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滹沱河现代沉积相标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滹沱河平原段180公里范围内,选取上、中、下三个河段。对各段的主河道相、心滩相、边滩相及天然堤相分别进行了沉积构造、粒度结构、轻重矿物和石英表面结构的分析研究。各亚相垂向沉积层序是河流洪——枯水期水动力变化的产物。例如:洪水期心滩剖面自下而上层理表现为:滞留砂砾层中的低角度斜层理(5°~10°),高流态的平行层理或大型板状斜层理,大型槽状斜层理;随着水流的减弱,相继出现小型槽状斜层理及砂波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心滩相整个沉积厚度为1.0米左右。边滩相剖面中层理表现为:洪水期由河床侧向运移而形成的滞留砂砾层中的低角度斜层理,大型槽状斜层理或多丛系大型交错层理,随着水流减弱,层理为小型槽状或小型板状,砂波交错层理及水平层理。边滩相的沉积厚度大于2.0米。粒度分析能反映沉积物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轻重矿物含量的组合分析效果较好,其中角闪石、石英、长石百分含量可作为划分本河流亚相的重要依据。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各亚相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的组合特征,可作为沉积环境分析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2.
根据构造背景、海平面升降变化、沉积特征等的研究,在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组中识别出特征明显不同的两种海洋扇三角洲相。靠山型扇三角洲相紧邻高地物源区,发育于盆缘断层下降盘坡度较陡的斜坡区,沉积物往往很粗,分选较差,粒度概率曲线多呈弧形或一段式斜线形,常见重力流成因的递变层理和块状层理,表明沉积水动力以重力流作用为主,兼有牵引流作用。靠扇型扇三角洲相以紧邻陆上冲积扇为特征,通常发育于盆缘断层下降盘坡度相对平缓的斜坡区,沉积物一般较粗,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以两段式和多段式为主,常见牵引流成因的各种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砂纹层理,表明沉积水动力以牵引流作用为主,兼有沉积物重力流作用。靠扇型扇三角洲相砂体的储集性能优于靠山型扇三角洲。盆地边缘斜坡较陡和海平面较高,有利于靠山型扇三角洲相的发育;当盆地边缘斜坡较平缓和海平面相对较低时,则有利于靠扇型扇三角洲相的发育。随盆缘斜坡坡度和海平面升降变化,这两种扇三角洲相可以互相演替。  相似文献   

3.
浅湖细粒沉积发育独特的砂体接触样式和沉积特征。通过测井曲线、岩心及野外露头,结合沉积韵律、沉积旋回、沉积厚度及岩电组合等特征对浅湖细粒沉积体进行研究,分析砂体接触样式及沉积相模式。研究表明陕北地区上三叠统浅湖细粒沉积主要为长石砂岩,分选性差,碎屑颗粒为次棱角状,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透镜状层理、变形层理及水平层理。浅湖细粒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和水下天然堤等沉积微相;不同的水动力条件、河道摆动程度及古气候等因素使得单砂体呈现不同的砂体接触样式,识别出截切式接触样式、天然堤接触样式、分流间湾接触样式等。陕北地区浅湖细粒沉积反映水动力条件减弱,同时物源供应碎屑能力相对较弱,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厚度相对较薄,垂向上与浅湖泥岩呈互层,或被浅湖泥岩包围的透镜状薄层砂岩,纵向上水下沉积和水上沉积交替出现,为浅湖细粒沉积体主要空间结构。陕北地区上三叠统浅湖细粒砂体接触样式和沉积模式研究不仅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湖相细粒砂体及沉积相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大量岩心观察及岩相与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在豫西新安地区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地层中识别出风暴沉积现象。