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本文为了拓开《儒林外史》结构解释的平台 ,把着重点放在作者的现实批判精神上 ,进而解释了作品结构的意义。通过这种解释 ,本文表现出《儒林外史》结构的“脱中心”意义和其近代性意味 ,而且表明了《儒林外史》的独特结构是非常合乎于反映作者的现实认识 ,而且是成功地体现作者思想的创造性结果 相似文献
3.
龙连荣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鲁迅的名著《祝福》自从发表以来,特别是选入中学语文作教材之后,研究这篇名著的文章,真是年年皆有,从未间断。而其中不少的论著,都集中于研究《祝福》的记叙手法。他们认定:“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并不把这个结局(指“备受人世种种折磨的祥林嫂,终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默默地结束了悲剧的一生”这件事——笔者注)写在情节发展的结尾处,而是别出心裁地把它安排在小说的开头,从全篇来讲,用的是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其讽刺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编织戏剧性的情节,运用人物语言描写和夸张、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以达到讽刺效果。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通过王冕、匡超人、杜少卿、郭孝子等形象,表达了对于八股取士制度败坏知识分子德行的批评,以及对于作为良好德行内容之一的孝道的推崇,这种孝道是真儒们主张的“礼乐兵农”治国思想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6.
陆虹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46-48,89
素质教育本来是现代教育观念,但《儒林外史》透过士子行为的描写,却让人感到清代已经给人敲响了素质教育的警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考试内容和考试万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胡光波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5)
我国传统的小说批评常常采取夹批、眉点和回评的方式,优点是批评和作品紧密结合,便于读者在阅读中欣赏品味,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从理论形态看,评点虽然不免零散细碎、系统性弱,但在小说中以点悟方法洞幽烛微,会意阐发,往往能切中肯綮,抓住关键,并引发 相似文献
8.
9.
王绍良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7,(4)
《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沿用民族传统谐音寓意手法,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某一人物或事件的主观评价,它不等同于一般浅俗的文字调侃。《金瓶梅》、《儒林外史》均以人名谐音寓意,标识各种人物的品性或遭际。《红楼梦》突破了单纯的人名寓意的局限,人、事、物、词语皆有寓意,形式多样,手法精妙,寓意深刻,具有标识人物性格、命运,点明创作宗旨,揭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大体写定于1741年或1742年。谈凤梁先生所论《儒林外史》的成书时间与过程多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杨萍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9)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部批判现实的杰作。它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抨击了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罪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功名富贵“热像病毒一样在整个社会流传扩散,毒化了人们的灵魂,浸染了社会风气。作品中的小人物胡屠户的身上表现了时代的折光,透露出强烈的时代气息,作者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捕捉人物最富有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的语言行动,刻划了一个自私至极、势利透顶、庸俗愚昧的小市民形象。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小说《儒林外史》一直被看作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本文认为,单纯地把该书看成一部讽刺小说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不尽符合作者吴敬梓的原意和小说的实际。细察该书,“善善恶恶”应是吴敬梓的创作意图之所在,作品中既有不少讽刺、批判的内容,也有大量肯定、赞颂的内容,仅仅把注在前者而忽略后者甚至是不适当地夸大前者,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冷静地描写,含蓄地讽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称得起讽刺小说的文学作品。它的文学价值,全是来源于作者卓绝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4.
文学艺术对于形象的描写,园艺术手段的不同而效果也不相同。最擅长描绘形象的,当然奠过于美术。虽然西方现代派的绘画、雕塑等以抽象、变形为时尚,但其手法无论怎样变化,却万变不离其宗,总也无法完全脱离具体的形象。音乐对于具体形象的描写则要困难得多,在众多的音乐体裁中, 相似文献
15.
程继军!中文系级学生 《景德镇高专学报》1999,(1)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反功名富贵为主题的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形象。作者以敏锐的感觉,洞察世态;以细腻的笔触,概括现实;机锋所及不仅文苑儒林,而且广泛描摹了人间众生相,从而广阔地反映了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现实。这部杰出的讽刺... 相似文献
16.
严振洲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4,(4)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名著。作者吴敬梓,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逝世。因书中所援引的素材有的出自作者的晚年,可以推知,作品的成书大概在230年以前,不会早于240年前。《儒林外史》语言的特点之一是口语化。作者青年时期曾考中秀才,以后一直不曾出仕。三十三岁时把家从全椒迂至南京定居。在南京,他交游众广,接触过来自各方的人士,也曾到过大江南北旅游访友,因此,使他有可能用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官话来写作,而且达到纯 相似文献
17.
18.
19.
作为清代白话小说的典范,《儒林外史》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语汇。从《儒林外史》的语言分析,吴敬梓在这部讽刺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基于“官话”但也间杂了一些吴地方言语汇。其作品所以点缀了吴语词汇,缘于作者的生活迁移和社会交游,以及他对于吴语词汇的文学精炼与运用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梁韶娜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2)
饮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对于饮食的描写是对一个人最本真愿望的反射。《儒林外史》中的饮食描写大大小小不下百处,既写饮食,又不止于此,从饮食入手,描述了在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展现了八股取士制度在物质和精神上对文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