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我在《学术论坛》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题为《关于李白〈望天门山〉一诗的几个问题》一文,对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一书选录的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末句的注解,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李白《望天门山》一诗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诗选》对末句的注解是:“末句意思是说早晨日出东方,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  相似文献   

2.
天门山位于安微省境内。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曾路过此处,留下著名的《望天门山》。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时间,学术界虽早有定论,但仍有一些异议,由此影响到对这首诗写作风格上看法的不尽一致。从李白生平的探讨和其诗作艺术风格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望》诗为李白早期所作。  相似文献   

3.
也谈“从…到…”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到…”,有人认为是由两个介词结构组合的联合结构。邢福义同志在《关于“从…到…”结构》中说:“‘从…’和‘到…’意思并重。但是,‘从…’和‘到…’这两个部分之间不是横的联合关系,不是平面上的并列;而是纵的联合关系,具有时间上、空间上或某种逻辑关系上的系列性。”(《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余大光同志在《“从…到…”是介词结构吗》中说:“‘…从…到…’则分明是两个介词结构:‘…从’表示起点,‘到…’表示迄  相似文献   

4.
释“召”     
《说文·口部》:“召,(讠乎)也。从口,刀声。”又《言部》:“(讠乎),召也。”段玉裁注云:“口部曰:‘召,(讠乎)也。”后人以‘呼’代之,‘呼’行而‘(讠乎)’废也。”召、(讠乎)(呼)在《说文》中是一对互为注释的同义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二年第四期《辞书研究》上,刊登了朱方同志写的《“嵌”与“赤嵌”》的文章。文章对台湾的地名“赤崁”还是“赤嵌”的问题作了一番研究,摆出了很多确凿的资料,指出台湾无“赤崁”而只有“赤嵌”,其说甚是。文章又说:“‘墈’、‘坎’都是实有的汉字,字典里都查得到。以‘赤坎’为地名的,广东、福建沿海就有几个。‘崁’,却是个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台湾统治时五十年(1895—1945)中造出来的字,我怀疑这是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形声字构字法,自造的汉字。”  相似文献   

6.
蒋绍愚先生的《<祖堂集>词语试释》说:“‘承闻’是‘听说’之意,‘承’是敬词,‘闻’是动词。……‘承闻’也可单用一个‘承’字。……‘承’已是用作动词‘闻’了。”照此看来,蒋先生认为“承”在《祖堂集》所反映的五代宋语言中,本来属敬词,放在动词“闻”前而逐渐渗进“闻”义,成为动词。这个说法有不妥当处,因为在唐代乃至六朝文献中,“承”训“闻”的例子已不罕见。《世说新语·雅量》:“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  相似文献   

7.
四川绵竹县读者罗德富来信说:“1994年1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一篇文章——《虎骨有了代用品》,介绍一种名叫‘塞隆’的功物,说它可代替虎骨。请问‘塞隆’是什么动物?”据悉。“塞隆”是藏语,这种动物的名字,叫高原鼢鼠。我们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冯祚建先生撰文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8.
第197期《中国报刊报》上登了一篇题为《“偶尔”与“偶而”》的短文。文中说:“‘他常常写杂文,偶而也写点诗’。这里的‘偶而’是‘偶尔’之误。”作者还批评说,报刊上这种差错“并不少见”,“大都是作者写了别字,编者以错为正或未发现所致。”  相似文献   

9.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城市改名“我们的总统真有帝王气,他的就职典礼简直就像是国王的加冕礼。”——布什在1月20日举行的为期四天的就职仪式耗资大约5000万美元,堪称美国历史上最盛大、最豪华的总统就职典礼,大有法国奢侈国王路易十四的“遗风”。前克林顿政府官员拉里·哈斯戏谑地说。“北京执意推动‘反分裂法’对自己是一大伤害,因为这样可能会让台湾推动‘反并吞法’来进行反制。”——陈水扁在接受日本《每日新闻》专访时叫嚣。“从一开始,布什就认定萨达姆是一个坏人,必须将其铲除。在我看来,‘先发制人’理论的确是一个巨变。”“总统在内阁会议…  相似文献   