该区风暴岩沉积自下而上发育冲刷面、粒序层、丘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泥质沉积层等五种沉积单元,代表不同风暴沉积过程,这五种沉积单元组成三种沉积序列,其组合方式指示了湖泊沉积环境和风暴沉积期次,基于对刘家沟组风暴岩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的综合研究,证实新安地区在早三叠世时期坳陷陆盆环境的存在,推断该时期该区的沉积相以河流相为主,湖泊相为辅,修正该区为单一河流沉积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重力流沉积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地震沉积学、沉积构造学等理论,结合测井、岩心观察、野外露头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不同类型重力流特征、沉积模式和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地区晚三叠世发育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泥质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等4种重力流沉积类型;其中,滑塌砂体发育揉皱变形及微褶皱、火焰状构造、球枕构造,泥岩中有砂岩注入体,砂质碎屑流、浊流砂岩底部见平行层理和小型砂纹层理,浊积岩底部常见槽模、沟模等底模构造。受不同水动力条件及盆地底型的影响,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在平面上分布在坡折带及其附近的不同部位。研究认为,沉积物源供应是盆地南部重力流沉积的物质基础,盆地底型为重力流沉积提供空间条件,构造活动是重力流沉积的触发机制。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模式和主控因素的研究,为盆地其他地区和其他克拉通盆地的重力流沉积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东河塘滨岸砂体蒸发泵吸作用与钙质隔夹层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里木盆地东河塘石炭系CⅢ油层滨岸厚层块状砂岩体中沿斜层理发育的钙质致密隔夹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和井下岩芯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青海湖现代滨岸砂体解剖类比,提出滨岸砂体内部大量发育的沿斜层理钙质致密隔夹层系同沉积蒸发泵吸作用成因.通过沉积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的探讨,认为研究区朝东南向古开阔海发育的斜层理中,相对较高渗层理中孔隙水沿毛细管上升,并使沉积物下部与海水沟通的孔隙不断获取古海洋中咸化海水的供给,钙离子不断浓缩,使潮上带斜层理上部孔隙水中的盐度大大提高.这些富含钙离子的卤水不断蒸发浓缩,逐渐沿斜层理化学胶结,最终形成钙质致密层.研究结果阐明了厚层块状滨岸砂岩体内部钙质夹层沿斜层理选择性顺层分布的机理,为塔里木盆地东河塘油藏隔夹层空间展布规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井间分布提供了预测模型,有利于注气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辫状河具河道宽而浅、弯曲指数1.5、坡降大、易迁移、心滩发育的特点。为明确定边地区延安组辫状河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利用野外露头、岩芯和测井相分析辫状河沉积微相、砂体连通模式和心滩分类。结果表明定边地区延安组辫状河识别出心滩、辫流水道、串沟水道、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发育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等;辫状河砂体连通模式特征主要与水流的水动力强度和河道消亡时间有关,在顺水流方向和垂直水流方向上各有4种表现形式;心滩是辫状河沉积的主要构成单元与成藏单元,发育顺流加积、垂向加积、侧向加积等叠加方式,按照水动力强度的变化分为纵向沙坝、斜列沙坝、横向沙坝等。辫状河沉积模式研究对定边地区延安组辫状河砂体特征与构型特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同一盆地和其他盆地其他层位辫状河沉积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根据滦河下游的野外调查,我们对十五种河流沉积构造作了描述,并对其形成过程作了探讨.在每个沉积旋回中,单个沉积构造只反映水动力的局部作用,垂直层序上沉积构造的组合才反映沉积期间的全部动力条件,因此,沉积构造组合是解释沉积环境的关键。层理构造是沉积物中最常见、最易直接观察的现象,是沉积物固有的特征。层理构造是动力作用的直接产物,又异常灵敏地反映动力条件的变化,因此,研究沉积构造能为判别沉积环境提供重要依据。