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M盆地走滑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大型走滑型M盆地的研究发现,在早、晚白垩世不同的走滑时期分别形成NEE,NW和NNW向三大构造体系,表现出剪切和扭张两种不同形式的走滑构造特征。认为:M盆地油气丰富但复杂多变,早期,紧临中非断裂带,断陷深度大,沉积下巨厚的下白垩统生油层系;后期,中非断裂带走滑方向变化,沉积中心向南转移,在远离中非断裂带的南区沉积了上白垩统优质的厚层泥岩,形成了大油田的区域盖层,是控制油气分布与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走滑断裂在全球范围不同构造背景下普遍发育,在区域构造、火山地震及能源矿产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发育于板块或块体边界活动构造背景的大型走滑断裂带的深入研究,发育于稳定克拉通块体(盆地)内部的走滑断层为新近得到关注的一类走滑断层,其研究极为薄弱。该文对近几年通过三维勘探地震在中国3大克拉通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新发现的走滑断裂体系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分析,总结稳定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的共性特征,讨论其可能的形成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克拉通盆地内部稳定区走滑断层尽管有时走滑特征典型,但表现出与活动块体区发育的大型走滑断裂的较大不同:(1)基本特征上具体表现为普遍具有小位移、低发育成熟度的特征,断层在垂向上分层、分期发育,与盆缘构造在方向和动力学特征上明显脱耦;(2)在形成模式和发育机制上,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裂可能是在区域挤压应力下产生的裂缝基础上,经应力-应变调节或斜向挤压或块体旋转下选择性扭动复活发育而成,该发育方式决定其受先存断裂构造的影响弱,记录了断裂从形成到生长发育的较初期阶段;(3)在动力学过程与意义上,克拉通盆地内走滑断层分层发育特征是断层分期次、上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塔中地区构造解析,识别出多条具一定规模的NE向走滑断裂体系,主要活动时期为加里东末期—海西早期,其形成与加里东末期塔里木克拉通南、北两侧发生的强烈碰撞作用以及盆地  相似文献   

4.
该文认为,阿尔金山走滑断裂构造是一巨型左行左列走滑断裂兼逆冲推覆和韧性剪切性质的断裂构造带。走滑断裂带叠覆区发育拉分盆地。走滑断裂带旁侧拉张区形成火山岩带、拉张盆地及相应的弧形构造;挤压区形成弧形构造及相应的挤压-拉张盆地。中新生代以来,走滑断裂带最大水平位移量为550km。  相似文献   

5.
从煤田构造实际出发,剖析了煤田内走滑断层的基本特征,并论述了其与其它构造形式之间的关系,对于煤田构造演化及煤田滑脱构造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卫星图片显示穿过大泉断裂的水系有被左行扭曲的特征,结合野外断层面上擦痕、断裂带中劈理观测统计和室内对断层岩显微构造的分析,确定了大泉断裂是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裂带。对断层泥的ESR年代学测定,确定了大泉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早更新世1.2~1.5Ma,其分支断层的活动时间在晚更新世300ka左右。大泉断裂活动时间与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开始强烈隆升时间一致,表明大泉断裂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密切相关,是晚新生代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持续碰撞挤压和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7.
旅大6-2油田油气平面分布区域和垂向分布层位差异明显, 平面上,油气富集程度南区大于北区;垂向上,东二下段大于馆陶组和东三段。研究区勘探实践证实断裂不仅严格控制着油气组合的空间展布和圈闭形成,而且对油气聚集活动以及油藏的形成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为此,从断裂特征入手对旅大6-2油田油气差异富集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油源断裂密度、断层活动速率和边界断裂产状三个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油源断裂分布特征和晚期活动断裂的分布位置控制了平面上南北区油气差异富集;陡坡带边界断裂的坡坪式形态决定了不同层位有效圈闭的大小;边界断裂的坡坪式形态和断层活动速率最终控制了垂向上不同层位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8.
