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Bioflex动态内固定术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行Bioflex动态内固定术(Bioflex组)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28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37例,比较Bioflex组与P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术节段及其上邻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24~48个月,平均36.8个月,Bioflex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PLIF组少(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手术节段ROM较术前减小(P0.05),Bioflex组手术节段ROM较PLIF组大(P0.05);两组术后上邻近节段ROM较术前增大(P0.05),Bioflex组术后上邻近节段ROM比PLIF组小(P0.05).结论:Bioflex动态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满意.与传统术式PLIF比较,Bioflex动态固定能够部分保留手术节段ROM,不增加上邻节段ROM,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引流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经椎体间融合术合并动态及刚性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疗效及椎间融合程度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1例行后路单节段椎间融合的患者,其中动态组(A组)17例和刚性组(B组) 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资料,术后椎间融合程度,以及术前、术后腰部及腿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评分(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等,评估两组的手术疗效,分析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检查发现,腰部及腿部VAS评分、ODI及JOA评分、术椎椎间隙高度差异,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术后3个月,A组术椎ROM明显高于B组(P 0. 05),而术后末次检查两组术椎椎间活动范围(ROM)(P 0. 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及末次,两组上邻椎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3个月,两组上邻椎体ROM没有统计学差异(P 0. 05),而末次检查A组的上邻椎体ROM低于B组(P 0. 05).术后3个月、6个月A组的融合程度评分明显高于B组,而术后末次,两组的融合程度评分(P 0. 05)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动态内固定较刚性内固定有利于节段早期融合及延缓上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RMAST微创通道下单边固定和双边固定椎间Cage植骨融合方法观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n=20例)采用RMAST微创通道下减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对照组(B组,n=20例)采用RMAST通道下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对比分析A、B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VAS评分、ODI评分及并发症,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长于B组,住院费用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AST微创通道下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无内固定单纯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Stand-along OLIF)植入自制3D打印解剖型融合器(3D anatomical type Cage)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er spinal stenosis, 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Stand-along OLIF手术,并采用视觉评分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SF-36生活质量量化表评价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对手术节段的前缘椎间隙高度(DH)、后缘椎间隙高度(VH)、椎间孔高度(FH)及宽度(FW)、椎管前后矢状径(APD)、椎管横截面积(CSA)等参数进行影像学对比.结果 32例患者术后1周至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降低,SF-36显著增高(P<0.05);术后1周至末次随访DH、VH、FH、FW、APD及CSA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 Stand-alone OLIF植入3D打印解剖型融合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不同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到2017年6月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骨科收治行PELD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不同手术节段,分为3组:A组为L2-3和L3-4,B组为L4-5,C组为L5-S1。所有患者行单节段PELD手术。术前、术后3天、3个月和6个月通过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BMI最小,病程、住院时间和随访时间最短,Pfirrmann分级III级占68.8%,而C组IV级占48.0%,但是,三组患者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均为椎间孔入路,B组绝大部分为椎间孔入路(90.3%),而C组以椎板间入路为主(68.0%)。与其他两组相比,C组手术时间长(F=4.014, P=0.028),出血量多(F=3.645, P=0.037)。A组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没有术后复发病例,而C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0%)最高,复发概率(4.0%)也最高,B组居于两者之间(6.4%和3.2%),但是并没有统计学差异。尽管C组患者术后ODI评分得到很大改善,但是不如其他两组明显(F=43.483, P=0.043),尤其是术后3个月ODI评分高于其他两组(P值分别为0.039和0.028)。术后6个月C组ODI评分仍然高于其他两组,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F=1.049, P=0.362)。术后6个月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评价标准,总体优良率为95.9%,三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χ2=5.305,P=0.070)。