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是学生探究的方向与动力,创设同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文章主要是针对初中数学同题情境的创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其中,主动学习非常重要,它是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基础。而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把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就能迅速扣住学生的心。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动力。学生有了情感的投入,有了内在动力的支持,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3.
4.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科学教学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最终价值追求,课程橱隹明确强调了新课程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均要以探究为主要特征,而探究是一个围绕着问题而展开的活动,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源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创设能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良好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5.
6.
反思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江波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5(1):7-8,9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重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对情境创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使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案例的分析,反思当前情境创设的常见误区,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已被提升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9.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情境创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通过主动的分析和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问题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的弊端,为课堂量身定做适应学生发展,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接受水平的问题情境,所以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教学探索中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发现:很多教师的情境创设,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设置,或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甚至是人为编造的。那么,要怎样创设有效的情境呢?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情境目标的多元性和整合性、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生活性、情境形式的年龄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思维训练的载体。该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创设童话情境、操作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方面阐明低年级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的、易懂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冰冷的数学变得生动,学生较为主动的学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经常有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趣味性问题情境、类比猜想情境、开放性问题情境、悬念情境等。 相似文献
15.
16.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逐步体会、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7.
18.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提出了“通过创设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观点。文中详细介绍了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主要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案例,对每种创设方式进行了辅助说明,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合理性出发,对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辨别,揭示出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质及内涵,阐述适合于问题教学的真问题,剔除不适合的假问题,合理地创设出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发展性的问题教学形式,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以“为了每一位学生都发展”为核心,坚持以创新理念为指导,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转变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联合起来的模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目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们利用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暗示事物的矛盾,引发学生认知之间的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达到师生共进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