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具有高素质、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已逐渐成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理念。当前,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了理念思路有缺失、课程体系较零散、实践体系待完善、需求供给不对称等现实问题。对此,应用型高校应基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组织机制等方面,探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在教育理念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体系方面,基于社会需求分层分类设置课程,使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在实践体系方面,以产教融合为视角,构建分级递进的实践体系;在组织机制方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兼顾各方利益。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其本质是从理念、教学、实践、运行机制等层面形成一种紧密的关系,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共识而达成和谐、有序的行动方案,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教育正在兴起、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国家重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式和思维也在发生改变,并且"互联网+"也为其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展现空间。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要基地,其教育模式应该顺应时代需求而相应调整。创客空间已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将其融入到高校的教育中能有效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掀起了构建众创空间的热潮,期望以众创空间为载体,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的新生态,但因体制机制局限和经验不足,导致高校众创空间资源整合困难、创业服务断链、平台功能缺失、项目运作成功度不高、管理混乱。该文结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蒲公英众创空间建设的探索过程,提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众创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的热门话题,引起了高校、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发言时指出,教育部正积极推进高校设置制度改革,今后新设本科学校和更改大学校名都要明确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教育更加注重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含义,这些都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慕课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符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慕课平台建设可以提升教育管理服务质量,有效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教学、实训、校企合作等资源。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政府支持力度、校企合作深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慕课管理平台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出发,探索MOOC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目前社会与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然而创新创业评价制度缺失、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激励机制不健全、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该文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下孕育,以“政策推动”和“高校需求”为现实基础,在“政策需求”和“学科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迅速发展。归纳了高校创业教育现实层面存在的实践认知与本质属性、内源动力与外部推动、外部导向与内生需求相偏离的问题,通过对教育理念进步和生源特点变化等内部因素以及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等外部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教育目标再认、组织形式变革和教育功能重构的优化策略,以期建构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在理论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规定性,两者都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本文主要剖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究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平台和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师资体系,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措施,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9.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不仅是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当今激烈就业竞争环境下,高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必须选择。该文从学科竞赛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入手,着重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了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各高校开始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陆相比,台湾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该文首先对比分析了当前两岸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介绍了目前两岸高校合作交流的发展现状,最后阐述"一带一路"背景下,针对两岸发展的新需求,为两岸高校合作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是高校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是促进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因素有四个:评价指标、评价对象、评价方法和评价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归类简化,构建科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各自优势,创新性提出"差别评价模型",以期提高教育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大势所趋。加快推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向社会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教育领域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将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目标,为创新型国家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不少高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启动了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工作。以经管类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为例,从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实验室教学体系设计、实验室文化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布局与实验室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希望为经管类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越来越表现出对基于技术的创新公司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并促成经济发展新驱动力创业型经济产生,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高校在就业难持续存在的压力下,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创客教育,正在改变高校创新实践模式,对高校实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以创客教育的视野重新审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学、创、享"和"传、帮、带"及"混年段"为导向,从指导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实践条件六个维度入手,构建创客教育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模式,搭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并实施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16.
"学术资本主义"伴随经济全球化而生的大学组织中的新型关系样态,它在资本逻辑和文化逻辑的相互耦合作用中展现出来了双重辩证的运行特性.对于大学组织来说,它一方面使大学中的知识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评价标准都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了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两面"特质和"相互协作"定位.对我国高校来说,必须要对"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扬长避短,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新观念,确定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便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成长.  相似文献   

17.
创新与创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实践活动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实施动态、实践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路径的优化,以期适应"互联网+"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制造、智造、职造"三位一体"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创新创业教育收效甚微,专业教育的标准化限制了人才开放性、综合性知识能力的形成,造成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各高校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差距,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二者的有机融合离不开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实践平台以及资金场地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一体化视域下,高等院校如何强化双创教育,培养双创人才是当今高校教改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该文结合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高校双创教育现状,分析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高校双创教育迎来的机遇,探索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高校双创教育的现实需求,以供参考。唯有学生们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加强,才可通过创业推动就业,从本质上解决毕业生就业窘境,从而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是人本质的重要体现,离开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则将失去依托和生命力。当前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思想认同差异大、创业实践行动力不足而对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呈多样性等现实性问题倒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改革发展。彰显主体性教育理念、把脉学生和社会发展之需、探究创新教育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主体性,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