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初唐咏物诗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南朝遗绪,它有力地促成了初唐诗歌声律的成熟,而风骨的产生也是以咏物诗为标志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咏物诗对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花间集序》中所批评的对象是在宫体诗的艳情色彩影响下,北里娼妓口中所唱出的,产生于坊曲里巷乐工妓女之手的歌辞。"言之不文"是说其没有文采,"秀而不实"是指处于词体初期阶段,还未成熟。花间集序的主旨是通过对歌辞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勾勒和描述来为花间词寻找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认为花间词要继承的是歌辞文采上的精美,音乐上的和律,功能上的娱乐性;要创新的是用相对文雅的文人词来对鄙俗的市井之词进行"雅化",这种雅化是相对的,是进士文化和市井文化结合的产物,是从单纯的"娱宾"到"娱宾"、"遣兴"并存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初盛唐之交,陈元光《龙湖集》在诗歌题材、审美趣味、诗歌风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龙湖集》记载了诗人在闽地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对于以想象为特征的初唐边塞诗歌,是一种题材的发展。《龙湖集》出现了由雅趋俗的审羡变化,在诗歌当中展现闽南一带人民淳朴的民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开拓了诗歌视野。《龙湖集》与初唐宫廷浮弱的文风不同,展现了清新刚健的新诗风。《龙湖集》是“盛唐之音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4.
文体赋以汉代逞辞大赋为代表,也包括后起的骈赋、律赋和新文赋。文体赋之问答体源于先秦文献中普遍存在的对话、问答方式,既有"首引"的作用,也有篇章结构的功能;文体赋的空间方位叙述模式与我国早期特别发达的空间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也与其以描写"事形"为主、构思的预设性和精致化倾向密切相关;文体赋的平面化描写乃出于表现具体物象的需要,也与汉代儒学经学化背景下形成的阐释性思维有联系,其描写特点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图案化和夸饰性。  相似文献   

5.
仇兆鳌注释杜诗,尤关注诗体之发展变化,其对绝句的艺术认知较之于明人有很大发展。元明时期,由于拘于绝句"截律"说,对绝句格律要求甚严,仇兆鳌则认为绝句源于汉魏古诗,声律不必绝对化;但亦认同律变之绝句,并为律变绝句命名;他一反前人对杜甫绝句的否定,从文学发展史角度肯定了杜甫改变绝句风范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南朝齐梁时期在中国赋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于这时期留存下来的大量赋作,更为关键的是赋学理论和批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沈约、刘勰、萧统等人为代表的赋论家从不同角度对齐梁以前的辞赋创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述.首开其先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为核心的"文以情变"、"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赋学观,并且与谢胱等人极力倡导"声律论"学说,提高了辞赋创作的韵律化和唯美化,推进了"诗的赋化"和"赋的诗化"倾向,使形式上趋于骈丽的辞赋进一步律化,因而对于唐代律赋的形成来说又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炯是在初唐宫廷诗风弥漫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诗人,长期的馆阁生涯和仕途的顿踣使他对自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和当时"上官体"为代表的婉丽诗风之弊端感受格外清醒和敏锐,使他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一起,互通声气,以自己明确的诗歌理念和实在的诗文创作,自觉地承担起文学革新的使命,提倡刚健劲朗的诗风,为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盛唐气象的到来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汉末至北宋是士族文化构型向世俗地主文化构型嬗变的历史阶段,文学与之作同构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文化构型嬗变中的矛盾统一,是中世文学由"自觉"到"再自觉"的动力,而中世文学意象化与律化的双进程则是其主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初唐的审美追求对于魏晋六朝和中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初唐对于前代的书法艺术和理论成果有着全面的继承与发展,并为中唐的审美追求作了辅垫.  相似文献   

10.
诔是汉魏六朝人写作的一种重要的体形式,诔作为一种体形式,形成于两汉之交。以扬雄《元后诔》为代表。诔体形式的形成,是先秦丧祭命谥诔辞与铭颂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围城》的语言挥洒自如,摇曳生姿,亦庄亦谐,情趣无限。在这行云流水一般的语句中,作者以其匠心独运的幽默笔法,调侃社会人生,挖掘人物灵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三十年代后期中国社会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生动画卷。仔细揣摩《围城》的幽默笔法,其形成的条件正如钱钟书先生自己所目惊德的话:“康德尝言,解颐趣话能撮合茫无联系之观念,使千里来相会,得成配偶”(《管锥编》卷1),也正如他在《谈艺录》中自己所言:“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围城》作为一部有别于诗词而同时又与…  相似文献   

