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导致我国学术界走向浮躁的几个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现在十分浮躁,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当前情况看,埋怨这种浮躁的人不少,起来揭露其缘由的人则不多.然而,如果不从根本上找出导致学术浮躁的原因,浮躁就依然是浮躁,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口译工作中,偶尔发现一些汉译不妥或者完全译错了的英语词汇,如eagle即是一例."动物名称在科技术语中为数不少,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不少."[1]eagle作为动物名称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频率远比在科技术语中出现的频率高,因此造成的误译也更多.  相似文献   

4.
一、在通信方面,下面一些译名值得进一步探讨1.medium2.message3.E-mail4.transfer,transmission5.channel,path,circuit,line二、medium现用媒质、媒介、媒体,可否统一“媒体”目前transmission medium译为“传输媒质”(亦有用媒体)storage medium译为“存储媒体”communication media,mass media译为“传播媒介”,“大众媒介”multimedia译为“多媒体”现似有统一媒体的趋势。三、message现用消息、电文、电函1.在信息论中、信息源的输出为载荷信息的有序的符号的序列(an ordered series of characters intended to convey information)。2.在数据通信中,定义为字符与符号的组合从一点传输到另一点(A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 symbols transmited from one point to another),因而译为报文、电文,如message switching译为“电文交换”、“报文交换”。3.在新业务中messaging service系指经存贮转发的电信业务,和寄信函相似,无确切译名(如电函业务)。message handling system后暂定为“消息处理系统”。四、E-mail目前有译电子信函、电子信箱、电子邮件、电子邮政查mail一词原义为“邮件”。但邮件有两类,一为“信函”、一为包裹,E-mail故以信函为宜,将来邮政方面为何电子化,恐会有新的概念,业务与产品。五、transfer与transmissiontransmission译为“传输”,propagation译为“传播”,已无异义,后出现transfer(如ATM,STM)有译“传递”、“传送”、“转移”,在电信中似以“传递”稍宜。transmission与transfer之区别似在“传输”(transmission)不计到达何处,“传递”(transfer)则明确到达目的地。transmission-The sending of data from one place for reception elsewhere.transfer-To send data from one place to receive the data at another place.data transfer-The result of the transmission of data signals from any data source to a data sink.transfer译为“转移”,是不错的,但在通信中,似以“传递”为宜。六、channel,path,circuit,linechannel在信息论中译为“信道”、“通信”,计算机中有时为“通路”、“话路”(voice channel),“报路”(telegraph channel),数据中data channel则译为“数据信道”(当时即不统一)。path在无线中译为“路径”,有线中为“通道”。随着发展,transmission media又称为transmission path内含若干virtual path,而virtual path又含若干virtual channel,因此译名须进一步系列化。查通道与通路很难区分大小,因此须要确定。transmission path 传输路径 传输通道virtual path 虚路径 虚通道virtual channel 虚道路 虚道路另外circuit与line一般不会混用,但有时亦须加以区别。circuit电路是双向两条道路(channel)组成,line为线路。但有时把circuit switching称为线路交换——不妥。七、多媒体及B-ISDN中出现许多新译名,值得在明年集中研究  相似文献   

5.