10.
谈意境(下)     
四、意境的优美与壮美 意境有优美与壮美之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王国维在这里所说的境界的大小,就是指意境的壮美与优美。他解释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时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人间词话》)他进一步举例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空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园’,此种境界,可  相似文献   

11.
代词“您”的后边能否加“们”表示复数?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重要语文刊物纷纷发表文章,对它进行热烈的讨论。有些同志认为:“‘您’没有复数,北京人从来不说‘您们’。因此,普通话也不应该有‘您们’”(王力《谈谈写信》见《语文学习》1980年第3期)有些同志认为:“近几年出现‘您们’的写法,看发展趋势,很可能为大家接受”。(林杏光《汉语五百句》第93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有些人则直截了当指出“‘您们’的出现是大势所趋,也是适合社会交  相似文献   

12.
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曾指责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充满“八股选家气”。“草蛇灰线法”,便是用来做这种指责的最重要的一条证据。他说:“例如圣叹最得意的批评是指出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四次‘帘子’(按,实为十六次)和三十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  相似文献   

13.
说“笑”     
《广韵》去声三十五笑韵释“笑”是:“笑,欣也,喜也,亦作笑,私妙叨。” 这是“笑”字由古至今普遍的音读与义解。但这个意义与这个字形有什么关系呢? 宋徐铉校《说文解字》,于竹部“笑”字下注“此字本缺,臣铉等按孙愐《唐韵》引《说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义,今俗皆从犬。又按李阳冰刊定《说文》,从竹从夭,义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审。私妙切。”  相似文献   

14.
“陶”就是定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位同志著文《‘陶’不是‘定陶’》,文述“《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的‘陶’与《项羽本纪》中的‘定陶’不是一地,在《史记·项羽本纪》9—12自然段中,曾五次出现‘定陶’两字,都写全称,无一处省略‘定’字,……这样一对照,把‘陶’理解为‘定陶’实在没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陶与定陶是一地。春秋战国时,陶地叫作“陶丘”、“陶邑”、“陶”。“陶”后改称“定陶”,是范蠡居陶  相似文献   

15.
白盾先生在新著《悟红论稿》中提出,“还红楼以红楼”、要重视研究作品本身主体内容的观点,体现了论者从作品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悟红论稿》对《红楼梦》不同层次主题的深入解析,对其审美序列的界定都是非常有见地的。同时,对“雍正夺嫡”说、“凡‘脂’即好、凡‘续’即劣”论的批驳以及对曹雪芹的思想局限和内心矛盾的辩证分析,也是令人信服的。  相似文献   

16.
《庄子·养生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刀刃”句,传统的解释是“刀刃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谢质彬先生《“新发於硎”解》一文(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认为这个解释不妥,理由是“‘发’字并无‘磨好’之训,也不能解为‘拿起来’或‘磨出来’。”谢文引用有关材料论证“硎”当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18.
0.引言 0.1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对宾语具有强烈的选择性。《现代汉语》教材说:“汉语的动词有的必须带宾语,如‘姓’、‘成为’、‘懒得’、‘属于’……有的不能带宾语,如‘播音’、‘失败’、‘点名’、‘退却’、‘防疫’”,有的“一般要求带宾语,但是在具体语句里不一定带上宾语”,如“学习”。据此考察动词,可把汉语的动词划分成三个次类,我们依次把它们叫做“粘宾动词”、“无宾动词”和“自由动词”。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在《美学·总论象征型艺术》中说:“象征是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①根据象征的定义及其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作手法完全符合这些理论。小说开头这样写道:“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放日‘甄士隐’云云”。“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放日:‘…  相似文献   

20.
一、从对一首词的理解谈起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因坚决主张抗金,遭到投降派排斥,罢职后闲居带湖时写了一首《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网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噪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最后两名,朱东润主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中认为是写实,说“通过‘桃李’与‘荠菜’两相对照,透露作者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胡云翼在《宋词选》中的看法与此基本相同。如果将这两句作为写实来看,会觉得不符合自然景物的实际,城中桃李愁风雨,城外桃李就不愁风雨了吗?春在溪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