滦河下游地区有许多人工剖面和天然露头,较系统地揭示了河流沉积构造,为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旨在分析滦河层理构造的类型和组合,以阐明其在判别沉积环境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塔北隆起东河砂岩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将塔北隆起泥盆系东河砂岩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该层序具有明显的从水进到水退的沉积结构,中部为最大水进期,自下而上可明显地划分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东河砂岩主要形成于浪控滨岸环境,主体岩性为岩屑石英砂岩,具有较高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发育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冲洗层理、块状层理以及生物扰动构造。根据地震剖面上的叠瓦状前积结构和岩芯观察,认为在东河20井,赛克低凸起和草4井附近发育有浪控三角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及测井解释等方法,对惠民凹陷古近系风暴沉积进行了研究.根据风暴岩的垂向序列类型、沉积构造特点和原地沉积物特征等总结出9种风暴岩序列和原地风暴岩、A型近源风暴岩、B型近源风暴岩和远源风暴岩等4种沉积模式,并总结了风暴岩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凹陷风暴沉积岩石类型丰富,包括各类碎屑岩、生物灰岩和火山碎屑岩.粒度分布具有"高斜多跳一悬式"、多段式和"高斜一段式"等多种样式.沉积构造发育渠模、冲刷面、截切等底层面侵蚀构造和递变层理、块状层理、丘状层理、洼状层理、平行层理等构造,还发育有波痕和各种同生变形构造、生物逃逸构造等.粒度分布和沉积构造反映出研究区兼有重力流和牵引流的水动力机制.在剖面上,风暴沉积与非风暴沉积交互出现,发育程度与层位、古地形、古水深、构造位置及碎屑供给特征等条件有关;在平面上,风暴岩被非风暴岩所包围,向陆、向浅水方向一般为(扇)三角洲、滩坝沉积体,向盆地方向变为浊积岩或半深湖、深湖泥页岩.  相似文献   

11.
扶余油层河湖频繁交替的比较沉积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泉四段扶余油层检查井岩心及测井剖面观察发现,扶余油层沉积环境快速多变,灰绿色、紫红色泥岩交替出现,隔夹层稳定分布,在油层上部采收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油层下部出现了未动用油层。总结扶余油层的岩性、沉积相变化,发现其沉积环境与现代鄱阳湖沉积类似,两者都具有湖泊相、河流相沉积频繁交替出现的特点。将扶余油层与现代鄱阳湖进行比较沉积学研究,对比了扶余油层与现代鄱阳湖的沉积特征,提出扶余油层为与鄱阳湖沉积环境相类似的河湖交替相沉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沉积体系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 ,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大量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志留系可以划分成 2个沉积层序 ,又可分为 3个沉积体系 :(1)发育较高成分和结构成熟度的冲洗层理和前积序列的滨岸沉积体系 ;(2 )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砂泥岩不等厚间互的滨外陆棚和斜坡沉积体系 ;(3)具平缓地势缺乏障壁岛的碎屑潮坪沉积体系。详细分析了这些沉积体系的岩性序列、沉积构造及粒度概率等沉积特征 ,建立了研究区碎屑海岸和碎屑潮坪沉积模式 ,确定了不同沉积相的平面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满加尔坳陷草 1井区为盆地的沉积中心。根据该区沉积相与生储盖层之间的关系 ,探明了塔北南斜坡滨岸砂岩和塔中北斜坡砂坪砂岩是今后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云南牛头山地区的陆良组、牛头山组属下震旦统,沉积相类型为浅海—海岸相,而澄江等地的澄江组为河流相,两者为同时异相产物。滇中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早震旦世早期沉积相展布由古陆剥蚀区—河流相—海岸相—浅海相—半深海相,呈不对称的箕状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4.
