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目前所见文献中率先使用术语“对文”、“散文”的著作,作者运用这组术语来分析经传中的同义词在使用上的同与异、通与别,开启了对同义词进行综合训诂的先河。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则将其改造为“对文言之”、“散文言之”,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另创术语“浑言”和“析言”,邵、段分别运用它们来分析故训中和字书中的同义词在释义上的同与异、通与别。本文认为,《段注》的“浑言”、“析言”,是一组在“对文”“散文”、“对文言之”“散文言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训诂术语,同时也是一组比较科学的综合分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  相似文献   

2.
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比较丰富的语种之一。在过去长期发展中,英语不断从其他语言中吸收了不少的词汇,其中包括不少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这些词在意义上或相同或相似,或有一些细别。正确理解和掌握同义词的词义,无疑地将使我们的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本文拟就“看”这一动作所用的词的各种不同含义作初步的探讨。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造作”、“做作”辨正──兼谈“做作”音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作与造作在现代汉语里是一对同义词,均含有“故意装出某种表情或神态”之义。造作通常只是在成语“矫揉造作”里出现,人们一般用做作,如“他的表演太做作了,一点也不自然”、“礼多人不怪,但运用时应适可而止,不要显得油腔滑调,虚伪做作”。由于造作、做作二词有一个共同的词尾语素,造与做声母、声调又相同,从而使人感觉二者似乎同出一源;可能有人还会说:造作、做作本来就一个词嘛,只是各地人发音稍有不同而写法相异罢了。《现代汉语词典》①对造作一词的释义即是“做作”,别无它言,似乎也能印证上述观点。那么造作与做作是…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587汉语的成语/马国凡/八958·1·25~35。588毛主席诗词的语言研究,/王迅川//196。·2·29~42。589谚语与歇后语/马国凡//1960·2,43~650590论隐语/马国凡//1962.1.41~53。591汉语实词词源研究/马国凡/八963·1 .53~62。592汉语词的语音分化及规范化/马国几//l 979.2·78~86。593形象思维与高尔基的语言艺术/陈际衡//l 980·1·64~710594试论格言/景士俊//1980·4·7e~850595人口与汉字/宋学//1980.4.92~930596同义词的发展/谢文庆/八981·1,64~70。597连词“之所以……,,的形成/秦松岭//1981·2·132~13405£8汉语固定词组的修辞作用/马国…  相似文献   

5.
拜·造·诣·过·访这五个词都有拜访义,带有不同程度的礼敬色彩。《广雅·释诂五上》:“造,诣也。”《汉书·张汤传》:“其造诣诸公,不避寒暑。”“造、诣”同义连用。颜师古注:“造,至诣也。”“拜、过、访”也都有拜访义(例见下)。  相似文献   

6.
“劝、勉、勖、励、奖”辨释李宪国这几个词都有勉励义。《说文·力部》:“劝,勉也。”《礼记·月令》:“勉诸侯”郑玄注:“勉,犹劝也。”“励”,《说文·力部》作“”,训“勉力也”。帕尔雅·广诂》:“励,劝也。”又《广言》:“励,勉也。”《集韵·上养》:“...  相似文献   

7.
李侦侦 《科技信息》2007,(17):124-126
同义词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词汇现象。从意义关系的角度同义词可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同义词的本质特点是“同”,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并不很多,所以不论等义词或近义词都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别,这就是同义词的“同中之异”。本文在坚持同义词“同”的这一本质特点的大前提下着重分析其不同之处,即:从形成原因的角度分析等义词的“同中之异”;从语言、语义、修辞、逻辑的角度分析近义词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8.
词是语言词汇的基本单位,探讨饿汉语中词与词义的异同,有助于加深对两种语言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外语。不同民族的语言对词的意义的区分不同;词的意义是语言直接或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逻辑内容的,而功能则体现不同民族语言的不同习惯;相同的概念在不同的语言中,并不都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对应;词的搭配一方面受具体的语言决定,另一方面由词义决定,由于民族文化表达语言的手段不同,概念上相同的词却有不同的搭配;词受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出现了增新汰旧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1.1什么是同义语 同义词(Synonym)是词与词之间的同义。什么是同义词,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较流行的是“理性意义”或“基本意义”相同,“感性意义”或“附加意义”不同便是同义词。两个分别从心理学和逻辑学角度下的定义忽视了词的功能和用法方面,虚词便被排除在外了,况且无法说明use和with是不是同义词。又如,sell和buy是一组相对关系的反义  相似文献   

