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以河西走廊107处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区域地理的视角,以地理探测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等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可达性。结果表明:河西走廊A~5A级旅游景区数量分别为1处、8处、54处、41处、3处;景区以斑块状聚集在敦煌市城区及周边,嘉峪关市和肃州区、张掖市中部以及凉州区,县域空间分布不均;交通站点密度、县域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强;研究区A级旅游景区整体交通可达性程度较低,且差异显著。河西走廊A级旅游景区数量可观、等级较高,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交通因素主导了其空间分布,交通可达性低。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活动参与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用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线性回归等方法对河西走廊6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7年逐月气温资料的时空特性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20世纪60年代气温较低,变化平缓,20世纪70年代略有上升,1986年进入明显升温阶段,20世纪90年代增温幅度扩大,气温急剧上升。空间分布由西向东,从北向南增温幅度逐步增大,升温线性倾向为IPCC第五次报告的2倍,且有持续升温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为满族发祥圣地,构建长白山满族文化旅游休闲渡假区,要以满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村镇建设为节点,以地理内容完整的历史遗迹整理为路线,以文化标识定位准确的区域为景区.实现吉林省南、中、东部景区建设空间结构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东部一次强降水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MICAPS资料、各种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对2004年7月27日夜间到28日白天发生在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机制及卫星云图进行分析,揭示了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成因,为武威市大降水的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肃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矿产资源丰富,在大规模的采矿活动中,由于不合理开采或环保意识淡薄,使矿山地质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经过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对采空沉陷、崩塌、滑波、泥石流、土地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一些治理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影响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的物理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1955年~2000年甘肃省河西走廊14个测站的春季沙尘暴日数,从气象学角度分析了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的物理因素,研究表明:上年春季赤道东太平洋和西风漂流区海温,上年(3~10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和强度是预测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的信号,初步制作了沙尘暴形成的概念模型和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近2 ka河西走廊及毗邻地区沙漠化的过程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古城废弃、湖泊退缩、频降尘期等发生时代的相对一致性,确定了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存在三次大发展时期,即南北朝、唐末五代和明清两朝,它们均对应近2 ka以来的气候干冷阶段.认为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且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是晚近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根据古城废弃、湖泊退缩、频降尘期等发生时代的相对一致性 ,确定了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存在三次大发展时期 ,即南北朝、唐末五代和明清两朝 ,它们均对应近 2ka以来的气候干冷阶段 .认为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且水资源利用率超过 4 0 %是晚近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  相似文献   

9.
根据古城废弃、湖泊退缩、频降尘期等发生时代的相对一致性,确定了历史时期河西走廊沙漠化过程存在三次大发展时期,即南北朝、唐末五代和明清两朝,它们均对应近2 ka以来的气候干冷阶段.认为清代中期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且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是晚近沙漠化土地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姜才文  赵成 《甘肃科学学报》2003,15(Z1):222-226
昌马灌区处于西北内陆典型的干旱区,由于自然环境差,蒸发作用强烈,平原区土壤含盐量较高.拟建的"疏勒河农业灌溉工程"实施区80.9%的开垦土地为盐渍土,盐渍土改良方式以及现状水盐平衡的变化对环境特别是下游溶泄区的影响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在分析土壤盐份动态影响因素基础上,根据昌马灌区水土盐动态观测资料,将土壤盐分动态分为6种类型.同时发现难溶盐CaCO 3的稳定带不在中游,而在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和花海盆地,从而为土壤可溶盐含量计算和排盐设计找到了理论依据.通过对比典型原位淋滤试验,获得了洗盐效果与淋洗方式的关系,建立了试验中原盐剩余率与累计入田间淋洗水量的相关关系,为工程设计和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据漯河市建成区的布局特点以及行政区域空间分布,对不同类型的绿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有园林植物111科、194属、306种及变种;在不同的绿地类型中,公园绿地的乔灌木层多样性和均匀度是各绿地类型中最高的,居住区绿地的乔灌木层多样性和均匀度在各绿地类型中最低;从空间上进行分析,郾城区乔木、灌木、草本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高,召陵区乔木、灌木、草本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低。  相似文献   

12.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00、2006、2012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函数等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城市圈人口密度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特征,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对应关系;1990年以来,人口密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由空间相关引起的人口分布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除东南—西北方向,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度在另外3个方向均增强;人口向以武汉中心城区、黄石市辖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借助超图地图(SuperMap)软件,采用最邻近距离模式和基尼(Gini)系数等研究方法,对济源示范区11个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态势进行测定.发现济源示范区旅游景区总体空间结构呈均匀分布、区域内空间结构呈集中分布且集中度较高;临近景区之间资源属性单一,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不合理.提出区域统筹规划,对景区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提...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省9个地州市为区域研究单元,运用变异系数、区位熵等方法分析2005-2011年省内各地州市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区域经济旅游经济总量的差距却逐渐拉大,出现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局面;贵州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各地州市之间的旅游经济有较强的不平衡性.结合累计循环论分析影响贵州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因素,最后据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商洛地区全新世古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主要从古文化遗址的海拔高程、面积及距河流远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气候的好转,使得商洛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老官台文化应运而生,文化面貌地方性特征比较明显,本区域新石器早期与后期的文化发展稍落后于关中、山东地区.(2)仰韶文化期间,随着气候变暖、生存条件的改善,遗址数量最多,面积相对最大,分布最广,可以说是本区域的文化鼎盛期.(3)在这以后出现文化缺失,古遗址极少,尤其是龙山时期,这是由于仰韶文化半坡时期之后一次明显的洪水事件,从而导致文化发展的中断,以至于后来被二里头文化所替代.(4)四期古文化遗址的平均高程大多数都位于800m以下,靠近河流地区.  相似文献   

16.
对列入黑龙江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6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类型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其结构类型是以传统技艺类和传统美术类为主;空间分布上形成哈尔滨市、牡丹江市和绥化市三个中心,北部和南部6个县域密集区;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各地级市分布不均;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受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及民族分布等因素影响,也与该省主要河流水系的分布等自然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从地统计学角度,应用半方差维数对蒙古栎萌发的种子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蒙古栎的发芽率很高,幼苗难以越冬;在样地内,萌发的蒙古栎种子分布极不均匀,但在不同尺度下,半方差维数为1.820,其空间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8.
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及发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秦皇岛文化旅游现状及其原因 ,总结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提出秦皇岛发展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  相似文献   

19.
桔园蜘蛛的空间分布型,应用Iwao和Taylor法及多种聚集度指标测定的结果表明,混合种群以随机分布为主,但在较低(0.4头/枝条)和较高(1.4头/枝条)密度下都趋向均匀分布,优势种斑管巢蛛(Clubiona reichlini)均为聚集分布。对不同抽样单位和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测定,结果表明以抽查枝条法和平行线取样方式的效果最佳,其误差率可控制在5%以内,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0.
SWOT分析方法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种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即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弱点(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本文试对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进行SWOT分析,对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战略进行初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