卫星图片显示穿过大泉断裂的水系有被左行扭曲的特征,结合野外断层面上擦痕、断裂带中劈理观测统计和室内对断层岩显微构造的分析,确定了大泉断裂是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裂带。对断层泥的ESR年代学测定,确定了大泉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早更新世1.2~1.5Ma,其分支断层的活动时间在晚更新世300ka左右。大泉断裂活动时间与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开始强烈隆升时间一致,表明大泉断裂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密切相关,是晚新生代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持续碰撞挤压和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最大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为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所围绕,形成"三山一盆"的构造格局,具有复杂的盆山关系。通过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首次发现跃进二号东构造下部干柴沟组构造为正花状构造,而其上部干柴沟组、油砂山组、狮子沟组、七个泉组构造为负花状构造。构造演化剖面分析表明,走滑构造发育经历了七个泉组沉积末期强烈的压扭构造作用,发育了正花状构造样式,而至柴达木组沉积的前期构造由经历了强烈的张扭构造作用,发育了负花状构造,且叠加在早期正花状构造之上,使得浅层层序主要发育正断层,两期走滑断裂作用叠加产生了现今复杂的负反转走滑断裂带。而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也有相同的构造特征,由此可推断柴达木盆地是受阿尔金走滑断裂影响的斜向压扭构造,非走滑断裂主干位移带内的拉分盆地。因此,系统分析柴达木盆地地区构造发育演化对于深入认识复杂的盆山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阿满地区走滑活动明显,发育了顺北1号、顺北5号等NE向大型走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出"南强北弱"的特征.通过对顺北1号断裂不同位置及次级断裂的特征及活动性进行解析,并结合大量单井生产资料及地震资料分析了断裂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顺北1号断裂不同位置及次级断裂在几何学、运动学及活动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顺北1号断裂的差异性,使该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形成了不同的走滑构造,这些构造控制了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和聚集,进而影响着油气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和平衡剖面复原等方法,探讨莱州湾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并对比其时空演化差异.莱州湾凹陷周缘及内部发育3类主干断裂:伸展断裂系统呈近EW向展布,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北部,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铲形,表现为"y"与反"y"字形组合,控制凹陷内各次洼沉积格局;走滑断裂系统呈NNE向展布,主要发育于东西边界...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地球上普遍存在的走滑构造现象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之分,发育部位及石油地质特点存在很大差别的问题。研究了走滑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认为:大型走滑断裂带是油气富集地带,沿线一般发育有走滑盆地。走滑盆地具有沉积速度快等沉积特点,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优质储层的发育。走滑断裂活动可形成雁列、花状等一系列典型的伴生构造,这些构造往往紧邻生油凹陷,并且经断裂与烃源岩相通,是良好的油气圈闭。走滑断裂不但可以形成利于油气成藏的静态要素,而且走滑活动还利于生油母质向油气转化、可改善储层物性、利于油气的排出和运移。  相似文献   

13.
研究渤海湾盆地南部(渤南地区)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从三维地震资料入手,以叠合断裂体系的构造类型为基础,进一步对凸起带、凹陷带和走滑带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渤南地区分布的郯庐断裂带、张-蓬走滑断裂带内部存在多级控凹、控洼、控圈的伸展断裂,且在不同时期的活动强度对凹陷的构造...  相似文献   

14.
