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孔道压浆主要目的是防止预应力筋的腐蚀及预应力筋与结构砼之间能有效的粘接,孔道压浆的密实性是孔道压浆成功与否的主要技术要求.传统的压浆工艺普遍存在着浆体不密实,管道不饱满,存在孔隙等缺陷,导致预应力筋受到锈蚀,减少结构耐久性能.本文通过真空辅助压浆与普通管道压浆的对比试验与分析,概述真空辅助压浆在预应力结构施工中的显著作用及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2.
体外预应力结构技术及应用综述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阐述了体外预应力结构的概念与体系、发展状况;系统地论述了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力学特征、耐久性、转向块设计、结构加固等,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姚何铿 《科技信息》2009,(15):260-260
在建设工程中,预应力结构不仅用省料,且使用性能好,通过对各种预应力结构形式的比较和预应力结构的竞争力所在及其适用范围;及预应力平板结构优点,分析达到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推广的目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郭阔  刘伟 《奇闻怪事》2009,(8):256-257
预应力砼结构较普通钢筋筋结构不仅用料省,且使用性能好,但其施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甚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预应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应用.通过对各种预应力结构形式的分类说明,和对预应力平板结构优点的重点阐述,分析和比较预应力结构的竞争力所在及其适用范围,达到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推广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无粘结预应力双向板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块无粘结预应力双向板试验,研究了影响双向板变形的主要因素;结构形式、预应力筋配筋率,将边梁对简支板跨中最大挠度的影响转化为荷载与支座条件系数来考虑;对两个方面的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对简支板跨中最大挠度的影响,用换算配筋率(αpρ)参数来反映,建立了无粘结预应力简支板短期刚度和变形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分析预应力张拉模式及等效荷载对框架结构的内力影响 ,非预应力筋的设计问题、预应力筋穿设及砼浇注阶段注意问题、工程施工中张拉控制方法及预应力损失施工计算分析 ,预应力的测试结果及张拉参数调整。高层结构预应力的理论计算与其实际预应力建立值受力状态间有一定的偏差 ,只有结合测试搞好复杂部位预应力分析 ,才能搞好预应力施工技术控制。  相似文献   

7.
 结合设计中跨度较大、重荷载、耐久稳定、防腐、防火要求高等特点,对某会展馆楼面结构优化后,选取后张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使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受力性能.从分析模型确立、裂缝控制、承载力验算3个宏观方向,详细阐述后张有黏结预应力框架设计中的预应力估算、线形确定、损失估算、次弯矩影响、非预应力筋计算、控制截面讨论等全过程,针对能够反映混凝土框架梁端延性的受压区高度、折算受拉钢筋配筋率、预应力度、非预应力钢筋面积比等几个问题,给出在设计过程中的处理办法及延性目标限值,最后确定合理的张拉施工方案,并对张拉核心区进行验算,达到设计施工的和谐统一,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次弯矩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现行唯一的预应力结构专业设计规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技术规程》(JGJ/T 92-93)中有关预应力次弯矩条款的局限性,对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两 类极限状态设计中如何考虑预应力次弯矩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基于作者首先提出了的“积极,有效地利用预应力次弯矩”的设计思想,对预应力束的优化布置方案,预应力束的截面偏心距e和拐点系数α的合理取值,提高预应力束的有效预应力Npe等问题,提出了有关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9.
贵州工业大学建筑空间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近20年来,贵州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在钢网格结构、预应力钢网格结构、砼网格结构及钢-砼网格结构、预应力钢-砼网架结构的理论与工程实践,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促进我省建筑空间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结构中的有效预应力水平,对巴东长江大桥索塔锚固区结构中具有多种线形的预应力筋孔道摩阻损失进行了试验研究,介绍了测试原理、方法以及获得的试验成果,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试验获得了不同线形预应力筋在各分级张拉荷载作用下的预应力损失值;采用最小二乘原理,根据测试数据进行回归计算得到了摩阻系数和孔道偏差系数;与中国、美国各相关规范进行了对比,试验发现测试值与规范参考值有一定偏差.对于类似重要工程结构,建议宜采用试验测试方法确定孔道摩阻损失水平.  相似文献   

