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翻译标准中的“信”和“雅”两个方面,探讨我国出口商品商标的英译。针对商标所产生的文化效果和审美效果,具体分析如何跨越文化障碍,迎合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使之对我国的商品喜闻乐见并产生购买欲,以最终达到宣传促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信息网络化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和挑战,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特点,本文提出了单位“网上政工”运行机制的初步建构和设想,并明确了其运行着力点:“磁力”机制、警觉机制、反馈机制、新闻导向机制、宏观宣教机制、微观工作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左翼文学大师茅盾所塑造的“时代女性”系列及其他女性形象,以往多从社会历史原因或作者个人经历方面进行分析,却忽视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的唯美主义文化对其的影响。其实唯美主义不仅客观地影响了“时代女性”的品质和精神,也影响了茅盾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角度和趣味。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这两个治理国家的路径共同体现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并且统一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治理”意味着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法治”与“德治”分别从对立性与同一性两个方面着眼于社会矛盾的解决。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要求必须将法治与德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将法治置于解决社会矛盾的主导性地位,同时以德治来保证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忽视二者的结合或巅倒二者的关系,都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治理国家的终极目标发生背离。  相似文献   

5.
王伟 《甘肃科技》2001,17(5):4-4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站在新时期、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这一重大的方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现实意义。 1 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古今中外国家治政经验的深刻总结和中国传统治国手段的批判继承。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共同道德,社会就没有凝聚力;没有法制,社会就没有效率,德治和法治两者不可偏废。我国古代思想家历来有以德治国的理想。但由于统治者…  相似文献   

6.
我党“三个代表”的政治方向,与“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辩证统一。二既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党及其事业80多年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一部“三个代表”政治方向与“两个务必”优良作风辩证运动的历史,既取得了辉煌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又历经挫折且留下了严重教训。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使二辩证统一的客观需要显得极为强烈而迫切。为促进“两个务必”与“三个代表”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迅速而有效地采取四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世界工厂”的涵义,指出尽管中国的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中国还不是“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工厂”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但要警惕陷入“世界工厂陷阱”,单纯地成为“世界工厂”只会使中国企业永远停留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最低端。  相似文献   

8.
要:对“干校化”兴起的由来、内容作了历史的回顾与理论的阐述,重点分析了干校学员五种化心态,最后从国民性的负面上探求了“五七干校”何以能存的原因,较系统地回答了“干校化”研究中存在的诸多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孝感话语气词“了”和“的”的连用在语序上与普通话正好相反:“了”在前,“的”在后。在语法意义上,“了”、“的”连用时,“的”表示对曾经发生过的动作或性状的一种肯定,“了”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完成,“了的”表示对曾经发生的但已经完成的动作或性状的肯定。“了”、“的”连用的句子相当于普通话里用情态动词“过”加语气词“了”的句子。从对孝感话语气词“了”、“的”连用的分析中还可以发现,汉语的语气词只分两个层次而非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的”和“了”,第二层是“呢”、“吧”、“吗”、“啊”:第一层的“的”、“了”无论是在用法还是在表达的语气上都和第二层的“呢”、“吧”、“吗”、“啊”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贤能优劣论     
统治阶级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用人选择。“贤”是“德”的又一种表述,没有标准可界定,统治阶级择人用人,在战乱等非常用人时期,多用“能”,而在和平守成时期,立即改为用“贤”,而总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能”,既可治国,又可安邦,却不常被用。  相似文献   

12.
从“危机”中寻找“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明显的冲击和影响,突出表现为外部需求减少,而且这种冲击和影响目前看起来还没有马上停止的迹象,其深度和广度有可能在今年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3.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4.
国书馆“传统”与“现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藏书结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特点,并从图书馆的虚拟化和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方面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和决心有关,也与一个能够发挥市场优势的制度安排有关。因此,在一个以竞逐富强(thepursuitofpower)为原则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世界中,中华民族在进行经济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必须改变自己文化上无兵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一、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上个世纪 ,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 :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中国科学和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但在近三四百年中 ,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能够孕育出近代科学和技术?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科学和技术落后于西方的?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围绕“李约瑟问题” ,中外学者不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科学和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缺陷 ,而且更多地讨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和局限。这些讨论对于中国科…  相似文献   

17.
18.
实事求是包括了解、掌握“实事”与从“实事”中“求是”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但许多研究者却很少涉及如何从“实事”中“求是”的问题。这是一个不足。毛泽东“求是”,一是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矛盾、矛盾方面以及条件的特点,综合、比较,得出结论。二是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概括实践发现的联系,揭示出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近代科学的早期,人们认识规律采用的主要是“实验一归纳法”,现代科学则侧重于运用“假设一演绎法”。解决从经验事实中“求是”的问题则有主要依靠逻辑方法和主要依靠理智去发明等主张。这些不同的方法都有许多成功的实例。我们应当学习、掌握这些方法,并把它们结合起来,以利于我们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孽海”与“花”的含义,有助于深入解读小说《孽海花》。本通过对小说本和有关资料的研析,指出《孽海花》中的“孽海”主要指当时正在沉沦的中国社会环境,“花”则既指名妓傅彩云,也指晚清“名士”。  相似文献   

20.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提出,对新时期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章就对“四个尊重”的提出及内涵和辩证关系等方面问题的理解作一肤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