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岛是中晚唐之际以五言律诗表现山水隐逸题材的代表诗人,在中国诗史上源远流长的"清淡诗派"中应有一席之地。贾岛的五律创作对清淡诗风的艺术传统既有承续又有新变,也是对王维在清淡诗风传统中所确立的艺术范式的发展和新变。贾岛诗歌在晚唐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声势浩大的追随。因此,贾岛及其后继者构成了中晚唐诗坛王维诗歌的主要接受群体。  相似文献   

2.
关于陆机的“繁缛”诗风,古人早有定谳,但如何来揭橥这种“繁缛”诗风的内涵,却还没有一个最终的解释。情繁、辞繁固然是“繁缛”诗风的应有之义,但声音效果上的“繁”也是陆机“繁缛”诗风的一个重要内涵,长久以来,这一点却一直为学界所忽略。今将陆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比照,考其诗作中声音效果之“繁”,大略表现在节奏的繁复多变以及对楚音“讹韵”(楚音中特有的换韵、韵部合用以及声调通押)的自觉运用上。  相似文献   

3.
李东阳的诗歌既有台阁体的面貌,也展现出其创作的转向,诗风渐趋沉郁、硬瘦,宗杜是他重要的诗歌主张。李东阳的诗歌创作中还有一种倾向,即欣赏、学习宋代诗人,李东阳的诗学主张兼顾宋诗,而他作于不同年代的两批集句诗则印证了其宗宋的诗学观念,说明其创作转向宗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李东阳作为成、弘年间的诗坛盟主和茶陵派的领袖,以宗唐复古为旗帜,有力地冲击了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风,振弱起弊,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初步繁荣。他的《怀麓堂诗话》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他宗唐复古、贬抑宋、元,提倡法度、格调的诗学思想。但他宗唐而不拟唐,反对摹拟剽袭。在他看来,唐诗不可拟、不应拟,因为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地方文化氛围不同,而诗歌创作既关乎时代风会、气运,又与个人的资质禀赋、性格脾味、兴趣爱好、学养识见息息相关,因此摹拟前人是没有出息,也不会取得成就的。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风,既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与其个性化地接受中外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滋养相关。郭沫若钟情李白,其早期创作从思想精神到艺术表现,与李白有相近性,从中可以看到李白对郭沫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诗歌发展史上,闽中诗群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林鸿、高棅、郑善夫、谢肇淛、曹学佺尤称名家.林鸿首倡闽中宗唐诗风,高棅则为明初首屈一指的唐诗专家.明中叶郑善夫推崇杜诗,执闽中诗坛牛耳.晚明谢肇淛、曹学佺则标举中晚唐"妙悟"诗风.闽中诗群始终以宗唐为旨归.闽中建安杨荣、晋江赵瑺、闽县郑关等家族为家学渊源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世家,也为闽诗繁盛出力甚巨.  相似文献   

7.
如学术界所公认,盛唐诗与中唐诗有很大差别,而大历诗风,正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大历诗风的代表是“大历十才子”,十才子的颌衔人物是钱起。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诗人,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其诗集,千百年间竟无一个为之作注。终于,我们看到王定津先生的《钱起诗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在近年来出版的大量古籍整理中,这部书是有它的特色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是融研究、考证、校注为一炉。先说研究。对钱起诗向未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贬的说他“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离。风调相高,稍趋浮响。”①褒的说…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晚年受"中隐"思想主导,从大和三年开始便一直居住在洛阳履道里,只担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刑部尚书致仕的名誉官,直至会昌五年逝世.在白居易的王屋山诗歌中,他表露了自己"中隐"的原因:首先,他看到时下政坛存在着党同伐异不得公允、满腹才华不受重用、建功立业难得回报等种种弊病,唯有"中隐"能够让他在政局中脱身.其次,白居易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想寻求延年益寿的方法,"中隐"能让他访名山、服仙丹、交名士,在身体和精神上进行养生.最后,白居易面对挚友离世,被世事无常所困扰,"中隐"则使他得以寄情山水、乐而忘忧.  相似文献   

9.
鲁迅从"人"的角度,提出他的悲剧观,并通过小说创作展示其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既从普通生活中貌似无价值的事物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来叙写小人物的悲剧,宣扬"人"的价值;又使悲剧人物的命运毁灭得十分彻底。进而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呼唤"人"的觉醒。这就使读者在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听到作者彻底绝望后希望的呐喊。小说《药》集中体现了鲁迅独特悲剧观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10.
《漳州师院学报》2021,(4):90-97
"他者"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西方哲学史中无处不在,却又面孔各异。他者的形象从差异者、对立者、同一者、"上帝"再到对话者与共生者,其身份变迁的过程,也是"他者"(the other)与"我"(the self)的关系演变过程。教育活动中"他者"与"我"的关系,从"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到"双主体"学说都未能逃离他者困境。通过辨识他者身份,澄清对他者的认识误区,从"共生"与"对话"角度,构建"他者"与"我"的关系,可以为教育主体间关系研究提供哲学基础与伦理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