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爱玲谈片     
张爱玲作品的久远魅力和历史价值与作家所具有的文学品质密切相关。首先,上海沦陷形成“孤岛”特别的文化和文学环境,张爱玲抓住历史机遇,以充分自由的创作心态在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第二,当更多的人被时代和历史的洪流裹挟而去时,张爱玲的独特显得非常醒目。尤其是她对人、人生和文学根本的认识有一种超越性,这使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具有了一种独特品质。第三,张爱玲蕴含了生命感悟、智慧和机巧的修辞能力,是少有人可与之相比的天赋。  相似文献   

2.
1943:三个人的"通俗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具有"潮头"意义的一年,因为这一年赵树理、徐訏、张爱玲分别凭借自己的作品走向时代的风头浪尖,在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分别引领了通俗文学的潮流.本文拟从三人不同的"生态位"来探索各自的"通俗世界",并试图在三人"不同而并立"中探寻"三流合谋"通俗文学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生素朴的底子:张爱玲的创作观 一九九五年九月,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公寓里,一代才女张爱玲悄然谢世。这位40年代出名的作家,以二十三、四岁的年龄,辉煌鼎盛于一时,成为当时文坛最有传奇色彩的作家。而40年来张爱玲倍受冷落,少见于大陆权威的现代文学史,但最近几年,张爱玲及其作品,抹掉历史尘埃,再次浮出海面,风靡海内外,不能不说是又一次传奇。我认为这一次传奇的出现,是因为文学重新回归艺术,不再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图解的缘故,同时也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观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5,(5):48-50
20世纪40年代大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张爱玲,其作品自新中国成立后便从大陆消失。20世纪80年代初,沉寂了近三十年的张爱玲及其作品重返大陆,再度走红,并掀起一股三十年不退的热潮。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被不断印刷出版,她的代表作多次被改编为话剧、舞台剧甚至于影视剧搬上银幕,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也同样被多次改编为艺术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文革"结束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心理等层面上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下,文学界对张爱玲及其作品进行发掘并使之"经典化"、文化日益商业化下对张爱玲的炒作与包装、当代社会大众心理的变化以及张爱玲本身与其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都对"张爱玲热"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在我国20世纪文学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角度对张爱玲的翻译小说进行重新审视,从关注女性、还原女性原作形象、增补和强化女性形象三个方面入手,探寻张爱玲自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
沈从和张爱玲的小说在现代学史上独树一帜,其作品所表现的核心内容都是人性,所不同的是,前表现人性的美与善,后表现人性的丑与恶,且都把这些人性的表现推向了极致。本从作的出身,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入手,探讨沈从和张爱玲的作品在表现内容上的异同,从而揭示学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社会心理需求造就了张爱玲,她热衷于人性弱点的挖掘;由没落世家走入平民社会,一方面使她感到失落,另一方面使她拼命挣扎而充满了强烈求生存的欲望,这都反映到她的作品中。目前文学界对于张爱玲过分推崇与拔高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田莉 《科技信息》2012,(24):182-182
作为上个世纪最具独特气质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被后世人反复的研读、琢磨。张爱玲的小说发生在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最动乱的时期,张爱玲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那种飘零和冷艳正是对社会和人性的真实写照。本文分析了张爱玲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80年代的台湾女作家施叔青都曾以香港为背景,写出了她们的“香港传奇”和“香港故事”。她们用独特的女性视角揭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境遇,并对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作家笔下的城市建构、都市女性生存境遇及都市女性的出路三方面来谈张爱玲、施叔青作品中女性与都市的情感纠葛。  相似文献   

10.
沈曼桢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的女主人公,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她以近乎“完人”的形象出现,而张爱玲却是一贯不主张写“完人”的。因而,不能忽略《十八春》创作的特殊时代,以及在这部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力图适应新时代的努力,因为张爱玲不久以后就离开了大陆,故而这篇作品和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分外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当代十七年文学的专著 ,《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深刻的历史意识 :表现在本书中 ,即是自觉地将一种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放在时代背景和历史坐标上加以审视 ,在其价值认定和审美评定上 ,紧密结合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自觉的思考 ,从而以许多创见性的成果弥补了此前的空白点 ;其次 ,鲜明的主体意识 :作者在深入历史的基础上 ,又能超越历史而立足于时代的审美制高点来建立自己的审视坐标 ,自觉地把十七年文学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进而作出富有时代前沿的独特审美判断。将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时期或一个文学单元 ,从多方面来分析其成败得失 ,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从批评价值上说是超越时空的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作品中出现的空间大多具有双重性:文本内的具象空间和生成在文本之外的深层次空间——“境”,而“境”产生了关于时间情绪体验的特殊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月亮·玻璃·墙--张爱玲小说意象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以一个女性独具的敏感心灵赋予其作品独有的意象话语,通过这些独特的意象话语来表现作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永远悲观“苍凉”的主题。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月亮、玻璃、镜子、墙等意象,是作家内心思想独特的表现方式,这些意象使得张爱玲小说更具有了悲观、苍凉的色调,具有“张爱玲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成语则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化石。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本文试从其反映英语民族的历史进程、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作品、生活习俗、地理环境、肢体语言等六方面来探讨其文化价值。它为研究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历史特点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对张爱玲作品作"现代性"的研究,为张爱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以这种理念对《十八春》作新的解读,《十八春》就不仅仅是普通的民间故事,而是一个特定意义的"新传奇"故事.在这个故事的建构过程中,张爱玲特有的叙述方式与风格,以及她对"老中国"现代性"的独特认识和把握光彩毕现.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被傅雷先生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有很强的文学性、地域性和历史性。分析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合肥方言在小说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张爱玲巧妙地将合肥方言植入到小说创作中,不仅仅让小说更具张力,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生命"寻根"的重要方式。张爱玲是孤独的,通过方言的使用,她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沿着这条路走向记忆的深处、心灵的田园。合肥方言在小说中的运用反映了张爱玲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张爱玲的作品指向“苍凉”、“虚无”,但认为张爱玲只是以“苍凉”为底子,实质却是指向一个“诗意”的世界。在她的主要作品中,对爱情理想的追寻、对日常生活的喜爱以及主人公在冥思中追问生命意义,都凸显出个体本真诗意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关于张爱玲的作品有很多评论和著作.这些评论中,有一个常见的意见,就是张爱玲的作品比较悲观,没有塑造英雄.但是张爱玲她为什么这样?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悲观或者乐观问题,背后还有一个东西,那就是张爱玲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