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贺是我国中唐一位具有独特个性、气质、心理和艺术才华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奇丽诡怪,“虚荒诞幻”,呈现出“奇诡”的艺术风格。在探讨李贺“奇诡”诗风成因时.古今不少论者大都从文学艺术承传的角度加以论析,这是欠全面的。形成李贺“奇诡”诗风的主要原因,是他在特殊社会、文化环境中,由其特殊身世、个性、气质、生理条件和生活经历等因素促成的特殊心态和在这种心态作用下那一系列与众迥异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异彩纷呈的中唐诗坛,李贺以其奇崛诡怪的风格独树一帜,他呕心沥血以生命创作诗歌,并用诗歌来表现生命。品味其短暂生命中留下的诗歌,正是品读一部矛盾中苦苦追求与挣扎的心灵史,本文即从李贺多重矛盾交织的内心出发体会其奇诡诗风形成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字长吉,唐皇室后裔,才华横溢,其诗继承《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南朝乐府弦歌的传统,形成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独待风格。不幸,他英年早逝。或说他活了二十四岁,见李隐《李长吉小传》(“长吉生二十四年”)、《旧唐书·李贺传》(“卒时年二十四”);或说他二十七岁死,见沈亚之《序诗送李胶秀才》(“贺名溢天下,年二十七官卒奉常”),杜牧《李长吉歌诗叙》(“贺生二十七年死矣”)、《新唐书·李贺传》(“年二十七”)。沈亚之为李贺好友,所说当为可信。且李贺所作《南园十三首》之四诗有“二十未有二十余”之句,窥其意,亦可证明他超了二十四岁。《旧唐书》误袭《李长吉小传》之说,而至《新唐书》时已订正。关于李贺之死,《李长吉小传》有一段记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李白的游仙诗,借以说明李白借助道教及道家思想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理想和诗歌风貌,并且以一种积极的入世心态区别于同样受道教影响很深的李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论述:文艺创作中的心理现象问题一是创作主体的智能结构、心理结构与创作心态分析研究。二是关于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象的产生及其本质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重吟《昌谷集》,深知“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意境奇特,气势磅礴。李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瑰丽的诗境,很有浪漫主义色彩;又特别善于运用史实典故讽刺抨击时政,极富现实主义气氛。李贺诗歌有独到的比喻,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风貌活跃在新文学初期的文坛上,逐渐形成了一个小说流派,显示出较为相同的群体风格,表现出共同的审美风范.本文从表现内容、悲剧风貌、地方色彩等方面论述了“乡土小说”的群体风格.同时探讨它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为何要创作《聊斋志异》?这涉及到一个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心态问题。创作心态实质上是一个立体的、连续的、流动的心理活动过程。它错综复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又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系统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思想、情感,以至欲望、动机、气质、个性、兴趣、习惯,甚至潜意识心理,都在发生着作用和影响。从《聊斋志异》思想内容之庞杂和审美价值之差异便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聊斋志异》时心态内容是多层面的、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但这一问题至今未得到比较系统的论述,有些评论也仅是从某一角度稍微触及,如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上有:“《聊斋志异》是作者有所寄托的,……他之所以采用鬼狐故事,是因为它便于避免清初严酷的文网和自由地表现生活理想。”这是评价《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9.
诗歌,在所有文学样式中是一种主情和擅于抒情的样式。驾驭这种样式的审美主体,他的心理建构、表现、特点和作用,值得作专门研究。比如说“逆挽”、“错乱”等反常的诗学现象、就有着深刻的心理依据、美感效应和独特的审美发现。对此,本文将分别予以论述、以促进文学创作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李贺是心理异化的天才,他的诗作具有白日梦的特征,是他自身现实的外射和补偿,李贺作品意象,风格的形成有其自身、社会的根源、心理异化是他创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野蔷薇》中“时代女性”群像的特征、个体的差异和作者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手法,从而探讨茅盾短篇小说创作独特的人物塑造及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审美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在中国独特的化土壤上产生的发达的心理美学思想,具有和西方美学明显不同的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理论层面,三大致形成一种由此及彼渐进深入的心灵程序,虚静是体验的发端,“游”是体验的展开,而物化是由此而达到的高峰体验。从虚静的“一”到物化的“一”,不是心理的大循环,而是审美的飞升,在活泼泼的生命运动中“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相似文献   

13.
李贺诗歌以其奇崛冷艳、朦胧晦涩、虚幻荒诞的独特个性而著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近乎病态心理个性的影响。本文拟从李贺的身世、经历、自身素质中揭示其独特心理个性的成因,并进而论述这种心理个性对李贺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博 《科技信息》2007,(6):132-133
陈与义是宋代诗歌发展史上,上承北宋,下启南宋,诗歌风格独特,是连接两宋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链环。他的梅花诗在宋代别具一格,既因为他在诗歌技巧上的创新——“意足不求颜色似”,也因为他在诗歌创作中反映出的独特的审美心态。本文试从“意足不求颜色似”,对梅花纯洁的推崇,对梅花含而不露品格的欣赏三个方面,分析他在梅花诗中的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以“五四”女性文学的崛起为其标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创作特色:独立的女性意识;浓厚的自传色彩;强烈的主观抒情;阴柔的艺术风格,这种文学风貌对当代女性文学产生了重大、广泛的影响。本文对“五四”女作家群小说创作进行综合考察,整体地分析“五四”女性文学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郑献甫认为,诗歌来自现实生活。写诗要抒发自己的真性情。要写得“坦率”、“辛辣”。要写出个性,要“争标新”。他提倡创新,反对复古摹拟。指出文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继续向前发展。要创新,就要发挥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力。就要有阅历、学问和才情,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阅历,这是创作的基础。郑献甫的诗论,是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果,又有壮族文化独特的理论色彩  相似文献   

17.
绘画发展到南宋,梁楷异军突起,开创了人物画前所未有的风貌。他的创作理念从那里来?独特的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必有他的艺术历程。从亲密始,疏远终这是规律。梁楷能突破"形似"的羁绊,敢于"遗貌取神"大力追求人物内心世界的充分表现。特别是在苏轼倡导的文人画理论的影响下,以"墨戏"这种特殊的创作心态对梁楷及当时一批文人画家的创作意念——崇尚自由解脱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8.
周馨璐 《科技信息》2009,(32):156-157
李贺是中唐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是一位夭折的天才。他的诗在中唐诗坛上异军突起,在元白的坦易、韩孟的奇险、韦柳的冲淡等等之外,另辟蹊径,独放异彩,表现出超凡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9.
平淡美的风格自古有之。到了苏轼,则进一步揭示了其美学内涵,提出了“寄至味于淡泊”的审美理想,并自觉地把这一审美理想引入词中,创造了不少清远恬淡的词章。苏轼这一审美理想的产生和实现,离不开其曲折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也与陶渊明这一人物密切相关。前人在论及苏轼的平淡美风格时,主要论述他晚年创作的大量“和陶诗”,并仅限于此。本文试图从东坡词入手,说明平淡美在词中的实现及这一风格在整个苏词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孟浩然毕生的审美追求是“求真”“求自然”。这种追求为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将日常生活入诗,二是将兴寄入诗,三是独特的抒情手法和入俗致雅的语言风格。孟浩然的创作,扩大了唐诗的题材,有效的抵制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谢灵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由陶,谢到王维过渡,将山水创作推向繁荣,孟浩然的创作确立了平淡诗风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开启盛唐诸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