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卒中急救网络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成效.方法:连续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的病例,研究对象分为基地医院直接就诊组(首诊组)以及网络医院转诊组(转诊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救治时间和临床预后指标.结果:实际纳入病例249例,转诊组139例,首诊组110例.转诊组发病至静脉溶栓、股动脉穿刺、首次再通时间均较首诊组延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转诊组中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疗的病例共76例,总体再通率为82.9%,术后3个月非残疾比例为36.8%.转诊组术后非残疾比例低于首诊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死亡率高于首诊组,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结论:卒中急救网络有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123例,其中男80例,女43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71例)及预后不良组(5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时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进行预后的评估.结果:2组在年龄、高血压、房顫、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后1hNIHSS评分、血糖、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NLR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NLR、白细胞计数、溶栓后1hNIHSS评分是ACI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32、0.701、0.685、0.867.入院时NLR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的最佳界值为3.375,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9.6%和81.7%.结论:入院时NLR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例AMI患者应用r-S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血管再通率.结果 1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率85.7%,5例发病6~24h溶栓再通1例,再通率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选用国产r-SK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DSA机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并溶栓治疗 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术后继用尿激酶巩固疗效 ,用脑保护液防治脑组织损伤。结果 :阻塞血管再通率 91 7%(11/ 12 ) ,完全再通 5例 (41 7%) ,部分再通率 6例(5 0 %) ,未开通 1例 (8 3%) ;临床有效率为 83 3%,其中基本痊愈 4例 (33 3%) ,显著进步 6例(5 0 %) ,无变化 1例 (8 3%) ,死亡 1例 (8 3%)。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溶栓时机越早越好。在限定时间窗内 ,控制药物剂量和速度 ,控制血压 ,应用脑保护液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自制取栓导管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9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腹部增强CT明确诊断,入院后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急诊使用自制取栓导管腔内取栓治疗,术后通过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7例(89.5%)患者腹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13例(68.4%)治愈,4例(21.1%)有效,2例患者因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自动出院、随访1周内死亡。结论自制取栓导管取栓技术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具体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病程、栓塞部位、基础疾病等有关,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4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非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临床治愈28例(60.9%),有效17例(36.9%),无效1例(2.2%),总有效率为97.8%(45/46).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组链激酶加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能否提高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1997年5月至2004年12月对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重组链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加持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5d,观察溶栓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再通率为89.1%,35d内无一例死亡。出血发生率15.8%,无脑出血病例。无过敏发生。低血压31%(1/31)。结论:重组链激酶加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提高再灌注率,降低死亡率,未增加不良反应。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例AMI患者应用r-SK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血管再通率。结果12例AMI患者溶栓再通率85.7%,5例发病6~24h溶栓再通1例,再通率20%,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选用国产r-SK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评价丁苯酞注射液在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24 h内序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发病时间在4.5 h内的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随机及自愿的原则,将其分为溶栓治疗组(常规治疗+rt-PA静脉溶栓)、丁苯酞序贯治疗组(常规治疗+rt-PA静脉溶栓+丁苯酞注射液序贯治疗),每组50例.两组患者常规基础治疗相同,丁苯酞注射液于溶栓后24 h内应用,剂量为100 m L,2次/d静点,时间间隔6 h,连续治疗14 d,随访观察90 d,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溶栓后2周,溶栓治疗组和丁苯酞序贯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6.28±2.69)分和(5.16±2.00)分,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9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90 d,溶栓治疗组和丁苯酞序贯治疗组患者的Bl评分分别为(79.20±8.41)分和(88.10±6.37)分,mRS评分分别为(1.94±0.93)分和(1.02±0.6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24 h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肽素(copeptin)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2 h(部分入组)、24 h(全部入组)患者的肘静脉血,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肽素水平,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价3个月后患者的预后.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2,24 h血清和肽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个月后的Rankin量表(mRS)评分与入院后12,24 h血清和肽素水平呈正相关(r=0.646,r=0.71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和肽素水平的变化可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与Rankin量表(mRS)评分的一致性,提示和肽素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探究低分子肝素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2月甘肃省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情况、心脏超声指标、心肌酶及病死率。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72.37%显著高于对照组52.63%(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分数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LVEF分数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LVEsd及CK-MB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3.96%显著低于对照组17.1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改善心脏超声指标及心肌酶水平,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且治疗后发生HT,依据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3个月)情况.