结论 不同椎间隙水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ELD术后临床效果不同,L5-S1手术时间相对长,出血量相对多,并发症发生率相对高,且术后ODI评分改善不如其他两组明显,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周密术前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时与后路开放椎间盘融合术在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206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行椎间孔镜技术)和对照组(行后路开放椎间盘融合术),每组103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切口疼痛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所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的VAS评分与时间点(0.5,1,2 d)呈负相关,而观察组VAS评分下降趋势更明显,两组交互作用比较(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腰腿疼VAS评分与各自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前、术后6个月的ODI评分及JO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ODI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后6个月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技术能够取得与骨科开放手术基本一致的临床效果,且可减轻术中对患者的创伤程度,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恢复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的临床价值和相关问题。方法:11例多节段腰椎滑脱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43~58岁,平均52.5岁,均为L4、5椎体滑脱,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术前、术后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 I)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孔高度、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年2个月,VAS评分术后(1.0±1.0)分及末次随访(1.0±0.5)分,较术前(8.0±1.5)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OD I术后(22.13±13.40)及末次随访(20.31±13.27),较术前(64.80±15.68)均有显著差异(P<0.005)。术后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术后较术前明显增高,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分析70例应用PTED术治疗的LDH患者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腰背部及腿部疼痛缓解程度;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随访期间患者生存质量;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治疗效果;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术后1 h采用李克特量表对患者麻醉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入组患者均随访12~15个月,平均随访(13.69±4.29)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复发患者3例(4.28%),行二次PTED治疗;麻醉满意度为90.0%; Mac Nab疗效结果显示优良率为97.14%.术前、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中SF-36评分的8个维度评分中相邻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分数逐渐增高.术前、术后6周、3个月的VAS-LP评分、VAS-BP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评分逐渐降低;其中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VAS-LP评分、VAS-BP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术治疗LD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腰部及腿部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与手术技巧.方法:以我院腰椎管狭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全部为单侧侧隐窝狭窄,对患者行症状侧侧方椎间孔入路,手术前后对比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变化情况,采用改良MacNab疗效标准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VAS评分为(7.25±0.23)分,ODI评分为(75.86±3.26)分,术后1d,随访1个月、末次随访后VAS评分分别将为(1.96±0.21)分,(1.32±0.22)分,(1.11±0.15)分,ODI评分分别为(23.26±3.02)分、(15.14±1.44)分、(13.26±1.25)分,采用MacNab疗效标准评估,患者的优良率达到91.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早期应用针对腰椎狭窄效果显著,改善了神经根在患者侧隐窝处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背痛)伴或不伴轻度腰椎滑脱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采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背痛)伴或不伴轻度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2、4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4~10个月,40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疼痛缓解明显,影像学未见内置物松动及椎间融合器(Cage)下沉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脑脊液漏及神经根损伤的并发症发生,有1例因生殖股神经损伤出现左侧腹股沟区麻木症状,术后3个月麻木症状消失.结论 OLIF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背痛)伴或不伴轻度腰椎滑脱的中期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3例胸腰段单一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固定组,共33例;B组为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固定组,共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下地时间;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指标: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1~20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B组在手术时间、血红蛋白差值、下地时间以及VAS评分、腰椎ODI评分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相比于A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丢失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痛苦小、术后康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且伤椎高度及Cobb角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和分析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早期快速康复效果,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1例,术后随访6个月,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6个月障碍指数。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表明: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3天与术后3、6个月腰痛VS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天与术后3个月腿痛VAS评分相比明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天腰痛VAS评分相比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血量平均35 mL,住院时间平均8天。因此,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并术后康复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3.