术语学在国际上是一门新兴学科,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它的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我国在术语学的研究方面还十分薄弱,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非常之少,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也十分贫乏,术语学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术界和有关方面的重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召开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无疑是非常及时的,相信这次研讨会对我国汉语术语学理论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开展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它标志着我国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国科技名词委自成立以来,已按学科组建了60个分委员会,有2000多位高水平的科学家参加名词审定工作,审定公布了天文学等63种名词,包括了理、工、农、医、技术科学和交叉学科,初步建立起了较完整的科技名词体系。但是,每当我们回顾科技名词工作的成绩时,心中总感到有种缺憾,那就是对术语学理论的研究存在着严重不足。全国科技名词委虽然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1087-88);结合我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实践,制定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用于指导科技名词的规范化与统一工作;为了给术语学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平台和阵地,我们创办了《科技术语研究》杂志,选登了众多术语学理论方面的文章,但从总体要求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理论研究还不太系统,可以说十分薄弱。我国的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词汇丰富,无论现代科学技术有多么深奥和抽象,我们都能够用非常简洁和贴切的语言和词汇加以表达,这可以同世界上任何最优秀的文字相比美。为了继承和弘扬这一祖国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在术语学研究领域也应该当仁不让,独树一帜,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我国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使用的拼音文字有很大区别,对国际上的术语学理论只能是借鉴,汉语术语学必然会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我们应积极地去研究、去开发。值得鼓舞和高兴的是,国内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开拓,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勇气和精神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在此,我们也呼吁,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创立中国特色的汉语术语学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方毅同志于1985年4月致“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是我国科技工作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尽快实现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术语数据库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迫切需要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这段话是十分正确和重要的。根据这段话的精神,我们认为,应建立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数据库。而要建立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数据库,就应该先建立一个相应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系统。因为,只有在有了术语系统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建立一个相应的术语数据库的问题。这对于我们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而言,就应该紧密结合当前自动化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还需要开发一个具有我国特色的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二、名词术语审定工作与开发术语系统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两项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应该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因为如果在进行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时,有了一个比较正确全面的术语系统的开发思想和开发方法〔例如已有了一个切合实际需要的,较全面的名词术语系统的层次结构图(Hierarchy chart)和正确的系统开发步骤和原则〕,就会有助于名词审定工作更加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对审定范围也会更加明确;此外,在这种系统思想指导下所进行的名词审定的结果,也就很易于构成所希望的名词术语系统。显然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是十分有利的。现在仅以自动化名词术语的审定及其相应术语系统的开发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上述论点。为此,需要先扼要地介绍一些我国自动化名词术语的简况。三、我国自动化名词术语简况大家知道,我国的现代自动化技术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所使用的自动化名词术语,大多由国外引入。由于我国的汉字又有其独特的构词方法,无法从外国的拼音文字直接转写,故多需加以意译。再加上国内长期以来,对于自动化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工作,缺乏应有的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故国内自动化名词术语的订名和译名,显然十分混乱。当然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又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本属于同一个概念的术语,由于译自不同的外文文种,故产生了不同的汉语译名。例如伺服系统和随动系统,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前者来自英文“Servo System”,后者来自俄文“следящая система”。又有的是,由于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个术语本身的概念所理解的深度和角度不同,或者是由于不同的译者对汉语用词的观点和水平的不同,致使同一个概念的术语却有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语名称。例如鲁棒性,粗壮性和强壮性、以及韧性、稳健性等均来自robust这一个词;测辨与辨识均来自identification。对同一个“Modern Control Theory”有人称为现代控制理论,又有人却称为近代控制理论,殊不知“现代”和“近代”两个词在我国来讲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Optimal Control”有人称为最优控制,又有人认为叫它最佳控制为好。