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风歌》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风歌》在问世之后,有过一些仿效之作,也有创新,具体的表现形式不一,但都突出了豪迈,雄壮的风格,揭示出中国人奋发向上的追求,当然也有一定的消沉。  相似文献   

2.
“前《蜀道难》”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乔长阜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2):15-16,85
根据有关史实和杜甫行踪、仕历等,探讨杜甫的《春日忆李白》等十一首诗歌的写作时间和本事,纠正传统和流行说法的错误,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李白诗歌《夜宿山寺》的内容,应为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的内容,而《上楼诗》实为李白上绵州越王楼诗。李白中年在蕲州黄梅县所作《题峰顶寺》来源于宋代邵博《邵氏见闻录》、赵德麟《侯鲭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书。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等出版物中的李白《夜宿山寺》存在张冠李戴、文不对题、不合情理等问题,应予纠正,还李白《上楼诗》和《题峰顶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李白《静夜思》的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李白《静友思》的五种译文,尝试探讨汉诗英译的真谛。汉诗英译不应是亦步亦趋地复制和模仿原诗,而是在充分理解原诗内容的基础上,将原诗的韵致、意象和情愫跃然纸上,以求译诗像诗。  相似文献   

6.
宋代文天祥的诗集《指南录》及其《后序》,充满爱国正气,历久传诵不衰。关于诗集编辑成书的年代以及《后序》的写作时间,研究专家均认为在宋端宗景炎元年五月,即公元一二七六年六月。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收  相似文献   

7.
性情与学问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两大命题,如果说中国文学强大的抒情传统决定了性情是古典诗歌占据主流地位的诗学主题,那么学问则是古典诗歌创作与批评史中静默潜流的另一支。与诗歌性情化课题的蔚然成风不同的是,迄今为止,学界对古典诗歌学问化问题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片段、不  相似文献   

8.
在李白的名作《蜀道难》中,大量搀入三言、四言、五言诗句及散文化句式,不但使诗歌更显潇洒灵动,且在音律上也十分和谐。这是因为一、二、三、四、五、六言句式及其韵律节奏均包蕴于七言诗体裁之内;九言及一些散文化句式可分解为七言和七言所包容的句式。但该诗存在主客体角色及空间位置转换上混乱不清的现象;而连续两句以上的四言诗句式搀入七言诗中,超出了七言诗的体裁规范,破坏了七言诗语言结构和韵律节奏,影响了该诗的艺术价值。这些都成为《蜀道难》这一壮丽诗篇的微瑕。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绝句《独坐敬亭山》,描述了他一段流动的情感。两个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众鸟”与“孤云”,现而继逝,将诗人的情感逐步推向孤独,最终与敬亭山的默然对视,使其孤独情绪明朗化,并达到了最高潮。梳理诗人的情感流程,将有利于对诗美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文化形态的巨大变异。并直接导致了文学格局、观念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精英文学的地位受挫、大众文化的势头猛进和欲望取代信仰的价值重构三个方面的特征,标志着90年代文学为中国文化后现代时期的到来开启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并由此产生了一批史论著作及其修订版。重“写”文学史,最终要落实到文本纂写环节上来,即体现为一种文本活动。因而写作的特性在直接决定了文学史的不真实性的同时,也赋予了其修改的可能。本文通过《中国当代新诗史》前后版本的比较,从变动当中着重探讨文学史写作问题中所包含的时间(当代)与历史、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矛盾,并由此深入到文学史观的高度来回望当下的文学史写作,以兹为文学史尤其是诗歌史的写作提出一些可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介绍李白文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建设李白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建设一个功能完备且数据丰富的李白文化数据库,是李白文化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李白文化之必须,它将会为李白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研究李白文化提供极大方便,并促进李白文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诗的写作中,诗人对"现实"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不同的抒情方式;对"现实"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文本效果。传统诗歌是"现实"的衍生物,而当代一些诗人像臧棣,其写作则是以想像、虚构为"现实",提供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反诗歌"的文本。现代汉诗的写作和阅读上的难度,在于何为"现实"、如何理解"诗和现实的关系"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小说、诗歌在新时期文学界的"轰动"来说,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显得有些"萧条"。这一方面是由于散文是最具边缘性的文体,不太可能像其他文体一样不断花样翻新,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散文身上因袭的传统重负较多,前进的步伐显得较为缓慢。不过,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转型,散文也曾一度成为文学的中心,掀起过强劲的"散文热",虽然时间不长,但从"本体回归"到"异向分流",仍能让我们看到散文写作开拓的新路,以及此间在散文文体、语言中孕育革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网络写手与传统作家从网络文学诞生起似乎就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创作过程又天然存在着差异。网络文学以大胆新颖的构思,激情澎湃的情感以及它“另类”的语言,在文学这块领域内大放异彩。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冲击,同时他们又在相互影响,并不断走向交融。  相似文献   

16.
李之仪是北宋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笔者在对李之仪散文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拟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散文理论略加探究,以加深我们对其人、其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重读李、杜     
由于长期受大一统的儒家文化以及伴随封建制度发展而派生出来的封建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特殊的“从仕”观念。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品格上形成严重的单一性倾向,在社会角色上,由于作为一种权力的话语的拥有者”,具有较严重的“救世主”及“代言人”观念,杜甫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近体诗”,又称“律诗”的集大成者及最高成就者,也是唐以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仕文化”的典型代表,又由于其伟大的诗歌创作成就,其思想影响了以的的历代诗人和作家。李白则是一个例外.他亦以其创作和生活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一种另类的文化品格,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游离的分子,从严格意义上讲,李白从来没有进入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他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只是一个过客。本文试以李白和杜甫的部分作品及其生活经历,对两位诗人不同的文化品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社会来临,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要重新审视,道德进步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对矛盾。德育创新要有其道德基础,道德是永恒的社会调节方式,是社会的共识,是生活的智慧。  相似文献   

19.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一录李白“古赋”八篇。就“古赋”原义而论,似应排除骈赋、诗体赋那种讲究语言骈俪整齐及用韵规饬的赋作。就所录李白八篇赋作句式来看,是否全为古赋之体尚待商榷。此外,李白赋今虽仅存八篇,然就其《大鹏赋序》等所示信息,其所作赋体当远非此数。兹略就李白赋篇之分体归类及篇目等略加辨析,以期雅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古今结合、中西比较和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几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