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瑶 《漳州师院学报》2006,20(4):99-102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形式,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诗歌的翻译尤为困难,应当从诗歌翻译的实践性来探讨诗歌翻译应是忠实与艺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杨骚具有不可忽视的成就和影响。他最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其新诗创作 ,他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努力解决诗歌与现实、诗歌与时代、诗歌与大众的联系。他该方面主要的代表作 ,当首推其长篇叙事诗《乡曲》。  相似文献   

3.
李白诗歌抒情主体常常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系活动:时空关系、物我关系和行藏关系。这三者关系的融处,使得李白诗歌抒情主体顺着个体经验的曲线向前蜿蜒迈进,在抒情主体的主张与对话、紧张与游离中,构成其诗歌抒情的戏剧化内质。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堆内容正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诗歌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诗歌翻译甚为困难,要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的风韵,译者应从格律、音韵和文字结构等几个角度将形式美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加以保留。  相似文献   

5.
初盛唐之交,陈元光《龙湖集》在诗歌题材、审美趣味、诗歌风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龙湖集》记载了诗人在闽地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对于以想象为特征的初唐边塞诗歌,是一种题材的发展。《龙湖集》出现了由雅趋俗的审羡变化,在诗歌当中展现闽南一带人民淳朴的民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开拓了诗歌视野。《龙湖集》与初唐宫廷浮弱的文风不同,展现了清新刚健的新诗风。《龙湖集》是“盛唐之音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6.
宋末元初,大量华化的西域诗人深受汉文化的濡染,并以此为背景创作大量诗歌抒情言志。蒲寿宬乃华化较深的穆斯林,其以水为主题的诗歌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相当比例。诗人在这些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崇尚节操、洁身自好的本心。蒲寿宬咏水诗歌的艺术形式亦丰富多样,师法多家、博采众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蒲寿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与传播,更是促进了宋末元初文化的交融,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及少数民族文学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先生的比较诗学理论,从语言和美学两个向度显示出中西诗学理论的差异:西方文化以逻辑推理把握世界,东方则通过具体经验体悟世界。西方诗歌传统主要是表现智性认识.而中国古典诗歌重在形象感受。东西方文化发展存在错位现象,英美现代诗具有与中国古典诗歌在美学和语法上"汇通"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其现存诗文中,始终充溢着忧愁悲苦的孤独寂寞之气。通过对其诗歌用韵情况进行统计,并与《广韵》进行比较,得出其诗歌用韵特点,即卢照邻诗歌用韵中同用独用与《广韵》中同用独用基本相同,且卢诗严格遵守四声分押,韵摄之间界限分明,没有跨摄押韵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卞之琳是30年代接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最深广的诗人之一,他融古化欧,善于把握中西诗歌中的相通特质,并将其诗歌进行智性的选择与转化,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对于诗歌格律的探索,早自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从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第一部研究诗歌格律的著作是清人王士祯所著的《律诗定体》①。自兹之后,谈格论律的书籍才日渐增多,直至民国时期,已经有30种之多。王力先生出版于1958年的《汉语诗律学》可谓本学术领域中的最高峰,学人至今仍奉为圭臬。自王力先生之后近五十年来,介绍、研究诗律的书籍越来越多,然而对诗律进行深入研究并有所发现,又能做到通俗易懂、易于普及的,却寥寥无几。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芹纳教授的《诗律》(商务印书馆,2004)一书正是符合上述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