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自发光、低功耗、响应快、亮度高、可视角度大等特点,是下一代理想的显示技术及面光源.当前OLED广泛采用氧化铟锡(ITO)透明阳极兼出光窗口,然而,ITO表面功函数与器件内层有机材料最高电子占有轨道(HOMO)之间的势垒较高,器件工作电压高,导致能效偏低以及稳定性差等问题.射频等离子体处理ITO可获得一定幅度功函数提高(约0.4eV),但仍未达到与有机材料最高电子占有轨道匹配程度,而且,处理效果时效性很短,只有数小时.而采用等离子体浸没式氧离子注入(PIII)技术修饰ITO表面,可精确控制氧离子注入剂量及深度,改变ITO表层氧、铟、锡3种元素原子比例.在不改变ITO薄膜主体透明性及导电性的基础上,表面功函数提高幅度达0.8eV,与主要的OLED空穴输运有机材料的HOMO能级匹配,并且,处理效果经过50h后未见明显衰退迹象.  相似文献   

2.
国际热核试验反应堆ITER(International Thermal-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上的CICC(Cable-in-Conduit Conductor)导体,将运行在大电流、快速励磁和瞬变磁场等复杂恶劣环境,为应对10T以上磁场的冲击,已部分采用铌三锡(Nb3Sn)导体.但缺乏应变下Nb3Sn导体交流(Alternating Current,AC)损耗机理的探索,为此,开展瞬变电磁场和宽应变区间的AC损耗计算方法研究,把复杂变化场中的耦合电流及穿透场简化为线圈励磁电流信号频谱效应,构造满足离散傅里叶转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且包含频率、磁场及线圈特征等多参数的导体损耗计算技术.由模拟对比分析发现频谱算法的AC损耗更接近工程实际值,对快速励磁、特别是等离子体放电和破灭等情况,频谱算法和经典算法是相吻合的;对磁滞损耗和耦合损耗的相对误差计算,发现耦合损耗是线性累加的,磁滞损耗却并非完全如此,作为振幅、频率比以及相位角函数的相对误差的变化小于40%.结果显示傅里叶重组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模拟固体断裂,尤其是固体中含有较多初始裂纹时,如何有效地处理裂纹和网格划分是一个关键问题.三角单元劈裂法(TEPM)是处理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网格划分时,它可以不用考虑裂纹体的几何完整性而直接对裂纹体进行网格划分,然后通过三角单元劈裂技术直接将裂纹的力学性质反映到数值模型中,为裂纹的数值模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目前,已有的TEPM虽然已经考虑了劈裂单元的块体变形问题,但还没有考虑裂纹尖点问题,由此所产生的误差将随着单元尺寸的增大而显著增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移动最小二乘法将裂纹尖点的位移与其邻域内实结点位移建立了联系,从而能更精确地再现裂纹周边的位移场.数值分析表明,这种考虑裂尖点的TEPM在不用重新划分网格的基础上与传统有限单元法计算精度基本一致,使TEPM摆脱了单元尺寸的限制.TEPM与扩展有限单元法(XFEM)的主要区别在于,TEPM不用处理位移的非连续性问题,也不用结点富集插值技术(Node enrichment),同时也没有引入额外的自由度,实现过程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备受关注,并逐步运用至临床医学领域,给许多疾病的诊治带来了新方法。这些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正在取代或者已经取代传统医疗技术,对现有诊疗理念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医学领域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现有的诊疗方式,还改变了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现代医学正逐步向多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发展,并不断孕育新的颠覆性技术。然而,在这些新兴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现代医学中几个代表性颠覆性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对伴生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浅析及展望。  相似文献   

