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部湾及附近海域栉江珧性腺发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梅芳  余祥勇  叶富良 《广西科学》2000,7(2):140-143,157
通过对北部湾及附近海域栉江珧性腺进行周年切片观察,根据生殖细胞发育状况和各类型细胞在滤泡中所占的比例,将栉江珧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生长,成熟,排放和休止5个月。观察发现雄性性腺发育过程吕性细胞呈现区域性同步化分布特征;雌性性腺的不同部位发育程度也有一定差异。造成性腺分批在熟排放。湛江附近海栉江珧在5月和10月形成两个繁殖高峰期,休止期不明显,切片中还观察到少量栉江珧个体存在雌雄同体现象。  相似文献   

2.
波纹巴非蛤性腺发育分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活体性腺观察和组织切片法对广西北海自然海区波纹巴非蛤的性腺周年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以波纹巴非蛤滤泡中生殖细胞所处的主要发育阶段作为性腺发育的分期标准 ,将性腺发育过程分为 :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滞留退化期等 6个时期 ,同时揭示了在广西北海自然海区波纹巴非蛤的性腺发育一年只有一个周期 ;此外 ,还发现雄性早熟现象 .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组织学方法对荒漠沙晰(Phrymoce phalus przewal skii)精巢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沙晰精巢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4月初出蛰时精巢已相当发育,5月其生精上皮的厚度和曲细精管的直径达全年最高值,6月逐渐减小,7月降至最低值。8月开始回升,10月中旬入蛰时已接近4月出蛰时的水平。精巢的体积和表相同的变化规律。荒漠沙晰精巢组织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受光照  相似文献   

4.
1995年12月从山东购进栉孔扇贝苗,在浙江南麂列岛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4月中旬至7月中旬快速生长,其间水温15-26℃;8月份水温28℃以上,生长缓慢,且死亡率骤增;第一次性成熟于6月上、中旬,生殖腺指数达9-11%,排放后急骤下降,8月中旬开始回升,9月20日前后再次成熟,生殖腺指数为7-8%;6月至9日上旬出柱率维持在13-14%,1月份降到7-8%;1-3.5m养成水层各项指标无大的差异,1m以下浅水层死亡率增加,3.5m以上深水层出肉率降低;放苗密度以每笼放苗300个,个体生长良好,商品率高,放苗500个商品率明显降低,但总产量远高于前者;检出敌害生物90多种,危害严重的有红星梭子蟹、三疣梭子蟹、日本虫寻、武士虫寻和环沟嵌线螺。  相似文献   

5.
福州陶江中国淡水蛏Novaculina chinensis生殖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活体性腺观察和组织切片法对福建闵候尚干陶江中国淡水蛏的生殖腺进行了初步研究,淡水蛏的性腺发育分为5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周期,繁殖期为3月下旬至4月,雌雄异体,有雄性早熟现象,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有双质核仁现象。  相似文献   

6.
荒漠沙蜥精巢组织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组织学方法对荒漠沙出(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精巢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沙晰精巢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4月初出蛰时精巢已相当发育,5月其生精上皮的厚度和曲细精管的直径达全年最高值,6月逐渐减小,7月降至最低值,8月开始回升,10月中旬入蛰时已接近4月出蛰时的水平。精巢的体积和重量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荒漠沙蜥精巢组织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受光照的影响,光通过作用于松果腺和脑垂体间接地调控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杜仲形成层活动周期及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形成层3月中旬恢复活动,7月下旬形成层细胞停止分解,同时停止产生新的韧皮部细胞,但直到8月中旬才停止产生新的木质部细胞。12月新形成的未成熟韧皮部和木质部组织都继续分化、成熟。形成层活动周期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和酶活性在形成层区域和木质部区域中变化最大。POⅠ和POⅡ组同工酶只在春季形成层恢复活动时期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负极端的ESTⅢ ̄Ⅴ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安江水库黄尾密鲴三年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1)黄尾密鲴个体绝对生殖力r=4.4215×10-5L3.7718,个体相对生殖力与体长的增长关系和r基本相同;r与r/L与肥满度基本呈正相关;(2)密鲴性成熟年龄2-3龄;体重(W)与体长(L)呈幂函数相关,W=5.0887×10-5L2.8170,(r=0.96)(3)密鲴为腐屑泥食性鱼类;(4)产卵期5-7个月,5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产卵盛期,产卵水温为22-28℃;(5)受精卵在水温24℃时经35小时40分钟孵化出苗,胚胎发育各阶段的特征与一般硬骨鱼类基本一致;(6)胚后发育描述了孵后1-5天鱼苗及稚鱼期和幼鱼期的简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棘腹蛙性腺的发育与周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湘西棘腹蛙的性腺发育与性腺成熟系数的季节变化。实验材料来自204只幼蛙和成蛙(其中雌蛙122只,雄蛙82只)。卵巢的发育可分为6期,雌性的性成熟年龄为3年;精巢的发育可分为5期,雄性的性成熟年龄为2年。每年的5 ̄8月为棘腹蛙的繁殖季节。同时,在文章中也描述了发育各期生殖细胞的主要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和实时定量PCR(qRT-PCR)方法研究了暗纹东方鲀性别分化过程中性腺发育的组织学及芳香化酶基因CYP19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孵化后11d的仔鱼切片中可看到原始生殖细胞(PGC);孵化后17d可看到隆起的性腺原基(GA);孵化后26d发育成为原始性腺(PG)并从体腔膜上游离出来.卵巢分化时间早于精...  相似文献   