“System Simulation”虽然目前大多称为系统仿真,但仍有称为系统模拟的。“Kalman filter”有人称为卡尔曼滤波器,却又有人认为叫它卡尔曼过滤器更合适一些。象这类现象尚可举出很多。此外还不时会看到另外一种现象,即两个不同概念的外文术语却有一个相同的汉语名称。例如Pu1se和Impulse不少人均称之为“脉冲”,因此对Pulse function和Impulse function人们也就理所当然地均称为脉冲函数。至于对外国人名的翻译就显得更加杂乱无章。同一位外国人,在中国会有好几个名字,象大家悉知的E.Routh和A.Hurwitz,对前者就有劳斯和罗斯两种叫法,对后者则有“胡尔维茨”、“霍尔维茨”,甚至还有叫他“古尔维茨”的。对于同一个Ляпунов多数人称他为李雅普诺夫,但也有人称他为廖普诺夫的。如果译者在其汉文译名后附以原来的外文名字,初学者尚可鉴别其为一人。但不幸的是,有不少译者并无这个习惯,全凭自己的主观发音而定,因此往往会闹出不少笑话。象上述这种混乱现象,对初学者而言,会带来极大的不便,对日常教学、科研和中外学术交流,也都会带来极不好的影响。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汉语自动化名词术语,不仅混乱,而且确有跟着外国文献跑的现象。这充分说明了自动化名词术语的审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审定工作如何同开发一个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的工作结合起来呢?下面将进行简单介绍。四、术语系统的开发那么,这个所想象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是什么样子,该如何下手开发呢?我们认为,从系统的观点看,全国自然科学(包括各个自然学科分支)名词术语,应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构成一个大系统(或称为总系统)。这个大系统从其性质上讲,应属于概念型系统(Conceptual System),简称概念系统。大家知道,概念系统是不以实物为其组成成份(Components)的系统。其特点是它的各个组成成份的属性(Attributes)是用符号、图形或文字等来表征的。对这个大系统的层次结构图的初步设想如附图所示。从附图可以看出,我们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是总系统下属的一个子子系统。是属于技术科学子系统下面的一个子系统。在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下面,还应该根据当前自动化技术本身,按所包含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分别建立若干个相应的子系统。上述这些子系统,可把它们所包含的各种概念,按其在概念上的相互关系,进行适当地归属分类。这样最终即可以构成一个如附图所示的,按概念归属关系所形成的一个多层次的概念系统。当然,对每个概念应分别给予一个单独的名称(对易混淆的名词或新名词,尚可附加一定的注解)*。应避免再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现象。术语的归属、分类、排列,应根据相应概念的类属及相互依赖的关系来决定。同一类现象的概念、同一类设备的概念,一般应放在同一个子系统内,同一子系统内的术语的排列顺序也可以加以适当地规定(例如“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部份”)。为了便于进行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每一个汉语术语按规定应选择一个最适当的英文术语与其相对应。这样就可以从本学科的概念出发开发出一个有一定规范的、有汉语特点的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这样也就自然达到了对自动化名词术语的审定和统一的目的。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1.这样的审定是有系统地审定,不是杂乱无章地审定;2.可避免或减少上述被外国文献的名词术语牵着走的现象;3.显然,这不再是英译汉,而是在汉语术语审定之后的汉译英。当然,这项工作的难度和广度都是相当大的,决非少数人可以做到。这就需要动员相当多的力量,采取有力措施,给予必要的条件,依靠广大自动化科技工作者,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下,在自动化学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完成。五、小结正如以上所述,我们打算结合我们自动化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工作,开发一个自动化名词术语系统,作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系统的试点,以便为将来全国的术语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经验。我们还准备在所建立的自动化名词术语库中,引入一定的智能功能,以便使用户在检索、使用时,更加方便。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注:订名时,应充分考虑汉语的构词特点及有关的订名原则。主要相似文献   

7.
张官廉夫妇是生长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乱社会背景下的一代知识分子,曾经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扎根西北,收留孤儿,和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一起创办兰州培黎工艺学校,为西北的工合运动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3年,李约瑟博士考察兰州,与张官廉夫妇相识相交,从此开启了长达多半个世纪的跨国友谊。晚年,他们间的书信更为频繁,他们彼此回顾着早年的经历,自己的近况,并关心问候着对方。本文在李约瑟博士与张官廉夫妇的信件的基础上,结合翔实的史料,简要回顾了张官廉夫妇的职业生涯以及和李约瑟博士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究了大飞机的定义,指出“大飞机”并非一个专业术语,也不是一个国际通用的称谓,而是中国人在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期盼中创造出来的专用词语。随后,概括国际大飞机的主要类型,总结出中国大飞机的发展历程和研制大飞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一 引言中国术语学的研究是在不断发展的。但是也曾一度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其发展并不平衡。近30年来,对研究工作加大了力度,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现已公布了70多种科技名词,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现代科技名词体系。2007年2月,《中国科技术语》双月刊已经同读者见面,并受到广泛好评。她是学术界努力进取,在原刊《科技术语研究》基础上实现升华的国家一级刊物,这也是中国科技术语研究取得新发展的明显标志。她很务实,不尚空谈;她有明确针对性,具体而不乏理论思想指导;她关注热门术语,很有现实性。无疑,她是一个高层次学术阵地。术语研究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学术问题与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对海峡两岸及同国外的学术交流有极为密切关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术语学的研究和发展。二 管见“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在致力于建立中国的术语学理论”[1]。这一喜讯既高度鼓舞人心,又令学术界感到任重道远。因为,要建立中国的术语学,应有相应的指标,如一批高层次的研究队伍——专家;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著作——专著;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专论。现在,已有一个完好的理论研究阵地——刊物。有理由相信,在有关领导部门重视和加倍扶持下,更多的专家、专著、专论会加快出现。但是也必须承认,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仍需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这里,笔者仅就几个具体问题,提出管见。