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叶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人口的剧增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越来越大,加速新蛋白质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植物叶蛋白因具有来源广泛、营养丰富、不含动物性胆固醇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叶蛋白酶解技术的研究可改善植物叶蛋白青草味重、溶解性差等功能上的不足. 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叶蛋白的制备方法,叶蛋白及叶蛋白肽的营养特性,并阐述了叶蛋白肽的研究展望,以促进国内叶蛋白及叶蛋白肽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2.
紫花苜蓿叶蛋白浓缩物的提取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化加热法从不同部位、不同天数、不同的过滤方法测定紫花苜蓿提取叶蛋白浓缩物含量、叶蛋白提取率和叶蛋白浓缩物产量。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茎尖叶蛋白的提取率最高,适于纯食品的加工提取和精加工;放置不同天数后,叶蛋白提取率与放置天数呈负相关,并且损失较大;不同过滤方法中一层窗纱布的效果最好而且叶蛋白提取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葎草叶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配合使用酸法、碱法以及加热法提取葎草叶蛋白的工艺及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提高其蛋白质含量。分别进行了浸提剂pH值、料液比、打浆时间、浸提时间、汁液pH值和絮凝温度对蛋白质影响的单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葎草叶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常温下料液比1:5,打浆时间3min,浸提时间3min,浸提剂的pH值为6~8;葎草叶蛋白的分离条件为70℃时,沉淀分离得到叶绿体叶蛋白,调pH值为10时分离出细胞质叶蛋白Ⅰ,调pH值为2时分离出细胞质叶蛋白Ⅱ;葎草叶蛋白产品在60—80℃条件下干燥。采用此工艺提取葎草叶蛋白的得率为4.62%。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常见豆科植物叶蛋白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22种山东常见豆科植物进行了叶蛋白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叶蛋白产量最高达7.7g/100g鲜叶,蛋白质含量最高达58.55%,其中本氏木兰,锦鸡儿,紫花芷蓿等在提取叶蛋白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柠条叶蛋白碱性提取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柠条是一种粗蛋白含量较高的灌木,而且富含全部的人体必需氨基酸.从丰富的柠条资源中提取蛋白对于部分缓解我国目前的蛋白质资源紧缺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柠条叶蛋白碱性提取的响应面优化,得到了适当的模型,并确定了重要参数的最佳水平.根据系统给定的参数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当接近;柠条叶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溶液浓度0.12,mol/L,絮凝pH,2.9,温度75,℃.最终可得柠条叶蛋白浓缩物相对得率(RLPCY)和蛋白相对得率(RPY)分别为16.2%和41.5%.  相似文献   

6.
苜蓿叶蛋白提取效果及叶蛋白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铵和不同组合的酸化、碱化方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研究发现:采用加热,加醇复合处理效果比单一酸碱处理效果好;优化处理组分析表明采用30%硫酸铵提取苜蓿叶蛋白效果最好;苜蓿叶中蛋白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高,比例协调,是一种蛋白含量高的植物蛋白.  相似文献   

7.
从紫苜蓿叶中提取的叶蛋白(EALP)含57.9%蛋白质和12.7%膳食纤维,是一种良好的食用蛋白新资源。EALP氨基酸配比较合理,营养价值较好,但工艺特性较差。对面粉的添加量超过3%~4%时,会对面团流变学特性、面包焙烤品质与面条烹煮品质造成明显不良的影响,因此通常的添加范围不超过3%~4%。当添加量增大时,需同时配合些活性面筋粉之类的品质改良剂。  相似文献   

8.
苜蓿叶蛋白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应用直接加热法、酸碱化加热法和酸碱法对苜蓿叶蛋白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对叶蛋白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苜蓿叶蛋白最佳的提取方法为直接加热法,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水比1:3,滤布层数为2层,过滤后于85℃水浴中,恒温7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苜蓿叶蛋白得率可达4.70%。  相似文献   

9.
以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10和感病亲本Thatcher为植物材料.在未接种小麦叶锈菌之前提取二者叶片的蛋白质,并在接种小麦叶锈菌之后24h,48h,72h分别提取TcLr10与Thatcher叶片的蛋白质组,将提取的全部样品进行双向电泳.对所得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接种叶锈菌时TcLr10与Thatcher存在三个点的差异,其中有两个蛋白质点在TcLr10表达量明显高于感病亲本Thatcher,另一个点在TcLr10中有表达而在Thatcher中未发现;接种叶锈菌后TcLr10与Thatcher中均诱导产生一蛋白质点,但该点在Lr10中诱导产生的速度和量均明显高于感病亲本Thatcher.  相似文献   