11.
半滑舌鳎早期胚胎性腺原基分化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组织切片对半滑舌鳎胚胎及仔鱼进行了观察研究,首次描述了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出现的部位及迁移特征,以及卵黄合胞体,鳔与性腺原基的发育分化.结果发现,PGCs出现于神经胚期的靠近卵黄囊的囊胚层.PGCs的特征为体积比周围细胞大,核大透亮,随后在肌肉期的脊索壁上出现.孵化前期的PGCs迁移到肠原基附近,肠系膜旁可见尚在移动的PGCs和10日龄的仔鱼中在肾管旁出现性腺原基,以后PGCs数量逐渐增多参与性腺的形成.本研究为半滑舌鳎的发育生物学以及养殖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泥蚶三倍体的诱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5月,用6-DMAP抑制泥蚶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诱导三倍体的产生。实验采用三个6-DMAP浓度梯度300、450、600μmol/L,三个处理时机即受精卵第一极体排放10、30、50%和三个处理持续时间10、15、20min进行L9(34)正交实验。结果表明6-DMAP对泥蚶三倍体诱导倍化率最高可达90%左右。倍化率最高的组合为6-DMAP浓度600μmol/L、处理时机受精卵第一极体排放50%、处理持续时间20min。另外本实验还就受精卵发育同步性对泥蚶三倍体倍化率的影响及6-DMAP对泥蚶受精卵的毒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C.panzhihunensis的受精作用,胚生和分化。人工授粉15d后,颈卵器开始发育,7月底到8月中旬受精作用发生,受精过程有三种情况:即球形精细胞或蠕虫状精子从卵顶部进入卵细胞内,纤毛胎发生经历较长的游离核原胚阶段。  相似文献   

14.
西施舌生殖腺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导了西施舌生殖腺发育的季节性变化。根据滤泡发育程度,生殖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状态及其在滤泡中数量的多寡,把生殖腺的发育过程分为五期:(1)增殖期;(2)生长期;(3)成熟期;(4)生殖期;(5)休止期。生殖腺的季节性变化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性腺发育最适宜的水温是20-24℃。据此作者认为2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精养亲贝的重要时期;4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诱导亲贝排放精、卵的可能期。作者也观察到西施舌的雌雄同体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两所游泳池(室内、室外各一所)的游泳人数、水中游离性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日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游离性余氯与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有较明显的负相关性;室内、室外游泳池在各指标方面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组织学染色观察以及生物学测量与统计方法对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成熟蚁后的性腺发育以及卵子发生各阶段生殖细胞发育程度进行了研究,并与分飞繁殖蚁的性腺发育进行了比较。蚁后和分飞繁殖蚁性腺发育大小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者卵巢纵切面长度之比为3.5∶1,宽度之比为3∶1,蚁后卵巢体积约是分飞繁殖蚁的19倍。蚁后在一个卵巢组织切面内卵巢管卵原区分布有数量较多的分化期卵原细胞,有130±9个;生长期卵母细胞有99±6个以及卵黄期卵母细胞有27±4个;而分飞繁殖蚁具卵黄的卵母细胞仅有3±1个。蚁后与分飞繁殖蚁相比,卵子发生的各个阶段的生殖细胞数目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表明,在新建巢群至成熟巢群的过程中,即由分飞繁殖蚁向蚁后发育的过程中,卵巢呈现逐渐增大以及生殖细胞增多的趋势,其生殖能力也逐步增强;成熟蚁后强大的产卵能力与其发达的卵巢以及庞大的生殖细胞数量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羊草草原反射日变化特征的测试与分析结果:1)羊草群落反射日变化特征在7月初表现为时间的单峰曲线,在8,9月中旬为时间的直线型曲线,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各波段反射率与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的变化分别存在极显的相关关系;(2)同各个波段反射率的日变化特征相比,RVI和NDVI都能有效地减少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影响,其中以NDVI的作用最好;3)8月中旬对太阳辐射的利用强度最大,各个波段的反射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获得大鳞副泥鳅幼体,采用石蜡显微切片技术对幼体性腺发生、分化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是在出膜后14 d出现了未分化性腺,卵巢分化始于25日龄,到45日龄分化完全;精巢则是分化于30日龄,于75日龄分化为I期精巢.卵巢分化早于精巢.从性腺分化开始,将要发育为卵巢的性腺还表现为体积快速增大,向体腔中间靠拢,横截面变宽,而将要发育为精巢的性腺则呈两端尖中间稍突的梭形,增生并不明显,这些特征可能与雌雄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分化速度有关,可以作为大鳞副泥鳅性腺早期分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梨树最常见的灾害是干旱,因为梨树栽培地区每年夏季常受副高压脊控制,以晴热天气为主,普遍雨量较少,正值全年气温最高的季节,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常常产生干旱。如杭州地区,资料显示7、8月份降雨量低于300mm的年份占80%以上,最低年份仅100mm,且降雨时空和地域也极不均匀。今年6月至9月,3个月几无降雨,旱情更重。梨树对水分的要求较高,特别是7月上旬至8月中旬果实膨大期耗水量较大,产量和降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8,达显著水平。此时如能及时灌水就能达到显著的增产效果,梨果的品…  相似文献   

20.
山楂粉病主要危害叶、新梢果实。在兰州市城关区大垒洼,此病于5月下旬开始侵染危害,6月下旬产生分生孢子梗与分生孢子,7月中旬产生子囊壳,7月下旬产生子囊孢子,病害流行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800倍液防治,病降率达51.4-52.1%。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