11.
综述预应力模具的发展现状,现有的预应力模具种类,存在的问题:预应力环模具不能很好的适应冷挤压、冷锻、金刚石合成等工作环境;预应力缠绕模具是一种新型的预应力结构模具的设计理论,其设计理论在中国相对不是很成熟。针对预应力模具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高温作用下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中钢绞线的预应力损失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高温作用下产生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高温作用下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在高温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会产生预应力损失,钢绞线的预应力损失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试件完全冷却后,钢绞线的预应力损失会有所恢复,但钢绞线经历的温度越高,其恢复值就越小.受高温作用的预应力构件产生附加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有高温作用下预应力钢筋的松弛和蠕变、混凝土的高温徐变和钢筋与混凝土的热膨胀差.高温作用下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模型可为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火设计和火灾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双预应力结构、双面配筋预应力结构、二次预应力结构和常规预应力结构低高度梁桥进行对比设计,分析了不同结构形式低高度梁桥的受力性能、变形性能和经济性.结果表明:优化结构形式和预应力布置可以显著改善预应力混凝土低高度梁桥的结构性能;二次预应力结构克服了双预应力结构与双面配筋预应力结构的不足,与常规预应力结构相比,在降低梁高的同时,大幅度减小了梁的徐变上拱值50%以上,并节省预应力筋10%以上,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4.
根据无粘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特性,介绍其在高层住宅搂车库楼盖施工,使车库搂盖结构层高度降低,增加地下车库尽高,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预应力结构设计使用寿命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和普通的耐久性有相似之处,但更有其独特性,文中阐述了预应力结构中力筋应力腐蚀断裂牧场生,分析了预应力结构与普通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不同之处,然后在碳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碳化深度计算公式提出了碳化作用环境下的预应力结构设计使用寿命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新广州火车站中央采光带杂交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讨论了其下部索杆体系的预应力设计水平,分析了结构体系中柔性构件对其静力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特征值屈曲分析和非线性屈曲分析,文章最后讨论了上弦钢杆件截面、钢拉杆和下弦拉索截面及其预应力对结构竖向刚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杂交体系中下部索杆体系和上部面内钢拉杆可以较大地提高结构的刚度;该杂交结构体系满足整体稳定性的要求,但其端部区域是结构稳定的薄弱环节之一;结构的竖向刚度随着钢杆件截面的增大而增加;上弦钢拉杆的截面及预应力的增加对结构竖向刚度有一定的提高;下弦拉索截面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较大,但是其预应力值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预应力结构设计使用寿命模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和普通混凝土的耐久性有相似之处 ,但更有其独特性 文中阐述了预应力结构中力筋应力腐蚀断裂特征 ,分析了预应力结构与普通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的不同之处 ,然后在碳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 ,利用碳化深度计算公式提出了碳化作用环境下的预应力结构设计使用寿命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于在水电工程中采用预应力技术兴建、加强不同结构型式水工建筑物及岩体锚固实例剖析 ,并根据建筑结构、预应力结构发展近况 ,探讨水工预应力结构发展潜力及前景  相似文献   

19.
运用预应力技术,发挥钢管混凝土的受力特点,提出一种新的组合结构——预应力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它充分利用钢管混凝土、钢结构的特点和预应力技术,使钢管混凝土材料和钢管结构的应用范围扩大。通过受力机理分析,阐述了受弯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给出了工程应用实例。最后对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其发展方向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
吴飞 《科技资讯》2011,(27):122-122
在我国,最初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使用在钢筋混凝土轨枕,因为这样的混凝土结构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在此之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各个项目施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的需求增加,公路桥梁工程也越来越多,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也普遍增加,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着适当的技术调整,使得预应力技术不断的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高强度的特性,能够很好的降低混凝土开裂的概率,减轻整个结构的自重,增大桥梁结构的跨度。然而在实际的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就对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