10.
对藜的利用做了研究和探讨,试验采用加热絮凝的方法,从藜的地上部分提取叶蛋白,对不同生育期、不同收获时间、不同存放时间对藜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开花期提取叶蛋白,效率较高(3.26%),提取物纯度较高(产品中CP为51.86%),有效成分含量大(8.867g/株);在开花期白天不同时间收获的藜,叶蛋白提取率差异不显著(P>0.05);采集物应在24h内及时进行提取,延长时间会降低叶蛋白提取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苜蓿叶蛋白的分离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讨论了用苜蓿叶子作材料分离叶蛋白浓缩物(LeafProteinConcertrates)的方法,并研究了这种蛋白浓缩物中蛋白质、脂类及几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分析了蛋白组分及其相对含量,从而确定叶蛋白浓缩物用于食品和饲料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和复性电泳(G-PAGE)技术对五种黄精属植物茎和叶的蛋白谱带和蛋白水解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茎和叶的蛋白质和蛋白水解酶种类有很大差异;(2)它们的茎中均含有66.2、54.6、38.5、28、18.6kD蛋白质和肠、55kD的蛋白水解酶;(3)蛋白质和蛋白水解酶可作为黄精属植物的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用直接加热法提取不同存放时间的白三叶草叶蛋白并对提取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白三叶草收割后,存放0 h、24 h、48 h、72 h后,叶蛋白质提取率分别为4.247%、2.517%、2.135%、1.992%,叶蛋白提取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存放时间延长,叶蛋白提取率逐步降低,在24 h内下降最快.因此,收获后的三叶草应尽快加工,缩短存放时间.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主要对扁核木叶蛋白的提取、分离和纯化进行了研究。从扁核木叶片中提取叶蛋白,用20%~80%硫酸铵沉淀分级盐析叶蛋白,采用葡聚糖G-150凝胶层析对扁核木叶蛋白进行脱盐和分离,以除去硫酸铵以及其他盐类,最终得到较纯的叶蛋白。结果表明,经盐析沉淀后的叶蛋白提取率达66%,层析纯化后的扁核木叶蛋白提取率较高,达74%,实验基本达到了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日本北海道大学和北海道绿色生物研究所等把动物遗传基因植入植物中,使植物产生能干涉肝炎病毒蛋白质的动物蛋白,再把这种蛋白从植物中提取出来。日本首次研究成功这种技术。北海道大学等正在用烟草和马铃薯继续进行上述实验,看哪种植物更适合这项技术。北海道绿色生物...  相似文献   

16.
可食苜蓿叶蛋白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新的食品用蛋白资源,以苜蓿为原料,采用盐析和热絮凝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苜蓿叶蛋白.以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考察料液比、加盐量、提取液pH值和絮凝温度对可溶性蛋白提取率的影响.以单因素试验结果为依据,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料液比、加盐量、pH值进行工艺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可溶性蛋白提取率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料液比、加盐量、pH.絮凝温度70℃、时间10min时最佳工艺条件组合为料液比1:20、加盐量4%、pH5,在此条件下可溶性蛋白的提取率达29.58%,叶蛋白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可达52.71%.  相似文献   

17.
溶解素基序(LysM)是在多种蛋白质中普遍存在的结构域.植物LysM蛋白能够感知几丁质及其寡糖等分子配体,从而启动植物对病原菌的免疫反应.在水稻、拟南芥等植物免疫应答过程中,LysM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通过不同形式的寡聚化,激活多种类受体胞质激酶及其下游的MAPK(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级联反应传递信号.同时,蛋白质可逆磷酸化和蛋白质降解途径可以负调节LysM蛋白介导的防御信号转导.文章综述了植物免疫过程中LysM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8.
用胰酶水解黑麦草叶蛋白,甲醛滴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单因素及正交实验优化水解工艺条件,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最优条件下得到的水解物中各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排布及大小。结果表明胰酶对黑麦草叶蛋白水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E/S)0.06μg/mL,温度38℃,pH8,水解时间为7 h。水解液中有8个组分,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在29~9 493.  相似文献   

19.
为高效利用水葫芦和缓解我国蛋白资源的紧缺,初步研究了加热法、氯化钙和葡萄糖酸内酯絮凝及直接发酵法提取水葫芦叶蛋白。研究结果表明加热法的最适温度范围70~80℃、氯化钙和葡萄糖酸内酯絮凝最适添加量分别为0.2%和0.1%、直接发酵法最适发酵时间为24~48 h,提取效果优劣先后排序依次为加热法、氯化钙絮凝、葡萄糖酸内酯絮凝和直接发酵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栝楼叶蛋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栝楼叶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温度为55 ℃、pH值为10、超声时间为40 min、超声功率为150 W、料液比为1∶25(g∶mL)、NaCl的浓度为0.5 mol/L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叶蛋白提取率达到23.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