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草地资源在保障河西走廊整条通道安全和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草地资源调查研究和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区内草地资源分布及特点、利用中存在问题及持续利用对策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立国家公园历程与试点体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9月26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正式发布,建立国家公园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国家公园建立的历程为切入点,回顾了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解析现有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从生态文明角度探讨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手段,为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国家公园体制提拱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国家公园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祁连山北麓,为我国首批设立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冰川资源。相较于森林、草原、水流等自然资源,冰川资源是一类较为特殊的自然资源,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育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维系祁连山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基于建立统一确权登记的制度要求,论文在分析冰川资源确权登记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中,有必要将冰川作为一类独立自然资源要素统一确权登记,以便使人们从观念上重视冰川的价值,这对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冰川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比了国外国家公园体系规划的先进经验,分析了当前我国国家公园公益性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对其他国家在管理理念、运行机制方面的论述,得出公益性建设思路上的启示,从社会学、生态学的角度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从而改变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忽视公益性的现象,保障国家公园的公益属性和公民利益,做到以人为本。从而使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保护为主”和“全民公益性优先”理念,为自然保护地规制管理提供基本思路,为最终实现健康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国家公园是保护生态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自美国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以来,其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历经百年发展后日趋成熟完善,在这期间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应用。通过对大量文献和资料分析,梳理中国国家公园发展脉络;清晰认知中国学者对国外国家公园发展的研究;提炼出中国学者在中国国家公园概念、实施可行性、与国外对比和问题及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思考中国国家公园建设面临的挑战,为中国未来国家公园研究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的认知与态度之间的关系,分析提高社区居民支持度的措施,促进国家公园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方法】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毗邻的江西区域社区居民为实证对象,采用问卷法进行入户调查,运用SPSS和Mplus软件分析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的正面认知、负面认知、管理认同度以及建设支持度等4个结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结构性,探讨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建设的意见和看法。【结果】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正面认知有助于提高其对国家公园管理认同度和建设支持度;负面认知显著降低其对国家公园管理认同度,但不影响其对国家公园建设支持度;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管理的认同度有助于其对国家公园建设持更积极的态度。【结论】为提升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管理认同度,提高其对国家公园建设支持度,提出武夷山国家公园应科学规划和完善管理体制,促进跨省统一保护管理,深入研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实相处路径,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家公园体制是一种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和模式,具有国家主导性、公益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是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实践.在回顾国家公园的理念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国现有保护地管理体系下,厘清国家公园的内涵与边界,明确产权归属和管理主体,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立与制衡,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亟待解决的五个基本问题,并讨论了建立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现实路径,以期为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公园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地分类中的第二类便是国家公园。著名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于187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目前全球有超过6 000个符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定义的国家公园。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将其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不仅是制度创新,更是社会治理和发展理念的伟大创新。自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自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2月,《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确定在三江源地区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旨在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及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既实现生态系统和文化自然遗产的完整有效保护,又为公众提供精神、科研、教育、游憩等公共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0.
如何协调国家公园中传统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当前国家公园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传统用地的空间分布出发,尝试根据不同地域发展对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的需求,及其与土地现状的匹配关系,运用生态位理论最大熵模型MAXENT,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各个环境变量中,高程、道路距离、坡度是影响传统用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高程的重要性最高;神农架国家公园传统用地生态适宜开发性整体水平不高,用地量的压力主要在木鱼、坪堑两处,红花坪可作为木鱼镇的预留区域,板桥下谷为坪堑-大九湖预留区域.为定量分析国家公园传统用地的生态适宜性提供依据,为民生用地的开发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9月26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确立。钱江源地处我国东部人口稠密且生态安全重要性突出地区,因而备受关注。钱江源国家公园能否成为中国国家公园可持续利用的样板呢?保护地是因具有公认的自然、生态或文化价值而受到特殊保护的自然区域。国家公园是全球保护地系统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类型。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截至2006年,共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6 555个国家公园。国家公  相似文献   