收集患者各项资料,分析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房颤、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梗死体积、HT位置等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HT位置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而房颤、血小板计数、梗死体积不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HT位置用于预测患者预后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2、0.770、0.592,各指标联合曲线下面积为0.801.结论 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HT位置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预后危险因素,及时识别有利于患者的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手厥阴经电刺激对急性颅脑损伤早期促醒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性昏迷患者5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取随机数字法分为电刺激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手厥阴经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结果电刺激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Vm和V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GC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电刺激组的GC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厥阴经电刺激可显著提高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性昏迷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患者的早期促醒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作用。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经兰州军区总医院治疗的96例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尿激酶溶栓,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疗效更优(P0.05),且治疗后比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1d、10d、15d、20d相比研究组NDS降低更为显著(P0.05)。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更优,且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特点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4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接受静脉药物溶栓、直接冠状动脉成形术、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常规治疗,比较接受不同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再灌注治疗时间,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患者死亡率有显著差异,再发心绞痛无显著差异,直接和补救性PCI组血管开通率明显高于药物溶栓治疗.结论:对急性心绞痛患者实施不同再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直接冠脉成形术血运重建率高,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出现颅内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建议.方法:以深圳市人民医院连续纳入的45例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术后复查头颅CT或MRI结果将患者分为颅内出血(HT)组和无HT组,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HT的危险因素.结果:45例纳入患者颅内HT转化14例(31.11%),HT组患者房颤比例、ORT、术前NIHSS评分、取栓部位为前循环比例、术后收缩压水平均明显高于非HT组,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分别为0.026、0.012、0.041、0.020、0.03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颤、ORT、术前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颅内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房颤病史、ORT时间延长、术前较高的NIHSS评分会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颅内HT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rt-PA或r-PA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C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0例急性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或家属意愿将纳入患者分为A组(n=22,采用rt-PA治疗)、B组(n=22,采用r-PA治疗)、C组(n=23,采用rt-PA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D组(n=23,采用r-PA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30 d后,比较4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分析4组患者凝血功能、血脂变化;观察比较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C组、D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指数较A组、B组优势明显(均P0.05);C组、D组TC,TG,LDL-C及LDL-H明显优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D组PT,APTT,FIB与A组、B组比较改善更加明显(均P0.05).结论采用rt-PA或r-PA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其临床效果优于r-PA或rt-PA单用药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的分析,结合Rankin量表(mRS)评分,探讨S100β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师评估神经功能预后及死亡提供依据,制定诊疗方案.方法 IS患者92例,于发病24 h及7 d测定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发病6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检测.结果 IS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升高,7 d后浓度下降,且与6个月后改良的mRS评分成正相关(r=0.732,P0.05; r=0.687,P0.05).结论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变化能反映IS患者的病情变化趋势,进而推测患者6个月后神经功能转归结局.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最常见类型 ,溶栓疗法是目前推荐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之一。静脉溶栓能够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 ,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 ,给缺血脑组织及时供血 ,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我科自 1 998年以来 ,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2 1例 ,由于医护协作 ,积极采取身心护理措施 ,取得满意效果 ,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2 1例患者中男 1 5例 ,女 6例 ,年龄 45~ 78岁 ,平均年龄 64.1岁 ;发病时间均在 6小时以内。全部病例均为首次发病 ,头颅 CT排除脑出血 ,无明显低密度改变 ,肌力在 O- 级。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与尿激酶(UK)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亚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DVT)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亚急性DVT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K-CDT组(n=50)与Rt-PA-CDT组(n=5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静脉通畅度评分、双下肢周径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rt-PA-CDT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UK-CDT组(χ~2=5.086,P=0.024);在治疗后Pos-1,Pos-2时,Rt-PA-CDT组患者的静脉通畅度评分及双侧大腿、小腿周径差均低于UK-CDT组(P0.05); Rt-PA-CDT组患者轻度出血率高于UK-CDT组(χ~2=9.756,P=0.002); Rt-PA-CDT组患者的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低于UK-CDT组(χ~2=4.891,P=0.027);两组患者PTS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CDT联合rt-PA溶栓效果好,能够显著降低亚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PTS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