5.
简要讨论纳米CMOS工艺下集成电路的可制造性设计(DFM)技术.首先讨论纳米CMOS中与制造性有关的工艺和器件问题,然后探讨DFM需要的工艺和器件建模工作.最后对包括有可制造性设计技术的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和能较好地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环境中开发设计/制造交互界面的有关EDA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6.
聚焦公共研究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研究对象,对其成熟的技术转移体系背后的国家法律支持以及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和规范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其机构知识产权所有权归属、技术转移机制/流程和内部技术转移机构设置、角色和职责设计、技术许可商业化流程及技术转移的收益分配和奖励。公共研究机构可以从NASA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如下启示:在遵循国家法律政策的基础上,完善知识产权所有权归属和使用权的相关规定,探索新的举措;建立更规范且操作性强的技术转移业务流程,针对技术批露、知识产权申请预评估与申请决策、技术商业化决策等管理关键环节构建有效管理机制;从业务流程出发建立更清晰的部门和岗位职责设置,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从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平台、完善利益分配和奖励制度等角度构建科学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体系,以促进技术转移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由于正交约束的限制,传统调制方法的符号速率不可能超过Nyquist速率.针对这一限制,文中提出了非正交调制技术(NMT),其突破了正交约束,具有比传统方法更高的频带利用率.首先,利用信号估计理论推导NMT误码率公式,再讨论其频带利用率与信噪比关系,最后给出NMT的一个实例,并进行了数值实验.该研究对调制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为调制的理论发展和技术应用指出了更宽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阻变存储器(resistance random access memory,RRAM)无源交叉阵列由于其结构简单、密度高、易3D集成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关注,是RRAM实现高存储密度的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集成方案.但是无源交叉阵列中的串扰问题限制了其发展与应用.本文从阻变存储器的集成、无源交叉阵列中的串扰现象出发,综述了应用在无源交叉阵列中的1D1R结构(one diode one resistor)和具有自整流效应的1R结构(one resistor),这2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抑制串扰现象的出现,从而避免误读.与有源阵列相比,必须对无源交叉阵列发展一套行之有效的测试方法才能够正确地评估其性能并实现商业应用,综述了当前无源交叉阵列常用的操作电压配置方案.最后,展望了RRAM无源交叉阵列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发现创新技术的专家系统新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知识匮乏”这一专家系统中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库与知识库协同机制的综合过程模型KD(D&K)及其相关的创新技术,进而提出了基于知识发现的专家系统ESKD新构造.作为ESKD的核心知识获取构件KD(D&K)由KDD*和KDK*两部分组成,对基于双库协同机制的KDD*过程模型和基于双基融合机制的KDK*过程模型分别做了介绍;给出了ESKD的总体框架;并讨论了ESKD的一些子系统和动态知识库系统;最后,在农业真实数据库上验证了ESKD的有效性和先进性.ESKD有望把专家系统推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技术制备安培型免疫传感器电极系统,并利用A蛋白和硫醇白组装单层膜(self-assembled monolayer,SAM)设计传感界面,用于抗体的定向固定,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安培型免疫传感器.首先采用MEMS技术,在硅片上制备“Au,Pt,Pt”微型三电极系统和SU-8微型反应池;然后基于自组装技术,先在金电极上制备巯基乙胺自组装单层膜,利用静电吸附作用在巯基乙胺单层膜上组装A蛋白,再利用A蛋白对抗体的定向吸附作用实现抗体在金电极表面的定向固定.该传感器的研制以低成本、微型化、高度集成,以及实现“片上系统”生物传感器为目标.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传感器的响应特性,与采用块体电极的传统传感器以及采用在电极上直接吸附A蛋白的抗体固定方法相比,该传感器体积小,与CMOS集成电路工艺兼容,对人免疫球蛋白(HIgG)的测定响应快(20s),线性范围宽(50--400μg/L),检出限低(10μg/L),并且易于实现传感器的阵列化和实时多参数检测.  相似文献   

11.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技术自2001年出现以来,已经成为超导电子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作为一种新型的单光子探测技术,其具有探测效率高、暗计数低、时间抖动小、计数率高、响应频谱宽、电路简单等优势,综合性能在近红外波段已经明显超越传统的半导体探测技术,成为一种主流的单光子探测技术.本文从应用基础角度出发,对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件的材料、器件工艺、性能、系统集成以及前沿应用等进行介绍,并对国际上该领域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UF-growth算法在构建环节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映射频繁项树PUF-tree算法。该算法基于数据库映射技术,通过改进原算法的构建过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原算法的性能瓶颈,提高算法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无人机遥感技术逐步从研究开发阶段发展到实际应用阶段,采用无人机图像进行大比例尺的真正射影像生成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索将计算机视觉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多视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到对无人机影像处理中,给出了一种基于运动恢复结构重建算法和多视图立体视觉算法全自动生成大比例真正射影像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无人机图像PMVS重建点云的特点,给出一种由基于面片多视图立体视觉稠密点生成数字表面模型的方法,然后详细介绍了包括正射影像图像坐标映射模型、可见性计算、基于Markov随机场能量优化的面片选择和匀光处理等真正射影像生成的关键步骤.实验结果以及与商业软件的比较表明:本文给出的方法在野外地形和城市区域均能获取有效的真正射影像结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传感器技术得到了长足而有效的提升,无线传感网络(WSN)以其开放、动态的特征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并成为了互联网计算的一个重要组成.WSN系统行为复杂,经常面临信息丢失、节点动态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且网络中的节点一旦部署将很难更改、维护.因此,为了保证相关应用的正常工作,在系统设计阶段对WSN中的底层协议进行质量保障就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系统设计人员不仅需要保证协议功能上的正确性,还应该评估协议在目标工作环境下的性能,以保证其可以胜任相应的工作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时间自动机和统计模型检验技术的WSN协议建模、分析和评估途径.在建模阶段,首先将采用时间自动机对协议在理想环境下的基本业务流程进行建模.考虑到WSN系统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将用带权分枝来对模型进行扩展,生成协议的随机时间自动机.在验证阶段,首先采用经典模型检验技术,在理想时间自动机上检验相关功能性质,保证协议工作逻辑的正确性.为评估协议在不同条件下的具体性能,则在随机时间自动机上用统计模型检验技术对其进行数值分析,以进行参数配置、性能预测、协议比较等工作.为展示该途径的可用性及其技术细节,本文对两种著名的WSN时间同步协议,TPSN和FTSP分别进行了完整的建模与评估.  相似文献   

