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粤西词人,应该是指籍贯为粤西的词人群体。但是,粤西词的发生,却源于中原文化的浸润与沾溉。故前人有"粤西词,始于宋代"之说。按粤西地域细分,粤西词派有两个统系:一个是以临桂为中心的桂北词人群;一个是以容县为中心的桂东南词人群。由明入清的词家谢良琦认为"诗馀虽小,亦文之一体,既已为之,则亦不敢漫然从事矣"的创作实践,为粤西词的发展开拓了一条笃实而平稳的道路;后起的况周颐认为"吾粤西词人诚寥寥如晨星,然皆独抒性灵,自成格调,绝无挨门傍户、画眉搔首之态。可传以此,不传亦以此",则道出粤西词传承流变之迹。  相似文献   

2.
词与戏曲都是音乐文学,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宋代词人特别是苏门词人主动接受戏曲影响,借鉴戏曲体式,创作了以《调笑转踏》为代表的通俗戏曲性词作,不仅拓展了词的体式,而且增强了词的戏剧性,表现出转益多师的学习精神和破体为文的创新意识。《调笑转踏》以诗、词、文相结合的结构体式,歌舞相兼的表演性质,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特点,展现了宋代词人接受戏曲影响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以用典著称。统计辛词的事典,可以发现辛弃疾在运用事典塑造自我形象时,主要塑造了"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和"退隐闲居"这三种形象。  相似文献   

4.
秦观词的内容大多抒写闲情、柔情、别情.秦观以纯情、敏锐、善感的词人之心,写出了大量柔婉精微而又蕴意无穷的作品.其词情感真挚,自然单纯,体现了醇正的词之本质.  相似文献   

5.
<正>在人类语言里,存在着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颜色词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对各种颜色符号的感知是不一样的。一、中西方对红黄二色在情感上的差异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帝王之色"。这体现了古代对地神的崇拜,渊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至今,黄色仍是古老中国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了众多词人,推尊五代、北宋词人,而对南宋词人多所贬抑。《人间词话》的词人论背后隐含着王氏的词学观:他批评姜夔是指向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批评吴文英是指向晚清四大家的词学理论。在王氏对清代主流词论的批评中体现着他鲜明的词学自觉意识、创新精神和明确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的西泠词坛,是指明末清初在西泠一地进行词学活动的词人群体,既包括西泠本郡词人,亦包括宦游于西泠的词人,是一个以地域、家族、师承为纽带,以明末盟社为契机,同时浸润西泠厚重的词学传统,在明代后期词坛特定的词学氛围中形成的词人群体。他们词学理论更为理性客观,尤其强调对词体本质的思辨,注重对词律词韵和创作规律的总结,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对清词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总之,明末清初西泠词坛在词由元、明以来的衰弊,转向清代的复兴这一嬗递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以传统的以诗论词的形式,评骘词人之创作,实可视为一部论述自唐代敦煌词到晚清词之源流正变的简明词史。从中也可窥见夏氏作为词史研究者与词人的词学观。夏氏以敦煌曲子词为词的起源,强调词的民间起源;同时将词与国风的传统连接起来,明确地体现出诗词一脉的词学观。在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也更强调前者,认为对词作之高下的评判,当以反映社会生活之深度和广度为标准,并以此来贯穿整个词史。这一观念,就词学史而言,体现出一种革命性。实际上是沿着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思路,但持论更加谨慎有据,且主要着眼于内容和境界,不同于常州派主要着眼于兴寄的表现方法上。  相似文献   

9.
"词中杜甫"说不是王国维的"专利",周邦彦不是唯一的"词中杜甫"。被誉为"词中杜甫"的宋词人还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王沂孙、张炎,清词人则有陈维崧、蒋春霖、郑文焯等。宋人只以柳永比拟杜甫。"词中杜甫"说主要是清人推尊词体观念的体现,多是论者对所推崇词人的最高评价,实质上是为自己词学理论服务。"词中杜甫"的价值和地位多是"层累"地造就的,对其"身份确认"多不是基于事实的客观陈述,而是基于目的性的主观价值评判,有"片面的深刻",但往往远离史实和原生态。不同时代的词论家有各自心目中的"词中杜甫"。此说只有一定角度和程度上的合理性,其中以辛弃疾、周邦彦比拟"词中杜甫"合理性程度最高。应从不同角度综合评价此说。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赛先生"从文化发生的角度看,其基本意义不是某种科学要素的出现,而是某种科学文化形态的初步确立.科学的某种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科学社会学的基本命题."五四"时期,科学文化从科学知识的层面上升到科学文化精神的层面,并且与传统文化精神形成某种对峙关系,意味着科学文化已从对传统文化的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科学文化组织机构的出现及其现实的社会功能效应,标志着科学社会建制化的初步确立,意味着科学文化子系统从分殊化较差的传统文化大系统中分化出来;以科学为其基本文化结构的新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及其角色定位,意味着科学文化的主体不仅在主体素质上,而且在其社会角色的实现上获得了某种独立,这也一切都意味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文化开始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