阿尔金断裂的研究现状及其控油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尔金断裂是中国西北一条巨型的NEE断裂构造,也是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它在青藏高原的隆升及中国大陆动力学演化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一直成为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断裂活动的时间、方式、速度及规模等是阿尔金断裂问题争论的焦点.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柴达木盆地一些实际资料,认为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具有多期次性,而至少在中新世时期开始阿尔金总体呈左行走滑的趋势;阿尔金断裂带对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对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及两侧盆地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阿尔金断裂是中国西北一条巨型的NEE断裂构造,也是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它在青藏高原的隆升及中国大陆动力学演化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一直成为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的热点.断裂活动的时间、方式、速度及规模等是阿尔金断裂问题争论的焦点.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柴达木盆地一些实际资料,认为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具有多期次性,而至少在中新世时期开始阿尔金总体呈左行走滑的趋势;阿尔金断裂带对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对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及两侧盆地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类型多样,探讨不同控制因素下的岩溶发育规律对岩溶缝洞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露头踏勘、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岩溶充填物地球化学分析、测井成果分析,结合区域奥陶系走滑断裂解释、岩溶暴露期古地貌刻画、缝洞体静态刻画、生产动态数据成果分析,探讨岩溶类型较全的FI7走滑断裂带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储层和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流体主要为大气淡水,岩溶体系主要形成于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早期,奥陶系一间房组、良里塔格组、桑塔木组暴露期形成大量古水系是岩溶发育的条件和岩溶作用结果;古地貌和走滑断裂在岩溶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古水系、地层尖灭线、地层碳酸盐岩含量、断裂发育程度等共同控制岩溶发育程度和分区特征;断裂带岩溶发育由北向南可依次划分为潜山岩溶区、顺层岩溶区、台缘叠加区、台缘陡坡排泄区、近岸斜坡断控区和远岸斜坡断控区;不同区带岩溶模式差异导致油气藏特点存在差异,通源断裂与优质缝洞储层匹配是区域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研究区的地震勘探资料对辽西凹陷北部断裂体系进行分析,发现区内存在典型的走滑断层,这些走滑断裂均在前新生界基底收敛于新生代辽西凹陷中心部位,应该为先存基底断层在新生代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沉积以来(40 Ma左右)右旋走滑再活动的产物。其与辽河西部凹陷内新生代郯庐右旋走滑断层可较好地延伸走向相连或平行相接,在活动时间和展布特征上与辽河拗陷陆上部分及辽东凹陷内的新生代郯庐右旋走滑断层均具有很好的走向连续一致性,这表明40 Ma以来,郯庐断裂带在整个辽河拗陷均具有东西两支平行展布的特征,且该特征应源于郯庐断裂带在该区前新生代东西两支的发育模式。区内走滑断层的存在,在凹陷内部形成系列洼中隆构造构成的中央构造带,这一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力圈闭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弄清莱州湾凹陷东缘走滑断裂带特征及其与沉积响应的关系,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通过统计断裂活动速率、派生断裂发育数量及延伸长度,定量分析了莱州湾凹陷东缘古近纪走滑活动特征,结合储层类型统计、砂体平面分布及古地貌特征,探讨了走滑断裂带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走滑活动在古近纪具有分期、分段活动特征。东三期走滑最强,沙一二期和沙三期次之。东三期不同位置断裂走滑活动具有差异性,从南到北走滑强度逐渐减弱,储层厚度逐渐减薄。分期走滑活动控制沉积体展布方向及规模大小,决定差异控砂模式。弱走滑期坡折控砂,富砂区相对固定,沉降中心及反向断槽等处砂体富集;强走滑期走滑活动使同期形成的沉降中心、沉积体随时间发生横向迁移,形成纵向多期发育、横向迁移叠覆的砂体分布样式,洼陷区沉降中心、斜坡区拉分沟槽为主富砂区发育位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分形几何学的原理,利用数盒子法计算了南海北部陆坡断裂的平面分布分维值,并以此探讨了断裂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属被动陆缘的北部陆坡断裂越发育水合物异常越少,而属主动陆缘的台西南则断裂越发育水合物异常就越多。这一结果也反映了:被动陆缘环境的张性断层因缺乏相伴生的褶皱而不利于水合物的发育,并可能作为天然气的泄漏通道而破坏水合物成藏;主动陆缘环境的断裂以挤压逆冲断层为主,并伴生强烈的褶皱,其中断裂是深部烃源向上运移的通道,褶皱则是浅部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圈闭。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莫里青断陷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系统分析,总结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西北缘断裂成盆期为一条高角度的走滑张性断裂,新近系受挤压应力作用发生反转,形成了内部发育众多具走滑性质的次级逆冲断层、挤压褶皱、花状等构造的西北缘走滑逆冲断裂带;宏观来看西北缘断裂经历了早期走滑拉张和晚期走滑挤压2个演化阶段;西北缘走滑断裂对油气勘探具重要意义:深大断裂通过提供大坡度构造环境、有效物源及保存条件为湖泊水下扇有效储集体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且水下扇中扇辫状水道微相上的油气产能较高;断裂带内部形成断褶皱等构造圈闭、具有挤压性质的逆冲断层封堵油气等因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效圈闭条件;各条件有效配置使得研究区西北缘走滑断裂带成为较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