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军  李欣 《科技信息》2013,(18):206-207
人物传记电影通常以历史上某位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为题材,该类影片近年来为奥斯卡获奖的热门,如近三年来荣获奥斯卡大奖的《林肯》、《铁娘子》、《国王的演讲》等。选择这类题材,除了有历史的厚度,也考虑了观众所熟悉的程度。影片《林肯》与《铁娘子》深刻而让人回味,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有了更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和研究,旨在找出两者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从《寒夜》和《儿子与情人》两部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母亲一儿子一情人关系、矛盾冲突以及解决方式等方面.可以发现两部小说在表现家庭伦理、情感问题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大陆的战争题材电影因为第五代的出现而发生巨大变化,民族主义诉求通过与启蒙主义理想的结合,使电影体现为一种以普遍人性论为基础的新民族国家想象。伴随对个人主体性的话语塑造,第五代的战争题材电影也完成了民族国家的新想象:基于阶级斗争原则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国家认同过渡到基于资本/市场原则的“现代化”的民族国家认同,而作为新“想象的共同体”基础的普遍主义人性观迎合了资本/市场对于个人的身份要求。  相似文献   

4.
电影《喜福会》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再现了中美语境中女性的自我认同,并运用直观细腻的表达手法展现了女性在进行自我认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描写了近一个世纪内女性地位和心理的变与不变,异质文化下女性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并且以独特的电影语言表现女性自我认同的进行,展示了母女几代人在文化变迁中经历的伤痛和觉醒。这一女性自我认同的主题,在主体性认同、文化认同、性别认同三个方面得到相当精彩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伦理的类别以及伦理与悲剧的联系,对《哈姆雷特》和《雷雨》这两部戏剧作品进行粗略的比较研究,并指出伦理在悲剧创作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博文  刘小玲 《科技信息》2009,(9):144-144,84
好莱坞曾两次根据麦尔维尔的巨著《白鲸》改编拍摄电影《白鲸·MobyDick))~《白鲸记》,内容基本依托原著,十分精彩,但将电影与《白鲸》两相比较,就会发现不能将电影与原著等同,本文将从电影的解读角度、原著的丰富内涵以及原著的多义性来阐述《白鲸》电影与原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现代美国童话改编电影通常采用对自然生态田园与人类社会场域的冲突来进行宏大生态叙事。在这一类型电影的生态叙事中,自然生态田园是以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的价值观为伦理导向,而人类社会场域则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实践原则。电影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冲突的和解是通过个体的生态自我的建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现代电影常用的表现手法,电影《无极》中的隐喻使用颇多。电影中五个极具隐喻象征意义的人物架构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从男性视角抒写了男性个体的不同的精神层面和需求,是个体面对现实、面对困境、面对选择、面对理想时真实的抒写。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21,(1):69-73
一部完整的电影作为声画结合的艺术品,电影音乐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将剧情作为电影的骨干,那么电影音乐就是丰富骨干的血肉,其中一些优秀的电影音乐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语言"来表达角色的心声与感受,起到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汉斯·季默《星际穿越》电影配乐为例,对音乐的隐喻与构建手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文化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不同的文化主体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出现碰撞与冲突,在碰撞与冲突中个体基于对本民族文化与他者的价值判断做出认异和认同的行为。当下,中国面临着多层次的文化认同问题,文化迷失、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国家的重大实际问题。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建构开放性的文化认同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刘平 《世界博览》2011,(7):86-86
一口气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德国导演弗洛里安的《致命伴侣》,一部是中国导演张一白的《将爱》。两部电影的差距如此之大,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12.
香港作家李碧华写了小说《霸王别姬》与《青蛇》,一来源于历史故事,一取材自民间传说,陈凯歌和徐克分别据此拍成同名电影。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分别表达了不同立意,表现了文化与艺术的不同侧面,折射出关于人性的多样思考。  相似文献   

13.
《集结号》的成功上演,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当代中国电影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对战争状态下人性的思考,对入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在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国家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及国际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民族本土文化价值的契合,使冯小刚的电影展现了一个全新视景,也是冯小刚对中国电影国际化进程的一次成功探索与尝试,预示了中国电影新的文化诉求,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分析理论,源自于1973年发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次银行绑架事件。《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佳作。采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分析理论对电影《肖中克的救赎》中的一部情节进行分析,有助于对电影主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铁路的修筑,是加拿大民族一国家认同建构过程中的奠基性事件。与此同时,曾经为铁路修筑做出极大贡献与牺牲的华裔劳动力,却无法分享这一北美民族主义的叙述基调,他们被剥夺、受压抑的移民经验则成为北美华裔文化书写的持久性命题。循乎此,电影《金山》(Iron Road,2008)也许可以成为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有趣个案:影片由加拿大一香港一中国内地多方合作完成,共同书写了一部加拿大华裔劳工的“血泪史诗”。我们首先可以将其视为60年代以降,北美少数族裔文化运动的迟滞胜利;然则,考虑到影片事实背后,多国融资的电影事实,加拿大官方资金在其中所占的高额比重,以及影片中的内地与香港演员的角色配置,对于这一文本的讨论,势必要延伸到亚太经济结构中来思考。笔者认为电影《金山》向观者发出了如下信息:面对已然崛起的新一新中国,环太平洋区域中的华人所占据的位置,有待重估。  相似文献   

16.
赵季平先生是我国当代首屈一指的音乐家之一,尤其在影视音乐方面成就颇高。本文将从赵季平先生本人创作的第一部融合京剧艺术、民族乐器和西方交响乐的作品---电影《霸王别姬》的配乐入手,通过对其影片配乐精妙的设计及主题音乐、旋律创作和民族管弦配器技巧的研究,从中窥探作曲家影视配乐中的创作技巧,探求赵季平先生电影配乐中戏曲元素的运用方式和手法,为今后的影视音乐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长恨歌》丰富的叙述中,由“小历史”与个体的生命体验、“民间社会”与个体的生命伦理、“日常生活”与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所构成的生命关学及其叙事伦理尤值得关注,它们使《长恨歌》成为汉语叙事的“典范”和文学史链条上不可替代的“孤本”。  相似文献   

18.
黄小燕 《世界知识》2010,(23):46-48
<正>这个戴眼镜的高个子男人个性沉默,却始终怀有一种使命感,即希望透过电影向全人类说话。杨德昌,19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旗手,2000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尽管他2007年英年早逝时仅留下八部电影,但却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等堪称不朽  相似文献   

19.
陈铨在抗战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狂飙》,以两对青年男女的恋爱纠葛为主线,穿插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表现了沐浴五四风雨的青年一代在国家民族危急关头从个人主义向民族主义转化的过程.陈铨将自己的民族文学观的核心理念——“民族意识”深植到文本中,从人物设置到情节的推衍皆为此中心服务,可以说《狂飙》就是陈铨民族文学的范本.这种过强的功利主义,使文本不可避免地成为作者观念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20.
崔鹏  张清华 《科技信息》2007,(8):140-140
自从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一炮打响,冯小刚的电影似乎已经成为中国贺岁档电影所必不可少的一道视听大餐。冯氏电影从平民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