12.
“词体诗化理论”涵义有二:一是视词为诗,用儒家传统诗教来阐释、规范词体的属性和功能;二是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促进词体雅化。以其理论主张之不同,金元词学家可分为诗化派和曲词派。受北方文化、苏学北行、儒学传统、北曲兴起等因素影响,金元词学形成诗化派偏盛的发展格局。诗化派的词体诗化理论主张,集中表现在对诗词一理观的自觉认同、抒情与言志并重、强烈的词史意识和推崇豪放词风等几个方面;曲词派仍努力维护词体的曲词特性,并在自然为词、探讨词味、维护词体三方面构建自己的词体特征论。承认诗词同源,追求雅正品格,强调自然为词,重视情志协调,是金元诗化、曲词二派的共同蕲向。  相似文献   

13.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作为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都能够给人带来无功利的审芙.王国维认为美学和伦理学在最终目的上是一致的,因此,由分析两种境界的美学价值的过程,我们发现王国维的解脱之道在于"无我",而由于人们无法摆脱生活之"欲",所以王国堆的解脱之道其实是痛苦之遭.  相似文献   

14.
<正>一、策划背景1.周庄镇的形成。周庄是在江南城镇运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这里原为荒村,相传宋代周迪功郎在此设庄经农,遂有"周庄"之名。南宋时北人南下侨居,人烟渐密。元末沈万三之  相似文献   

15.
拗体三论     
拗体是汉语诗律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拗体的讨论,由来已久,从来到清,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未了的话题。本文结合杜诗中的拗体,就三个问题略陈管见,请方家指正。一、拗体的定位:律古之间较早注意到诗中之“拗”,并给予理论界定的,当数编纂《流奎律髓湖方回。他专列“拗字类”一卷,并在《序》中说:“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相愈峻峭。”方回这段话有三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一是提出“拗体”即“吴体”;二是指出杜诗拗体的数…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在小说《赖柏英》的创作中,主动汲取中国文化之"和",吸纳基督精神之"和",援引西方文化之"乐",构建"和乐"精神的三个维度。林语堂在人物性格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小说的叙事等方面,以"和乐"为价值评判的最高标准,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乐"精神包含和睦、知足、简单,成为林语堂文学创作中常见的逻辑起点,也是林语堂人生哲学的现代表述。  相似文献   

17.
以配合反映介之推传说而诞生的《龙蛇歌》,最早出现于《吕览》,并在秦汉时代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这首以"龙蛇"象喻为名的歌谣,曾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存有八种不同的异文形态。《龙蛇歌》诸种异文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貌,展示出丰富多样的民族心理和普遍情感。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运动体控制领域中常见一类非线性系统的降状态镇定方法。作为例子,设计了某飞行器姿态稳定控制律,仿真结果证明了此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律赋的体式特征已是学界的共识,然而关于其最根本的特征,亦即与骈赋相区分的标准是什么,人们尚有争议。有观点说是限韵,也有意见推为追求声韵谐协、避免病犯。要探讨这一律赋体式标准的问题,首先应该弄清“律赋”的概念所指,即律赋究竟指的是哪些作品,从而分析这些作品,自然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试赋是标准的律赋,通过分析律赋,可以看出限韵是律赋不违的规律,而病犯在律赋中在所难免。因而可以推断,限韵是律赋的体式标准。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的西泠词坛,是指明末清初在西泠一地进行词学活动的词人群体,既包括西泠本郡词人,亦包括宦游于西泠的词人,是一个以地域、家族、师承为纽带,以明末盟社为契机,同时浸润西泠厚重的词学传统,在明代后期词坛特定的词学氛围中形成的词人群体。他们词学理论更为理性客观,尤其强调对词体本质的思辨,注重对词律词韵和创作规律的总结,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对清词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总之,明末清初西泠词坛在词由元、明以来的衰弊,转向清代的复兴这一嬗递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