12.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自然保护地平衡保护与利用,进而形成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国家公园建设以及规避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部分,现有国家公园都是在整合原有多个不同保护地类型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然而不同保护地类型由于生态关注点不同,生态敏感性指标权重也各不相同.因此,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需要在参考原有保护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基于序关系分析法(G1),依据高程、坡度、土壤、植被覆盖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地形起伏度、表面水体缓冲区、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9个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构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呈西高东低的"高敏感区(17.43%)—较高敏感区(35.22%)—中敏感区(27.55%)—较低敏感区(15.63%)—低敏感区(4.17%)"结构.将生态敏感性区域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现有4个功能区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调整优化:1)深入推进闽赣2省联防联动,共建武夷山国家公园;2)严格高、中高生态敏感区监督监管制度,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精准定位中度生态敏感区生态管控,促进生态调节功能;4)健全中低敏感区保护机制,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更新;5)控制低生态敏感区生活污染,正确引导社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基于3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利用Arc Hydro Tools水文数据模型与河网密度法,在确定最佳集水面积阈值的基础上提取河网并划分小流域,统计小流域的部分特征参数.结果表明,集水面积阈值与河网密度呈幂函数关系,祁连山国家公园最佳集水面积阈值为6 000栅格数;河网提取结果与全国1:250 000三级水系流域数据集的河网套合差为2.62%,叠加至遥感图像对比,发现提取结果相较于全国1:250 000三级水系流域数据集更接近真实水系;共划分祁连山国家公园小流域5 717个,约80%的小流域面积在3~50 km2.从提取效率和结果精度来看, Arc Hydro Tools模型与河网密度法相结合可较准确提取山地区域河网及小流域.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求在森林防火工作上不能有半点马虎,不能有一丝一毫的侥幸心理。森林防火是一项长期、艰巨、十分重要的工作,充分认识并解决好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祁连山,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包含森林、河流、草原和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不同生态功能。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人为干扰,祁连山河流湿地生态退化严重,对于该区域河流湿地生态修复已迫在眉睫。本文综合概述了祁连山河流湿地资源现状、退化原因,提出了对应的河流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建议,未来应当整合部门职能、健全保护体系、落实恢复措施,促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管理决策相结合,及时掌握祁连山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情况,以期为祁连山河流湿地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使国家公园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生态旅游设施布局和社区经济发展更为科学合理.通过建立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确定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度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建立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区划.结果表明,依据ArcGIS空间叠加影响因子权重综合分析将生态敏感性等级分为极高、高、中等、一般、较低5个等级,各等级区域占全区总面积分别为25.75%、22.42%、43.85%、3.27%、4.71%,依据生态敏感性高低将神农架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分为4个保护区域,并提出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是局域种群数、大熊猫数最多的片区,构建生态网络是保护片区生态环境、助力片区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连通性计算,选定生态源地,通过最小阻力模型构建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和节点,对由源地、廊道、节点构成的生态网络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构建的网络中,生态源地空间分布不均,呈现中部、东部多,北部少,南部无的格局;生态廊道和节点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平武县境内最为密集;生态网络连通性低,构建成本耗费高,但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和生态节点的连接率高;优化后的生态网络各项指标除成本耗费居高不下外,其余指标均有提高。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可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生态网络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于旅游地理学及国家公园建设的基本理论,在分析山西省国家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山西省国家公园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严格来讲,国家公园在山西尚属空白,本文分析了山西省建设国家公园的优势和劣势,进一步探讨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原则、方法在山西省国家公园建设当中的应用,为山西省国家公园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标.在对神农架国家公园游憩区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地采用面积法、游道法、卡口法估测各个游憩地旅游环境容量;经测算神农架国家公园游憩区生态旅游景区最佳日环境容量为21 968人次,限制日容量为43 936人次.通过对神农架国家公园游憩区生态环境容量空间利用现状的对比分析,进而对神农架国家公园今后生态旅游的转型升级提出合理建议,力争使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保护加权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国家公园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之一,合理的功能区划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其多目标科学管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方法 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级别为主权重值,权衡农业、社区、交通、人口等因子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的影响,利用权重空间叠置法进行空间分析,划分国家公园功能分区,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 ①采用基于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目标权重的空间叠置法对国家公园进行功能分区,在确定生态保护目标重要性的同时权衡了公园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和需求,达到了保护和发展兼顾的目的;②根据分区结果,普达措国家公园划分为2个主要的功能分区,其中,核心保护区占总面积的53.35%,一般控制区占46.65%;核心区内重要生态系统占比高,分布集中,得到了有效保护,分区结果较为合理;③普达措的功能分区结果既能保护亚高山重要的暗针叶林生态系统,也增强了功能分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建设规划和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自然保护地功能分区方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