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要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竟争中取得主动”.面向21世纪,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在深度和广度上将会更加紧密,经济发展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所以,向科技要效益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贯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
1 强化全民意识,上下齐抓共管 一个国家经济的振兴和科技振兴密切相关,振兴经济必须振兴科技,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因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振兴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发展的每一步都是从科技信息开始的。因此,全民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各级领导要破除科技为配角的观念,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真正做到第一生产力第一把手来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全体干群一齐抓,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整体进程中,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当今,科技进步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我国“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要真正形成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需要不断健全法制环境,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法制意识,为规范和保障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证"科教兴国"、"科教兴市"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已成为时代的呼唤.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紧密和必要.特别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国际间、地区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党的十六大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现在新世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谁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了领先水平,谁就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中华民族要立足世界强林之列,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首先在科学技术发展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滨州地区,要尽快赶上全国、全省的发展步伐,确保“九五”末实现小康目标,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更必须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振兴滨州的战略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8.
当前,科技发展迅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谁能在科技创新上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近年来,宁海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方面得益于抢抓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工业立县,走以特取胜之路;而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则来源于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进步的大力推动.  相似文献   

9.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技与经济在广度和深度上更加紧密结合,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地位和相互间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尽快落实农业上新台阶的科技进步战略,是科技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农村经济的振兴是我国县(市)科技工作的生命线。因此,县(市)科  相似文献   

10.
张慧 《创新科技》2003,(11):30-30
<正>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在极其重要地位,才能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中。它的变化引发其它要素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同时,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生长点,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器化时代,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关于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论述,关于充分发挥人民团体作用的论述,再次深刻阐明了科技事业和科协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在于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此,在“十五”期间,杭州市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科协是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符合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组织,也是在政府科技行政部门、科研院所、高等学院和企业之外的第五种科技资源。科协及所属学会、研究会,虽然不直接从事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但在  相似文献   

12.
当前,科技发展迅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谁能在科技创新上高人一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近年来,宁海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质量明显提升,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方面得益于抢抓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工业立县,走以特取胜之路;而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则来源于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进步的大力推动。“十五”期间,宁海县共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237项,获得专利1371…  相似文献   

13.
随着21世纪的来临,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在这场竞争中具有关键作用.我们党和国家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走“科教兴国”之路.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九届全国人大更是明确指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对迎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才能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国家在要求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同时,还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要求,高校在这一新形势下不仅承担了培养大批国民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任务,而且还要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开发新技术产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5.
李刈 《甘肃科技》2001,17(3):2-2,4
1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它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且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建设精神文明的物质保证。因此,江泽民的创新思想体系中,科技创新思想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技创新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指…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地区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丽水作为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要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加快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牢固树立“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理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简单地说,科教兴国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提高国家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以国家科技能力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科教兴国牵涉到科技与教育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曹斌  侯天伟 《广东科技》2002,(11):36-38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更加迅速。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社会生产力不断产生新的跨越,带动着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将更多的集中在科技创新方面。谁拥有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并善于把它转化为产业和经济的优势,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  相似文献   

19.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科技政策。当前,中国更加强调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依法治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治国理念。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这是国家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科技进步法、农业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一)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对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世界各国以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最终必然体现为国民科学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而且要下大气力提高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并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物质资本也不雄厚,惟有人才是可以不断挖掘和利用的巨大潜在资源.只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实现科技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迅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因此,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事关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百年大计,是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强科普工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现实的根本性和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