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6月新疆沙湾县某奶牛养殖场爆发疑似牛乳头状肿瘤病,为了确诊该病,本研究采取皮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设计牛乳头状瘤病毒简并引物BPVP1/BPVP2对皮肤肿瘤组织样品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中进行测序、序列分析及遗传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新疆沙湾县爆发的牛乳头状肿瘤病是由2型牛乳头瘤病毒所引起,与BPV-1、BPV-13进化关系最近。本研究为新疆地区牛乳头状瘤的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对 39 例犬表皮肿瘤病例的背景信息、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犬表皮肿瘤发生规律和病理学特点。 方法 收集 39 例患犬的表皮肿瘤,制成切片后进行 HE 染色,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病理学观察并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对病例的肿瘤类型、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结果显示,犬最常发的表皮肿瘤为鳞状细胞癌,占全部表皮肿瘤病例的 46% ,多为中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 其次为占比 39%的乳头状瘤,以 外生性乳头状瘤为主。 基底样鳞状细胞癌较少发生。 乳头状瘤多发于 0 ~ 3 岁幼龄犬,鳞状细胞癌以及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多发于 7 岁以上的老龄犬。 雄性的发病率略高于雌性。 表皮肿瘤的发病部位主要位于头面部。 结论 本文总结了犬表皮肿瘤的流行特点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今后该类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甲基化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5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RASSF1A基因的甲基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率为68.6%(35/51),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的甲基化,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SSF1A基因甲基化与患者年龄、性别无相关性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RASSF1A基因甲基化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常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在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鸦胆子油乳剂对小儿喉乳头状瘤细胞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剂在体外对喉乳头状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质量浓度的鸦胆子油乳剂加入体外培养的喉乳头状瘤细胞中,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其对喉乳头状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鸦胆子油乳剂对喉乳头状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结论:鸦胆子油乳剂对喉乳头状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临床小儿喉乳头状瘤术后应用鸦胆子促进康复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子食管镜在食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Olympus CV-E型电子食管镜对158例有食道症状的患进行检查。结果:发现食道肿物8例;食道损伤23例;食道狭窄1例;食道异物54例,成功取出47例;有吞咽梗阻感,但食道检查正常72例。结论:对食道疾病的诊治,电子食管镜是一种清晰度高、更安全、更舒适的工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ret原癌基因活化形式—PTC癌基因在甲状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运用RT-nPCR技术检测1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4例滤泡癌、2例未分化癌、1例髓样癌PTC癌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1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有7例(43%)PTC基因表达为阳性,甲状腺滤泡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均为阴性。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TC表达阳性组多伴有淋巴细胞浸润(57%),高于阴性组病侧(11%)(P<0.05),而与患者发病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我们认为ret原癌基因的活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有关,其活化形式—PTC癌基因的表达仅限于乳头状癌,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扁玉螺(NeveritadidymaRoding)消化系统的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扁玉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食道,胃、肠和直肠以及消化腺-食道腺和肝脏组成,无唾液腺,消化道粘膜上皮有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种细胞。食道腺仅有一种腺细胞。肝脏由消化细胞,隐窝细胞和贮藏细胞组成,其中贮藏细胞未有其他腹足类动物肝脏中发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例,共78例,根据最终石蜡病理结果分为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分别对其首发症状、合并疾病、诊断方法、手术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1)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周围型乳头状瘤的首发症状在构成比上有显著性差异,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首发症状以乳头血性溢液或乳晕旁结节多见,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首发症状不明显,常因体检发现而就诊(P0.05);(2)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常单独发病,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与纤维腺瘤、腺病、不典型增生等病变合存在(P0.05);(3)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以手术区段切除为主,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以超声引导下微创切除为主,两者间手术方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超声及钼靶检查对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均无明显特异性,术中冰冻对诊断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准确性优于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往往需石蜡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相关检查明确.结论:(1)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常以乳头溢液或乳晕旁结节为首发症状,且常独立存在,区段切除是其常见手术方式;(2)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首发症状不明显,常因超声提示乳房肿物而就诊,且常与乳腺囊肿病、纤维腺瘤及不典型增生等合并存在,目前常采用超声引导下微创切除,术后复发率低.(3)超声及钼靶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率较低,乳管镜检查在诊断伴有乳头溢液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BALB/c裸鼠复制人鼻咽癌(NPC)模型,检测荷人NPC裸鼠血浆MDA和脾NK活性,以探讨瘤宿主NK活性改变的原因和可能机理;观察中药“癌克星”制剂对NPC的抑瘤作用及对MDA和NK活性等的影响,以探讨其抑瘤机理,结果发现荷NPC课鼠血浆MDA(37.92±5.36nmol/ml)比正常裸鼠(13.90±1.63nmol/ml)明显增高(P<0.01),而脾NK活性(40.93±2.39)则比正常裸鼠(67.09±6.28)明显降低(P<0.01)。中药“癌克星”制剂对荷瘤裸鼠有抑瘤作用,抑瘤率在63.65—99.99%;并可降低荷瘤裸鼠血清MDA,提高NK活性,增加瘤组织单核细胞的浸润。实验提示,游离基类(FR)可能作为免疫抑制因子之一,使NK活性下降。“癌克星”对NPC有抑癌效应,其抑癌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瘤宿主内FR,提高免疫功能而实现。  相似文献   

