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现代化农业领域发生着巨大变化,节水灌溉新技术也在我国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节水灌溉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灌溉新技术,使有限的灌溉水量取得最佳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灌溉措施。本文阐述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含义,对沟灌、喷灌,滴灌、渗灌在现代农业应用中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节水灌溉应用的现状及对策,并展望了智能化灌溉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节水灌溉在现代技术的应用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分析我国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业节水综合技术和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出发,论述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渗灌、雨水汇集利用等节水灌溉技术措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其适应范围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节水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在概述节水灌溉的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目前喷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一套茶苗苗圃微喷灌自动化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4.
华北平原区地下水超采严重。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迫在眉睫。现在河北省选取一些试点区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来缓解农业灌溉用水压力,不断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为了得知节水灌溉技术在试点区的推广应用情况,在河北省沧州市14个县选择典型地块进行小麦灌水试验。灌水试验跨越整个冬小麦生育期,灌水试验采用超声波流量计和体积法进行相互印证;并结合小麦生育期内用电量及灌溉次数对灌溉用水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管灌的试验和理论灌溉用水均高于喷灌,分别为5.68%和17.68%。低压管灌试验灌溉用水量总体比理论推算灌溉用水量高5.3%,喷灌试验灌溉用水量总体比理论推算灌溉用水量低8.5%。喷灌相对管灌节水效果更优;但喷灌相对管灌普适性较差,推广难度大。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因地制宜;并增强灌溉设施建后服务管理。  相似文献   

5.
华北平原区地下水超采严重,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迫在眉睫,现在河北省选取一些试点区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来缓解农业灌溉用水压力,不断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为了得知节水灌溉技术在试点区的推广应用情况,本次在河北省沧州市14个县选择典型地块进行小麦灌水试验。灌试验期跨越整个冬小麦生育期,灌水试验采用超声波流量计和体积法进行相互印证,并结合小麦生育期内用电量及灌溉次数对灌溉用水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管灌的试验和理论灌溉用水均高于喷灌,分别为5.68%和17.68%,低压管灌试验灌溉用水量总体比理论推算灌溉用水量高5.3%,喷灌试验灌溉用水量总体比理论推算灌溉用水量低8.5%。喷灌相对管灌节水效果更优,但喷灌相对管灌普适性较差推广难度大。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因地制宜,并增强灌溉设施建后服务管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喷灌甜菜和常规灌溉甜菜的节水、增产和增糖效果分别加以比较,充分说明在甜菜上应用微喷灌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节水灌溉的紧迫性,并对各种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地区幅员辽阔但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节水灌溉发展迅速。合理评价节水灌溉技术的综合性能对其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该文综合考虑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经济发展水平、气候地理特性、灌溉发展趋势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提出节水灌溉技术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综合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生态性、经济性、适应性、精量性和智能性为准则层,共23个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和等级阈值,并对滴灌、喷灌和小畦灌3种典型节水灌溉技术的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综合性能的优先序为经济性、适应性、生态性、智能性、精量性,各准则层权重最大的指标分别为亩均工程投资、水量适应性、地下水超采抑制程度、省工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滴灌、喷灌和小畦灌在西北地区的综合性能评级分别为优异、一般、一般。该评价方法和结果可为当地节水灌溉技术的合理评价与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紧缺,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低,水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干旱缺水矛盾的捷径,节水灌溉是科学灌溉技术,属于高效农业新技术。包括渠道防渗、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需要用水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农业措施。节水的关键在于管理,节水灌溉工程与管理节水两者有机结合,将会成为我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新疆干旱地区开都河灌区当前实施的以喷灌、滴灌和微喷灌以及覆膜灌溉技术等高效灌水技术模式,结合干旱区特点及灌区实际情况,分析高效节水灌水模式的优点和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实施高效农业用水对绿洲城市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就灌区发展高效农业节水模式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曹永虎 《广东科技》2012,21(2):90-90,92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在总结喷灌、管灌灌水技术优缺点、适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喷一管结合,扬长避短,择优施灌”的灌水新技术体系。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算起直到田间)多少来衡量。因为节水与否和高效与否,都是相对的概念,所以节水灌溉技术也是不断发展,其效率也是不断提高的。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现行的一些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刘向荣 《甘肃科技》1999,15(4):10-11
目前我省节水灌溉大多以工程形式来定,如实行喷灌、微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或田间地块改划即为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技术包含从水源引水到输配水、灌水、管理及作物耗水等环节。我省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节水灌溉工程的形成和规模亦不相同,因此,节水灌溉工程绝不能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应是一个体系,包含有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指标内容。甘肃省节水灌溉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严格遵循水利部1998年颁布的《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基础上,结合本省实际、制定评价指标不宜过多,且便于操作。根据我省目前节水灌溉工程统计,分为常规节…  相似文献   

13.
白云 《科技园地》2005,(4):36-36
软管微孔喷灌技术是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它具有适应性强、节水效果好、操作管理简易方便、使用灵活、造价相对低廉的特点。该技术在我市察右中旗推广应用后。深受农民欢迎.在蔬菜种植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寇英 《甘肃科技》2007,23(9):215-218,258
南北两山在灌溉造林中采用的喷灌、畦灌、窝灌等灌水方式耗水量大,需用劳力多,灌溉成本高,推行节水灌溉是节约水量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滴灌是目前高效节水的新型实用灌水技术,在灌溉造林中应用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滴灌系统的组成、设计、应用及效益。  相似文献   

15.
宋懋懋 《甘肃科技》2009,25(24):70-71
兰州市南北两山坡面陡峭,地形复杂,相对高差50~500m,灌溉作业及日常管护难度大等特点,目前大多为喷灌、管灌的灌溉方式,如何采用更先进的灌溉方式,以达到节水、节地、节能的效果是摆在我们每个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由于喷灌、管灌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南北两山兰山大壑岘至山顶绿化灌溉工程设计中将滴灌系统相关原理应用于山地坡面进行绿化灌溉,此次喷灌改滴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南北两山绿化灌溉水源为多泥沙的黄河水,如何解决好高含泥沙黄河水质净化处理,等一系列问题,使滴管灌溉技术在南北两山绿化灌溉得以推广,以进一步探索滴灌灌溉技术在山地坡面先进的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与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6.
喷灌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喷灌是一种具有节水、增产、节地、省工等优点的先进灌溉技术。本文分析了目前喷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规划设计问题、设备质量问题、管理使用问题等。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保证喷灌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微喷灌技术是主要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果园应用微喷灌越来越多,微喷灌系统应如何进行规划设计,才能达到要求,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与水地全膜垄作沟灌技术的比较,对全膜垄作沟灌技术的机理及技术进步做了阐述;通过分析大田示范及田间试验结果,总结归纳了农田节水技术在生产实际中推广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就如何在灌溉农田大面积推广节水技术做了深度思考,分析探讨了管水、供水、用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抗旱与节水并举互补、建立现代技术支撑下的"旱作补灌"灌溉耕种农作制的理念和针对不同供水设施条件、不同农田立地环境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的思路。并提出了建立与水权配置相适应的灌溉耕作制度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兰西县兰荣农业开发区为例,概述了大型喷灌系统节水灌溉技术在旱田治理中的应用,包括技术要点、技术内容、经济指标及其技术特点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缺水量将会更大,世界水资源的日趋紧缺,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是今后家业发展的总趋势.因此,发展农业需从节水灌溉入手,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和微灌等节水技术,是缓解该县的术资源供需矛盾,确保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