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在阐述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理解三种提法的深刻内涵及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指出了马克思为求解人的本质问题提供的几点方法论启示.科学地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关键,在于能否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人的本质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与类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人本质理论是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以及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批判中生成的。根据不同时期批判对象的特性,马克思依次揭示了寓于批判对象中的人本质的内涵。在次第展开的革命的批判中,马克思人本质理论逐渐完善,并且最终在批判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使人本质理论在唯物史观的照耀下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从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到批判人本质的不同异化形式,最终揭示社会关系既是人本质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人本质的异化,其人本质理论的批判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逻辑过程。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生成方式,并且仍然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马克思主义往往把自然理解为脱离人而存在的自在状态,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性。这样就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这种理解实质上是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也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重新诠释。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去把握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把握自然,既唯物、又辩证地阐述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法哲学本质上是法的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法哲学思想是在对近代自然法学派和德国哲理法学派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其间经历了从理性主义法哲学思想到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思想的演进历程。它的产生及其演变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马克思不断地颠覆和瓦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杜秀玲 《科技信息》2007,(32):194-194,142
本文肯定了马克思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一定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了美的客观性、社会性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等与美的本质这一概念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论证了马克思对美的本质概括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与存在主义关于人的自由问题所做思考的分析比较,揭示出两者所存有的深层一致性,即两者对自由问题思考的出发点,以及对"自由"概念本质的理解所存有的一致性,由此探讨"自由"概念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对人的本质的追问和反思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由于致思理论的局限性,马克思之前的西方传统哲学皆没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本质特征的新哲学的诞生扬弃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本质观,从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实现了对传统人本质观的伟大变革。从而成为第一个成功破译"斯芬克斯之谜"的千年伟人。  相似文献   

8.
在"实践"基础之上的马克思社会和谐观,以"现实的人"为思考的中心,以对"人"的关怀为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社会和谐的中心思想,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指明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说明和谐社会具有自由、公正的本质向度。而自由和公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人文精神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9.
葛丹丹 《科技信息》2009,(3):201-20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和发展。本文将要着重讨论的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异同及其异同,并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传统形而上学注重于抽象的理性和实体,追求绝对,遗忘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发现了人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感性活动)而自我创生,达到了对生存历史性的真切领悟,揭示了现实历史的本质,呈现了前概念、前逻辑、前反思世界,从而在存在论基础上跃出了知识论路向,颠覆了整个柏拉图主义,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开启了立足于现实生活过程的生存论哲学境域。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说明了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在任何社会,任何个人都面临着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即人的社会化问题。如何实现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交往是其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发展现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截然对立的。“以物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唯物主义”,其现实危害相当严重。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人的本质”及“人的自由”等重要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最高原则,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哲学理想。  相似文献   

13.
唐玲 《科技信息》2009,(6):58-5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理解也有不同。对此,我们应该深入马克思的原著,结合他当时的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找出不同历史阶段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内部联系,从而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说过:"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如何将人的社会关系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图形勾画展示,看起来是件难事.笔者经过多年苦思冥想,勤读博采,终于领悟出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再远瞻未来社会,人类社会经过了一个从圆形的"自然人"社会到"金字塔"式的文明社会再到复合式球形的"天人合一"式社会的发展"三部曲".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现实的人”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但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如今党中央在现代化建设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对于更好的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从微积分这门学科于十七世纪后半叶问世以来,关于它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问题引起了长期的争论。最近几年以来,我国数学界很多人认真学习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批判数学领域里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热烈开展对微积分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问题的讨论。究竟什么是微分其及本质?什么是无穷小量、极限和导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不是人学的空场.《德意志意识形态》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内涵.马克思人学中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人"是历史实践活动中的人.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美学史上,各路大师对美的认识都有智者仁者之见,但由于他们各自的认识体系大多失之偏颇,故而其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都有不足之处.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然的人化”理论,是打开美学迷宫的锁钥,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旗帜.正如马克思的其它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样,马克思的这一美学命题也在康德那里早有端倪,在黑格尔那里有所阐述,他们的学说虽摆不脱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性质,但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影响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  相似文献   

19.
"实践存在论"是近年出现在美学、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本体论倾向的理论.它是将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两者组合而成,其理论指向在于超越和破除主客二元论思维.考察马克思的"实践观"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考察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和近代认识论哲学转向之后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最终走向的是"存在"的形而上学和"此在"的绝对主体性,它对二元论思维和主客二元对立的克服是极其有限的.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建立其上的"艺术生产"论,通过"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掌握方式",不仅克服了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和形而上学二元论思维,而且也超越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  相似文献   

2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为基础,以对人的本质和对象性关系的理解为突破口,阐述了实践的本质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的重要思想。这种观点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