10.
疣荔枝螺消化系统甲硫氨酸脑啡肽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ABC法)对疣荔枝螺消化系统各器官中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进行了定位研究,疣荔枝螺的吻、唾液腺、食道、食道腺、胃、小肠、肝脏、直肠中均有met—Enk存在.其巾唾液腺、肝脏呈met—Enk强阳性,吻、食道、食道腺、胃、小肠、直肠呈met-Enk阳性.在各器官的不同组织中met—Enk阳性义有不同:腺体和消化道的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呈强阳性,消化道的肌肉组织呈阳性或弱阳性.met—Enk在消化系统各器官及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密度不同可能与各部位功能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1.
虎纹蛙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虎纹蛙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虎纹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和泄殖腔。除口咽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纵肌层稀少;胃、肠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胃和十二指肠可见粘膜肌层。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还观察到食道粘膜上皮有纤毛结构。研究表明虎纹蛙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弥漫硬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diffuse sclerosing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DSVPT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DSVPTC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断特点与鉴别诊断。结果 2例DSVPTC均为女性,肿瘤弥漫累及双侧甲状腺组织且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镜下具有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性细胞核特征及广泛的鳞状上皮化生、丰富的沙砾体、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等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瘤细胞TG、TTF、CK5/6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约5%。结论DSVPTC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罕见亚型,缺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学特征者,应与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鉴别。通过广泛取材,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可确诊。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组织病理观察,分析青少年喉乳头瘤的临床行为特征。方法:追踪病史,复习10例小儿喉乳头状瘤和4例尖锐湿疣的临床和组织病理所见。结果:喉乳头状瘤和尖锐湿疣均为乳头状增生,镜下均以上皮组织增生为主要特征,棘细胞增生增厚,有异型性。喉乳头瘤可见凹空细胞(Koilocyte)呈单个或小灶或片状分布,并多分布于棘层。而形态与喉乳头瘤凹空细胞基本一致的尖锐湿疣的凹空细胞可达基底层甚至全层。结论:结合临床行为,发现喉乳头状瘤标本有凹空细胞的病儿父母多有性病史,且多次复发,病历的标本中多见这一改变  相似文献   

14.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蛋自在唾液腺多形性腺瘤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涎腺多形性腺瘤27例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蜡块标本22例,共49例标本hMSH2、hMLH1蛋白的表达情况。涎腺多形性腺瘤瘤旁正常组织、涎腺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hMSH2、hMLH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8.57%和42.86%、96.3%和85.19%及90.91%和86.36%。hMSH2及hMLH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均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5.
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的消化系统、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由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及消化腺等组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组成,除食道外缺乏肌层.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食道、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粘液细胞.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  相似文献   

16.
扁玉螺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口、食道、胃、肠和直肠以及消化腺——食道腺和肝脏组成,无唾液腺.消化道粘膜上皮有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和颗粒细胞三种细胞.食道腺仅有一种腺细胞.肝脏由消化细胞、隐窝细胞和贮藏细胞组成,其中贮藏细胞未在其他腹足类动物肝脏中发现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华鳖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前部为口腔、后部为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消化道管壁除口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管壁肌层厚度有差异,胃壁最厚,食道和小肠壁其次,大肠壁最薄.中华鳖口腔和食道上皮由两层细胞组成,底层为扁平不规则的基细胞,表层为长形的粘细胞,这部分上皮还特化成具水呼吸功能的绒毛突起;胃、小肠和大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肝脏中贮脂细胞发达并含大量深色颗粒;胰脏泡心细胞和胰岛均不发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观察,分析青少年喉乳头瘤的临床行为特征。方法:追踪病史,复习10例小儿喉乳头状瘤和4例尖锐湿疣的临床和组织病理所见。结果:喉乳头状瘤和尖锐湿疣均为乳头状增生,镜下均以上皮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棘细胞增生增厚,有异型性。肺乳头瘤可见凹空细胞(Koilocyte)呈单个或小灶或片状分布,并多分布于棘层。而形态与喉乳头瘤凹空细胞基本一致的尖锐湿疣的凹空细胞可达基底层甚至全层。结论:结合临  相似文献   

19.
金华地区虎纹蛙消化道形态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金华地区虎纹蛙消化道各部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虎纹蛙消化道较为明显地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和泄殖腔.同时,对其主要的消化腺肝脏和胰脏进行了观察与测量.观察分析表明虎纹蛙消化道的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两栖动物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作出的可逆性反应,以分布于浙江金华的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雌、雄蛙春、夏、秋季体重、体长、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的重量和长度变化.结果显示:泽陆蛙的体重和胴体湿重系数,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湿重系数,以及总消化道干重系数有明显的季节和性别差异;食道和胃的湿重和干重系数,小肠和大肠的干重系数,以及体长、食道和胃长度系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胴体干重系数、总消化道长度和小肠长度系数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大肠长度系数既无季节差异,也无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泽陆蛙除大肠长度外,体重、体长和消化道各部分的重量和长度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表型弹性,这与泽陆蛙的生活史特征及环境条件的季节性波动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