10.
清儒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研究《说文》的力作。清人卢文绍在为此书写序时说:“盖自有《说文》以来,末有善于此书者。”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专劈“浑言、析言”为一类,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他在此书第十二篇中写道:“凡诂训有析之至细者,有通之甚宽者。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能尽其理也。”为了阐发许慎《说文》的本旨并启发后学者。段氏对“浑言、析言”词,也就是古代汉语的同义词作了极其精细的分析、比较和考证,并进行了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11.
词是音义结合的符号,是语言的基本存在单位.因此,词语修辞便成为人们最基本的修辞活动之一。 词语修辞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人一般把词称作宇,所以词语修辞又叫炼字。 在长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古人深切地体会到用字对立言造语的重要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里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句不妄也。”这就从词、句、章、篇的相互联系中突出了词的基础地位与作用:既然词、句、章、篇是由小至大递为条件的,那么,用词作为吐语行文的第一关,其得失、妍蚩、巧拙对整个言语作品的影响就必然是直接的、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对称与不对称现象是存在于语言世界的普遍规律,理应为语言学界所关注并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从理论上说“上”与“下”应为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上”即有“下”。但语言在受语言内部调节系统制约的同时,也受到语言外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上”的构词能力远大于“下”。“上”和“下”构成的词和短语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其语义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导致对称破缺的因素。主要以“上”“下”构成的各类词和词组为例,用归纳法描写、分析其对称与不对称性。旨在以显性对称与不对称的实例为依据,找出它们发展演变的规律,科学地预测其演变方向,研究开发潜性对称与不对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辞源》重在阐发词之渊源,是阅读古书的工具书。据笔者所见,有个别词条溯源不准,所引例句出现较晚。如“孝子”一词,《辞源》引用了《诗经·魏风·陟岵序》中的“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其实,《诗经·大雅·既醉》里就已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  相似文献   

14.
同义词这个看来并不复杂的语言现象,至今在语言学界存在着种种分歧。究竟有没有等义词,就是这种分歧的一个方面。所谓等义词,实际上就是若干个意义相等,即完全相同的绝对同义词。研究有没有这种绝对同义词,这实际关系到人们在交际活动中需要对所有同义词严加选择以达到预期的最佳表达效果的问题。如果认为语言中确有绝对同义词存在,那末对这部分词就可以无需选择而任意运用,因为它们是完全等义的;如果认识到语言中实际并没有“绝对同义词”,那么,就应该对所有哪怕是差别极其细微的同义词都要逐个加以精心选用。总之,这与修辞有着密切  相似文献   

15.
拟声词的语法功能及其修辞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词 ,又叫“象声词”。有一些语法书把它看作形容词的附类。《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 (试用 )》将拟声词从形容词中分离出来 ,独立成为一类 ,这无疑是由于拟声词有它自身的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 ,本文试就拟声词的语法功能及其修辞作用谈点看法。一、拟声词的语法功能拟声词的语法功能是 :拟声词不受副词修饰 ,不能带“着”“了”“过”,没有肯定否定相叠的形式 ,没有重叠形式 ;在句中经常作状语、谓语、定语、补语、独立语 ;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可以独立成句。例如 :(1)河水 ·哗·哗地流着。(2 )北风 ·呼·呼地刮着。…  相似文献   

16.
解释文言难句,可以是一条一条地讲,也可以是从某个方面综合地讲。现在看来,综合地讲比分开来讲要好,因为它可以揭示规律,收举一反十之效。下面就从修辞的几个方面来解释一些文言难句。一、互文唐朝贾公彦的《仪礼·疏》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曰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应的词,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可以用来互相注释,或者说,  相似文献   

17.
“琅当”是个叠韵联绵词。它最早见于: 《汉书·西域传上》:“阴末赴锁琅当德,杀副以下七十余人。”又《王莽传下》: “以铁锁琅当其颈。”颜师古注曰:“琅当,长锁也。” 所谓长锁,即今之铁锁链。若以此释验于传文中,则殊为不辞。清·王筠曾指出:“说长锁固不误,然铁锁琅当相连,似不可如此说之。琅当,叠韵,盖形容拘系牵曳之状。”然王氏释为形容词,亦与文意相龃龉。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云:“以铁锁琅当其颈,犹言以铁锁锁其颈。”释为动词拘锁,最切。但此释并未引起后来注家的注意,而只沿袭铁锁链之说。  相似文献   

18.
对行步方式的描写,现代汉语有常见的动词走、跑,古代汉语知有三个常用的动词:步、趋、走。古代汉语的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走,走相当于跑。“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殇公知孙父死,且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平?贯不能及时疾至也。”来表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法律语言随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诉讼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法律萌芽期的先秦非成文法,其法律用语极不成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1、通用性:与全民用语大量地交叉通用。2、复音化程度低:单音节词占主体,许多词处于复音化的初级阶段。3、可替代性:可用同义词替代。4、借用性:常用比喻引申的方法借用全民用语。  相似文献   

20.
凡是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义和词的语法意义”的语言,被称为“声调语言”:凡是不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叉和词的语法意叉”的语言,被称为“非声调语言”。中国境内有藏语、彝语、壮语、傣语、苗语、瑶语等几十种语言都属声调语言之列。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这些语言声调的起源、构成、发展、变化做过十分精辟的研究,但是也留下一些问题有待讨论。比如.声调语言的辅音有“单辅音、复辅音”之分,元音有“单元音、复元音”之分,其声调是不是也有“单声调、复声调”之分呢?这样的问题一直还没有人论证过。通过审听、实验和综舍分析有关语料,所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