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国共两党旅日组织于1924年8月实现政治合作,在东京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党驻日总支部,标志着国共两党在日本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国内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相比较,国共旅日革命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由于中共东京党团组织人数较少,人员流动性大,组织机构不固定,因而在驻日总支部的组织领导机构中力量偏弱,难以在重大问题上对总支部的决策产生足够影响。第二,由于受到中日两国相近地缘关系和国民党在日本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旅日国民党左右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1926年初,随着国内“西山会议派”公开分裂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东京的国民党右派也公开进行分裂活动,形成了在东京一地存在左右派两个总支部的对立局面。“四·一二上海清党”和“七·一五武汉分共”以后,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破裂,东京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随之分化结束,而右派总支部则一分为三,最终沦变成为蒋、汪政治权力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国民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第一个革命高潮。在这次国共合作中,李大钊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他是促成国共合作的“主角”,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的楷模。一李大钊对制订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确定“党内合作”方针作出了最大的努力,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7年4月28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跨越海峡与国家主席胡锦涛第三次握手,胡锦涛在致辞时指出,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证明,两岸分则两害,合则共赢。从上世纪两次国共合作时的中国工人运动发展也表明,国共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在今天台独活动猖獗之时,为维护台海和平,中共和国民党必须携手合作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本文就是选取上世纪两次国共合作时的工人运动来揭示在共同的历史任务面前,国共必须携手合作,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孙中山与苏俄战略利益互补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国共合作不是以“平行”方式来实现。非“平行”方式的合作是主义之争的曲折表现,也是孙中山对国共合作复杂而微妙心理的反映,这为日后国民党右派势力清党反共埋下了种子。又由于国民党左派和中共力量始终没有形成对右派势力的比较优势,加之国共合作的迅速实现超过了两党党员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致相当程度的思想混乱,这些注定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国共合作的关系在维持不到两年时间就由缓和就走向了紧张,自1939年1月五届五中全会以来,国民党发动了两次反共摩擦,直至皖南事变的发生,把反共摩擦推向高潮。本文在叙述国共两次摩擦的同时,从国民党发动反共摩擦的原因和影响加以论述,并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国民党在政治影响和组织力量方面超过中国共产党,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国民党的联共政策,是以国民党为领导、为中心的“容共”、“限共”政策,因而在统一战线中,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限制的策略,客观上使得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国民党的从民者、追随着地位。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武汉国民政府,是广东国民政府的继续和发展,武汉国民政府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参加并在一定程度上领导的,以国民党左派为主的,国共合作的,执行联俄、职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政权;它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因素,属于新民主主义范畴的政权。  相似文献   

8.
“民国第一清官”石瑛,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国民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宋庆龄、冯玉祥等国民党左派一起,为推动两次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崇高威望,主动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商议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大计,战胜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压力和困难,“建设厅出牌子、出经费,共产党出教官”,创办了享誉中外、被蒋介石称为“红军大学”的“汤池训练班”,培训了700余名抗日军政骨干,为我国鄂豫边区的抗日战争和新四军第五师的创建,乃至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文对研究石瑛和抗日战争专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国民党在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进行重组,积蓄力量,准备北伐,另一方面在苏俄与中共的影响下,国民党对民众运动的态度十分积极,逐渐认识到广大民众中蕴含的无穷力量,国民党利用民众运动来达到掀起革命高潮的目的,北伐过程中各地民众积极支持北伐军,民众运动的高涨也为北伐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援,但是在北伐进行到长江流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国民党对于民众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支持变为抑制。  相似文献   

10.
廖仲恺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小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廖仲恺既是国民党左派的代表性人物,又是孙中山先生坚定不移而又至关重要的支持者,右派势力必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是真诚地与中共携手并进的典范人物,是全力支持工农运动的典范,是孙中山联俄政策的主要策划者和坚决执行者.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大革命浪潮,不仅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前进的动力,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国民党的现代化。尤其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会上实现了国民党改组,明确了国民党领袖对政党重要性的新认识,完善了政党发展目标,同时对政党活动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扩大了政治动员等,都促进了国民党自身的现代化,并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以1937年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及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上述两个文件与谈话的发表只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标志,而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应是1938年7月国民参政会的设立。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战胜帝国主义的伟大民族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兵、商、学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国民党接受团结抗日的主张,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14.
国共区域性合作(或地方性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以及中央军的某些将领之间的合作。由于相对国共两党合作的全局而言,带有局部的性质,故亦称之为局部性的合作。然而,这种区域性合作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共全局性合作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维系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也由于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纲领和政策,抗战开始不久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它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解放区战场和国民党军队所承担的正面国民党战场.本文就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认识.一、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抗战初期,通常指1937年7月7口羊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这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实行了较积极的…  相似文献   

16.
大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导致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大革命遭到失败。这与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有密切联系,大革命时期党的土地革命主张变化多次,其原因在于实行土地革命同建立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要在维护与国民党合作统一战线的前提下,领导农民开展没收地主土地的土地革命是不可能的事。  相似文献   

17.
1923年秋冬,随着国内国共合作进程的加快,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旅欧支部和以王京岐为代表的旅欧国民党组织,在孙中山和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率先实现了政治合作。国共旅欧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周恩来和王京岐带领广大旅欧国共党员,积极开展国际性反帝活动,坚决回击“国家主义派”和旅欧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分裂行为,确立了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他们两人也在共同的革命经历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陈独秀在1923年为帮助国民党总结历史教训,诱导其与共产党合作所提出的主张,以及他为教育共产党人正确理解国共合作的必要性而提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工人阶级的幼稚性、国民革命前途的两种可能性等观点,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辨析,将长期被做为1927年右倾错误的理论根源而受批判的观点,还原到1923年的历史环境之中,重新确认了陈独秀在国共合作前夕的基本观点及其为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国共关系是我国统一战线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的关系又是国共关系的重要内容。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值幼年,缺乏统战工作的经验,对国民党左派的政策曾出现严重的失误。特别是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等鼓吹以“左派领袖”为中心的思想,主动放弃统一战线领导权,导致国民革命失败。为了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早期统战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深入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有必要将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左派的统战政策进行认真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了二十年代初期苏俄与孙中山联盟的不同目的及其历史影响,指出:苏俄联盟孙中山主要是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争取同盟者,以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而孙中山联盟苏俄则是为了寻求苏俄的援助,以反对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并非反对帝国主义。正是由于联盟目的的不同,苏联为维护联盟,不惜牺牲原则,迫使共产党不断妥协;而国民党则得寸进尺,不断破坏国共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