研究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中的作用。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98例,依据康复治疗干预方案的不同随机分组,对照组49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评定2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干预后2组VAS评分较干预前下降明显(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ODI评分较干预前下降明显(P0.05),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JOA评分较干预前上升明显(P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治疗中辅以腰部核心肌力训练,有利于疼痛控制、功能恢复,良好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后路短节段伤椎单侧5钉固定治疗后纵韧带完整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8年5月,采用后路短节段经伤椎单侧5钉固定治疗后纵韧带完整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共30例,所有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均行椎管潜行减压手术。通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Frankel分级及术后脊柱侧方成角的变化,从而评价经伤椎单侧固定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1~20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术后即刻伤椎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脊柱侧方成角和Cobb角较术后即刻均有所丢失,但前后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为B级的恢复到C级,其余C级、D级的均恢复到E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伤椎单侧5钉固定治疗后纵韧带完整的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对于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可以行潜行减压手术,神经症状恢复满意;对于无神经损伤的患者,只要后纵韧带保持完整,无论椎管内骨折块占位多少,均无需行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内轴型(MP)假体与后稳定型(PS)假体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以期更深入了解MP假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122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使用的假体类型分为MP组(58例)和PS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HSS评分、FJS-12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并调查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手术后1周、3月及6月的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1周、3月及6月HSS评分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1周、3月及6月VAS疼痛评分和HSS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90°,早期关节活动度恢复满意,而后关节活动度进一步增大.两组手术后1周、3月及6月膝关节活动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FJS-12评分中"上下楼梯"及"从坐着站起来"两项得分,MP组得分明显高于PS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FJS-12总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输血率均较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P假体和PS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均可实现快速康复,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相当,但MP组患者术后上下楼梯及从坐着站起来的感受更为自然.  相似文献   

16.
比较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对椎旁肌的影响。选取甘肃省中医院2014.1—2015.6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共69例纳入研究,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组36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33例,随访时间至少为12个月,比较术前、术后第二天肌酸激酶(CK)含量,末次随访时多裂肌肌电图变化及多裂肌萎缩比,使用SPSS21.0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CK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二天,两组CK均高于术前,但Wiltse组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多裂肌肌电图检测比较,静息状态下Wiltse组自发电位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收缩状态下Wiltse组运动单元电位时限和波幅减小或增大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用力状态下Wiltse组募集相(单纯相、单混相、混合相)异常电位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Wiltse组多裂肌萎缩比低于传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Wiltse手术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均造成椎旁肌损伤,但Wiltse手术入路对椎旁肌损伤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SET)激活弱链肌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58例腰椎间盘突出(LD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29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对症治疗、腰椎牵引、低周波等基础治疗;训练组则增加针对弱链肌群的悬吊训练.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腰部多裂肌表面肌电图(s 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的ODI、VAS评分下降,弱链侧肌群的平均振幅值(AEMG)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训练组的ODI、VAS评分下降显著,弱链侧的AEMG明显上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悬吊训练可能通过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弱链侧多裂肌的收缩能力,改善其失能状况,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8.
李朝顶  张磊  管旭日  杨六中 《甘肃科技》2021,37(20):177-179
观察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收集医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例,应用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腰椎椎板减压术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用VAS评估疼痛程度,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前(6.93±2.08)、术后1周(2.78±0.48)、术后3个月(0.96±1.16)分.按照改良疗效评定MacNab标准,术后3个月的37例患者中优、良、可、差分别为32例、3例、1例和1例,优良率为94.00%.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以及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F(1.168,42.048)=150.659,P<0.001.组间两两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术后1周的VAS评分比术前显著降低了 4.15(95%CI:3.40-4.90,P<0.001);患者在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比术前降低了 5.97(95%CI:4.78~7.17,P<0.001);患者在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比术后一周降低了 1.82(95%CI:1.23~2.42,P<0.001).采用椎间孔镜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2016年9月-2017年6月对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患者术后随访三个月,术后1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2.71±0.84、1.73±0.71、1.44±0.52,均显著低于术前的6.94±1.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5.00%(34/40)、90.00%(36/40)、92.50%(37/40)。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20.
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腰背肌力训练的效果。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镇原县中医医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腰背肌力训练,对比2组腰背肌肌力、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干预后观察组腹肌肌力与腰背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3.12±0.54)分低于对照组(3.87±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JOA评分(24.72±2.13)分高于对照组(22.46±1.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肌力训练可增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肌肌力,缓解腰腿疼痛,提高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