1.尽早形成对术语规范的共识首先,中国的主流媒体和报刊应自觉规范使用。不规范统一,随心翻译、随意使用术语,是令前辈学者深感头痛的事。梁启超先生说过:“译书之难读,莫甚于名号之不一。同一物也,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一书之中,前后又互异,则读者目五色,莫知所从。”[2]2003年,正值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久,上海和北京陆续出版了诸多WT0文本,当时就有不少读者指出了许多译文“前后不一”的情况,后来因此组织人力重新审核,花费了大量精力。又如,2005年12月22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2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随后,中国的报纸、期刊、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和报道,其相关标题中术语的英文译名更是五花八门。其实关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和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 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对其内容和定义已有明确阐述和规定。而有的网站将其翻译为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 age,有的刊物上则译为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或Non-substantial heritage,或Non-matter cultural legacy。笔者认为,为了同发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合国用词达到一致,达到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用词统一,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文名定为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2.建立中国术语学,加强术语本体论研究在中国国内的刊物上,有不少学者已就科技术语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系统性等特征及约定俗成等原则进行了论述,这无疑促进了术语学的研究和发展。“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There is no knowl edge without terminology)这句话对宣传和普及规范科技术语,促进术语学理论建设有积极作用。要加强中国的术语学理论建设,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强术语本体论的研究,发掘更丰富而深刻的中国术语内涵,承载起全部现代科技概念。由科学家与语言学家联手,融科技与人文为一体而建立起来的术语学理论,才是真正具有特色的中国术语学理论。3.敢于提出建立有魅力和特色的中国术语学一般地说,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为什么还要建立中国术语学呢?难道国外的经验不合时宜吗?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中国现代科技名词体系的建立,给现代科学技术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开放式的术语学研究过程中,在介绍西方学者术语理论研究成果时,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的研究,并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理论,早已经超越了初期模仿性的研究,并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由此融入并推动着全球术语学研究的发展潮流。因而中国术语学的普遍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同样不容忽视的是,术语研究与语言、语法和翻译关系密切。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3]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是由东西方民族文化不同所决定的客观事实。汉语的语言、语法和文化特色所孕育出来的中国术语,必然带有中国特色。笔者甚至认为,不仅特色显著,而且蕴意深刻,极具魅力。如激光、艾滋病等术语,简洁明了,而英文需要写上一长串的字母。“意合”性的汉语与“形合”性欧美的语言各具优势。4.谋求已有术语的统一,加快统一新术语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已分隔50多年。新兴学科层出不穷,海峡两岸专家各自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定名,造成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一国两词,一物多名。大陆称“计算机”,台湾称“电脑”;大陆称“软件”,台湾叫“软体”;大陆称“宇宙飞船”,台湾称“太空梭”。在科技广泛渗入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今天,扩大两岸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迫切需要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也呼唤着中国的科技术语的统一。全国科技名词委对两岸已各自公布、约定俗成的科技术语以对照为主逐步取得统一;对从现在起新出现的术语谋求即时统一。这种“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的措施,受到了两岸学者的广泛欢迎。全国科技名词委对于科技术语的统一规范功不可没。除了经常组织学术研讨会外,还审定出版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名词书,如《海峡两岸药学名词》《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海峡两岸航海科技名词》《海峡两岸船舶工程名词》《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等等,这些都已对两岸流行的科技术语的统一和交流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据悉,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在筹备成立新词审定委员会,为有效搜集、整理、规范新术语的定名开展工作,这必将得到学术界的热烈支持和回应。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强同媒体合作和宣传的力度。对于名词委早已公布并推广实行的术语,应如何在社会上得到及时的推广呢?笔者认为,除举办一些新词发布会外,还要从学校教育做起,加强积极宣传教育,同时要加强同媒体的沟通,加强对报刊文章的评论,把使用不规范的科技术语视为报刊文章质量不过关的表现,从正面来促进媒体作者和责任编辑的主动配合。三 结论在浩如烟海的术语学苑里,谋求中国科技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必然是一项繁复和困难的工作。在建立中国术语学的过程中,既要加强深入研究术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术语和概念的关系,研究术语的特点、构成、类型及其定义等的宏观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其微观研究的方方面面,做好基础性工作。“规范和统一科技名词,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长期性任务,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4]对于术语的意义和作用人们怎样强调也都是不过分的。让学术界同人都来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作出坚韧不拔的努力,共同来成就“融合文理,贯通中西,跨越古今”[1]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术语学!* 此篇为“第二届中国术语学建设研讨会”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