从构造和沉积两方面研究了沾车地区滚动背斜的形成机制。在构造方面,主要包括断层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与滚动背斜的关系;在沉积方面,主要包括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的性质。从断面几何形态上看,铲式断面可引起层面的反倾,上凸断面可以形成鼻状构造或滚动背斜,而坡坪型断面则易于形成滚动背斜;从运动学特征上看,大的伸展量和大的断层滑动速率是形成滚动背斜的有利条件;从断面的力学性质上看,张性正断层则易于形成短轴背斜,更易于形成圈闭。从沉积学角度看,形成滚动背斜应以不太大的沉积速率为宜,但不能给出绝对值,因为必须考虑下盘与上盘沉积速率的比值,岩性则以砂泥岩互层最为有利。另外,一定的原始倾斜和差异压实也是形成滚动背斜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河流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流沉积学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生产实践和洪灾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使研究能够全面把握河流沉积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从河流分类、河流沉积作用的模拟实验、河流沉积相模式、河流沉积物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古河道重建等方面,对河流沉积学的进展作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河流层序地层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同河型沉积物的识别还有待从方法上进行加强;分汉河和网状河的多河道形成机理的理论探讨和水槽模拟实验有待深入开展;河型及其沉积物的时空转化模式及影响因素需要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等等.期望将来的研究能够在上述薄弱环节上有所突破,从而使河流沉积学的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沉积学的概念源于19世纪初,其发展大致经历了沉积岩石学、沉积学、沉积地质学三个阶段。目前,随着各种边缘、分支、交叉及横断学科的发展,沉积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层序地层学、事件沉积学、矿床沉积学、实验沉积学、大地构造沉积学、储层沉积学、全球旋回地层学等的诞生和发展。预计到21世纪,沉积学除在大陆动力学、全球变化方面进一步深入发展外,还将与资源和环境密切结合,形成新的学科领域,主要包括资源沉积学、环境沉积学、大陆动力沉积学、全球变化沉积学诸方面,进而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刘继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1):2569-2574
松辽盆地杏树岗油田扶余油层以陆相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由于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大部分地震反射连续性差,能量变化大,空间分布非常不稳定,在细分层序单元内(一般是四级或四级以上层序)等时对比追踪每一个层序界面是困难的,而沿等时切片进行属性提取与分析,则存在穿时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利用地震沉积学基本理论,结合松辽盆地实际沉积特征,采用基于参考标准层的层拉平精细解释、井震统层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等比例地层切片技术、最佳属性视窗刻画地震地貌等技术对该区河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区内河道沉积特征得到清晰刻画,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地震沉积学,并形成了陆相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和基本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8.
以岩心分析和测井解释为依据 ,对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发育典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 ,其中 7砂层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 ,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天然堤、分流间湾微相 ,各小层及韵律层网状河道特征明显 ;8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发育河口砂坝、远砂坝微相 ,每个韵律层从岸向盆地依次出现坝顶部、坝主体和坝侧缘及远砂坝。在本区 ,沙河街组二段沉积微相控制了油藏的剩余油分布 :在纵向上 ,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分流河道的中上部、河间薄层砂体和河口砂坝中下部 ;平面上 ,剩余油富集在河道边缘、坝侧缘、坝顶部的砂层中  相似文献   

19.
 在沉积学、矿场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录井、古生物遗迹、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灰色含沥青粉砂岩、绿灰色泥质粉砂岩、灰色中细砂岩、灰白色细砂岩及灰色含砾中细砂岩、灰绿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发育低角度冲洗层理、波状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流水波纹、楔状交错层理、大量的同生泥砾及泥质条带,砂泥岩薄互层,低砂地比且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逐渐降低的现象以及大量的生物扰动现象都反映了一种低能的潮坪沉积环境。在研究区柯坪塔格组主要识别出潮间带,潮下带,发育朝下砂坝、潮间下砂坪、潮间中砂泥混合坪等微相,并结合分析化验资料讨论了不同沉积微相与油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吉隆盆地构造、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喜马拉雅北麓的晚新生代吉隆断陷盆地,在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沉积了总厚约300m的河湖相地层。根据沉积学、碳氧同位素及控盆构造分析,结合已有的古生物学孢粉学资料,恢复了晚新生代盆地构造控制、沉积环境、气候变动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了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动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指出盆地由早期半封闭型断陷湖盆,中期开放型湖盆,向后期封闭型湖盆的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