马斯的技术哲学中。克服现代技术思想是其重要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哈贝马斯政治与技术交往理论,揭示他克服现代技术的基本思想,并对其思想的价值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技术一文化”论:一种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新阐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在概括以往关于技术与文化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化视野中的技术和技术视野中的文化以及技术、文化一体化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技术-文化”这一新概念,建构了“技术-文化”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深刻阐述了技术与文化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我国技术发展是在中西化交融和冲突的时代背景上进行的,化观念冲突必然对技术发展的形态和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中着重分析了对我国当代技术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五种化观念冲突,即“天”与“人”的冲突、“体”与“用”的冲突、“道”与“术”的冲突、“人”与“物”的冲突和“知”与“悟”的冲突,分别讨论了它们的思想渊源和现实体现,实际上,我国技术发展中一些困扰人们很久的现实问题,恰恰有着化观念冲突的深层原因,只有逐步消防化观念冲突的影响,将技术现代化和化现代化统一起来加以认识,才能使我国技术发展走上顺利的坦途。  相似文献   

8.
试论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海德格尔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对技术的工具性规定只抓住了技术的“正确的东西”,但却没有抓住技术的“真实的东西”也即技术的本质;而是抓住技术的本质,我们就必须“通过正确的东西来寻找真实的东西”。本文在海德格尔这一思想的启示下,首先从分析技术之“正确的东西”之所以没有抓住技术之“真实的东西”的方法论根源入手,提出并论证了自己对于技术之“真实的东西”的一种理解方法,从而形成了一种可能的技术本质观。其核心思想是:所有技术都是由人的目的性预期与自然过程的工具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取得统一的过程及产物。文章最后还对争论了多年的技术的价值负荷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技术负荷着人类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指出马克思技术研究方法从还原法到历史发生学方法的变革,接着分析了马克思技术思想变化的标志“技术”内涵的历史性变化;梳理并阐述了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几对矛盾:文本解读与哲学(前后期哲学)推演的技术思想的矛盾;预成的与生成的技术思想的矛盾;前后期哲学思想推演的技术矛盾,并指出,在历史发生学看来,所谓矛盾实质是马克思技术思想生成、发展、成熟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
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一词目前有两种中文译名:“技术成熟度”与“技术就绪度”。文章从该术语的提出机构、国际上使用该术语的重要机构对其含义的解释、两种中文译名含义的差别以及国内的使用习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TRL的中文译名应统一为“技术成熟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研发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生物医药研发关键活动的需求出发,结合网格技术及其“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思想,指出可以通过网格技术的应用,提供高性能计算能力,进行生物数据与信息的整合,共享仪器资源,并开展协同研发工作,实现对生物医药研发活动的支持,以提高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环境社会技术对自然技术的生成具有重要的“绿色编码”作用。主体之“要”与客体之“是”构成了“绿色编码”何以可能的理据;强制、商谈、博弈及其“语言转换”构成了“绿色编码”的主要路径;目标、设计、试验及其“绿色嵌入”构成了“绿色编码”的一般机理。上述研究,对于“恰当设计”环境社会技术、合理建构其与自然技术的互动模式、提高环境绩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技术之思--海德格尔技术观释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立足于工具论的技术解释,没有揭示出技术的真正本质以及技术与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海德格尔从他的存在论原理出发,阐释了他的独特的技术思想,认为“构架是技术的本质”。技术通过物质化、效用化、对象化等等方式完成了世界的构架,它是一切存在者都无可逃避的基本事件,是人类的必然境遇。  相似文献   

14.
技术三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三态论李伯聪什么是技术?这是技术哲学、技术论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许多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往往把这个问题“具体化”为“技术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对于技术的本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把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观点归纳为21种①,也有人说不同观...  相似文献   

15.
王进 《科学大观园》2012,(19):76-77
泰国北碧府西部的帕朗塔布寺,本来是泰国众多寺庙中一座很普通的寺庙,如今却因老虎而闻名,人称"虎庙"。虎庙与泰国那些历史悠久的著名寺庙相比就显得太年轻。1994年,寺庙建在泰缅边境茂密的森林边缘。第一只幼虎被送到庙里大概是在七八年前。那是一只母亲被偷猎者杀死的几个月大的小母虎,但那只遍体鳞伤小虎还是在5个月后病死了。之后陆续有幼虎被送进寺庙。如今  相似文献   

16.
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德里亚的后期技术哲学思想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它从中期的媒体技术理论,逐步发展到后期的悲观的物的“命定策略”的技术决定论思想。90年代后期,在“命定策略”,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完美的罪行”的技术哲学观。在当今科技时代,我们既要看到鲍棱里亚技术决定论合理的一面,即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其技术哲学思想的片面性和极端性,从而来正确处理现代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打开技术黑箱,并非空空荡荡--从技术哲学走向工程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技术哲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升温。有人提出,近代以来哲学研究有三次比较重要的“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和新近刚刚兴起的“技术转向”。哲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技术,技术成为哲学关注的主题,意味着哲学研究不能忽视技术问题,必须把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研究。进而,有的学者声称技术哲学是“一个有着伟大未来的学科”。事实上,技术在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传统技术政策中的“供给偏向”容易造成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并陷入技术控制困境,社会建构论对嵌入于技术(创新)中社会过程的分析则内在展现了技术政策的新视野。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采取了积极管理技术的态度,强调技术的社会整合,其在实践中体现为建构性技术评估的战略与工具,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一技术政策观中蕴含了技术民主化的思想,并提供了技术民主化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技术与时间》是斯蒂格勒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后期批判数字技术与“人类世”的思想基础。《技术与时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具有亲缘性。用“技术”取代“存在”彰显了斯蒂格勒的哲学旨趣,即把基础存在论奠基于技术存在论。首先,斯蒂格勒接受“在世存在”的主张,并将它解释为“在自身之外存在”;其次,与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回到本真性不同,斯蒂格勒拒绝本真性概念,主张技术构成此在;再次,这意味着此在是可被构成的,因而是未完成的,“亏欠”与爱比米修斯神话共同为此提供了根据;最后,技术构成此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代具性存在”,此在必须与技术共在,并通过技术而存在。  相似文献   

20.
技术伦理的效应限度因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技术伦理与技术的张力域,技术伦理“匡正技术”的效应的极其有限性的原因,可理解向技术“事实”的不确定性、技术伦理的滞后性、技术伦理理论间的冲突性、“物的依赖”社会的技术的利润本性等,以及其间的非线性整合。期望技术伦理成为技术的“伦理剃刀”仅仅是一种奢望,对技术“匡正”效应的极其有限性是技术伦理的“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