15.
否定选择算法是用于产生人工免疫检测器的重要算法,然而传统的否定选择过程需要将随机生成的候选检测器与全部自体数据进行匹配以排除识别了自体的无效检测器,该匹配过程导致检测器的生成效率过低,极大地限制了免疫算法的应用.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自体集层次聚类的否定选择算法CB-RNSA.算法首先对自体数据进行层次聚类预处理,然后用聚类中心取代自体数据点与候选检测器进行匹配,以减少距离计算代价.在生成检测器的过程中,候选检测器被限定在非自体空间的低覆盖率区域内,以降低检测器冗余.对检测器的非自体空间覆盖率进行了概率分析,给出了中止生成检测器的条件,该条件较传统的预设检测器数量的中止条件更为合理.理论分析表明CB-RNSA的时间复杂度与自体集规模无关,从而解决了经典的否定选择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随自体数量呈指数增长这一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大自体样本空间下的检测器生成效率.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验数据集与期望覆盖率下,CB-RNSA的检测率比经典的RNSA与V-detector算法分别提高了12.3%与7.4%,误警率分别降低了8.5%与4.9%,产生检测器的时间代价分别降低了67.6%和75.7%.  相似文献   

16.
以IGBT模块的内部结构和材料特性为基础,研究了焊料层疲劳、铝键接线断裂或剥离、DCB基片失效等封装级故障产生机理;分析栅氧化层击穿、电过应力、辐射失效等器件级故障的产生机理;最后,分别给出了两大类故障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诊断0.165~0.775 nm和0.014~0.165 nm范围的软硬X射线,研制了一台多通道(四个反射通道和一个透射通道)柱面晶体谱仪.利用光电检测单元获得了由Qz、LiF和Ge制成的多种不同晶体取向弯晶衍射等离子X射线谱相.谱仪采用离线标定和在线复位技术,可降低由于光源不准引起的光谱偏差,已应用在激光装置的诊断实验上,达到了惯性约束核聚变(ICF)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利用ArF准分子激光对非晶硅薄膜的表层进行晶化后,采用拉曼光谱(Raman)、透射电镜(T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激光能量密度下晶化层硅薄膜微结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大,薄膜结晶度增大,晶化层厚度加厚;晶粒尺寸则是先增大,直到激光能量密度增大到210 mJ/cm~2后,晶粒尺寸开始减小并且均匀性逐渐变差。最佳的激光能量密度范围为120~180 mJ/cm~2,这时薄膜表面晶化层晶粒比较均匀致密,薄膜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9.
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省八大优势产业之一。基于对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外贸出口形势的SWOT分析,认为政府基于企业集群理论的政策引导和企业以攻克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的研发投入是四川电子信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突破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是集成电路芯片,而构成集成电路芯片的器件中约90%是源于硅基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经过半个世纪奇迹般的发展,硅基CMOS技术即将进入14 nm技术节点,并将在2020年之前达到其性能极限,后摩尔时代的纳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变得日趋急迫.目前包括IBM在内的很多企业认为,微电子工业走到8 nm技术节点时可能不得不面临放弃继续使用硅作为支撑材料,之后非硅基纳电子技术的发展将可能从根本上影响到未来芯片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为数不多的几种可能的替代材料中,碳基纳米材料——特别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被公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硅的材料.北京大学碳电子研究团队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14 nm技术节点碳纳米管晶体管的速度和功耗均较硅基器件有10倍以上的优势,进入亚10 nm技术节点后这种优势还将继续加大.2013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组在《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制造出了世界上首台碳纳米管计算机.2014年7月1日《MIT技术评论》报道IBM宣布由碳纳米管构成的比现有芯片快5倍的芯片将于2020年之前成型.基于碳纳米管的集成电路技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现代信息科技与产业的支撑材料正加速从硅到碳进行转变.相较欧美发达国家在2020年之后的非硅基纳米电子学研究领域的巨额投入,我国对非硅基技术尚无布局.为抢占下一代半导体技术战略制高点,建议尽快启动国家碳电子计划,用一个协调的方式来支持包括材料生长、器件制备、模拟和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汇聚优势资源,系统推进碳基信息技术的成型和发展,奠定中国未来的纳电子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