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品在题目末尾有一个“赋”字。如《茶花赋》、《秋色赋》、《雄关赋》、《阿房宫赋》。这里的前三篇是现代散文,后一篇是古文。那么,什么叫“赋”?这四篇作品标题中的“赋”,意思都一样吗?“赋”,有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2.
赋是我国古代文体的一种。《文选·班固两都赋》:“赋者,古诗之流也。”它开始见于《周礼》,跟风、比、兴、雅、颂称为六义。后来人们将它又分为两类,风雅颂是诗篇的异体,赋比兴是诗歌的作法。到战国时代,从屈原、荀子开始,赋又演变为体裁。汉朝以后,出现了杨雄、张衡等作赋名家,赋曾与诗并驾,蔚为大宗。六朝和唐宋时代,有些著名文学家也作赋,而且有名篇。  相似文献   

3.
“此之谓(或是之谓)××”的句式,在古文中,虽然不是每一篇都出现;但是在某些名篇中,却可以大量见到。例如,在荀子的《天论》中出现的这种句式就有十几处之多。一般说来,“此之谓××”这种句式多见于论说文体中。而在记叙文体中,如果插进论说部分,也可以用这种句式。因此这种句式常用在复句的末尾,起了结句的作用,有总结的意味。试举以下两例: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偏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 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沿,其养曲适,其生不伤: 夫是之谓知天。(《荀子·天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散文诗的试作可上溯到公元前的老庄、荀子和屈子时代 ,它源远流长又品种繁多 ,大量夹杂在文、赋之中。它对《野草》具有潜在的影响 ,特别是它那发愤以抒情 ,肆于心写“牢骚”的精神面貌在《野草》中重新焕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5.
一贾谊对荀子的师承关系在汉初的思想成果中寻识先秦诸子的遗传,贾谊对荀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足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史记》是将屈原、贾谊合为列传的。屈、贾均为经国之才,又有相近的遭际,屈原作《离骚》,贾谊为赋吊屈子,两人虽隔代而心相通。司马迁和他们有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故将这两位相距近百年的人物合为一传。然而,从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来看,贾谊从战国后期“最为老师”的荀子那里吸收、继承得最多,和苟子最为近之。  相似文献   

6.
何谓人性?孟子的看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以下引言只注篇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欲望。可见孟、荀二人所言人性的差异。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属性。孟荀对人性的理解各执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上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不过孟子比荀子更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7.
班固《汉书.刑法志》参考了《荀子》之《王制》《议兵》《正论》观点。对比可见:班固极力赞赏荀子的刑法思想,在刑法起源、刑法与礼义关系以及是否有象刑这三个方面,班固受到荀子的启发;与荀子完全不同的是,班固还从形而上的角度探讨了刑法的起源;班固对荀子思想的接受,正是汉代礼治与法治并重的社会实践在理论界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人性问题是儒家核心命题之一,荀子不同于孟子以性善起论而言性恶,由此引发千百年来关于性善性恶的争论。荀子所言之性,包含着情性、欲性,且情、性、欲三者是不分的,而就情感与欲望本身而言也不是恶的。荀子言性恶,其实是从礼义与人伦共处的角度讲的。但是,既然言性恶,善又何以可能?所以荀子通过知性,也就是心之知,虚一而静的大清明之心的知道、可道,也就是知礼义可礼义之心,解释了善何以可能的问题。当然不论情性、欲性、知性等,此皆“天之就也”之性,皆乃天予之、生来具备的。而荀子论性还需注意的是其积伪(为)而成的生成性,此是人在不断积伪(为)的过程中所实现的日生日成之性,而其生成之性的终极之处便是仁知且不蔽的圣人之境。而荀子积伪以成性的人性生成论,也为当今人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现代人性论转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历来文学史家之论赋源,多溯及《诗经》、楚辞。班固在《两都赋序))中首先提出:“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自班氏以后,依《诗》立论者,代有其人。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承其说并加以发展,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后人也大多持这观点,认为《诗经》为赋的远源,楚辞为赋的近源。“《诗经》楚辞赋源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说法也存在着不很准确之弊。众所周知,代表汉赋最高成就的是以京殿苑猎为主要内容的汉散体大赋(以下简称汉大赋),并不是骚体赋(这种赋体主要是接受了《离骚》的影响)汉大赋的创作精神、文章结构、铺陈手法、句法组织等都与《诗经》、楚辞大相径庭。班固当时之所以模棱两可地说赋乃“古诗之流”,主要是因为汉代以经学为文学标准,认为《诗经》都是政治诗,并由赋的  相似文献   

10.
《荀子》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不少专著中偶有涉及,但还不曾有专篇论文作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求教于海内外《龙》学界的朋友们.通观《文心雕龙》全书,刘勰曾多次论及《荀子》,以篇章次序排列,可见如下数条:  相似文献   

11.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词人因为壮志难酬,恢复无期,打算申请退休,但少不更事的“犬子”却“以田产未置”加以阻止,愠怍之下,稼轩赋词《最高楼》以“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 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 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做个  相似文献   

12.
<正> 贰师泉赋该赋(以下各赋同)今人校录本有潘重规《敦煌赋校录》(《华冈文科学报》11期民国67年11月)、张锡厚《敦煌赋校理》(《敦煌研究》1987年4期)。二位先生有漏校或校而未是者,试为补校若干条,录之于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荀子》思想为基础,浅析了在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与《荀子》思想的渊源,即用《荀子》思想阐述了领导者所具备的修养与素质,以及领导者会识人才,会用人才,会惜人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荀子·正名》)这是荀子对语言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意即若有王者出世,他一定维持旧有词汇,保存它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又必然创造新词,以适应新的事物。关于荀子将创造新词的功劳归于王者的和历史局限我们姑且不论,但两千多年前,他就认识到,语言这东西,既有一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说诗经《卷耳》篇主人公即采卷耳者,最有影响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在《卷耳》首章四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下朱熹曰:“赋也。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托言方采卷耳、未满顷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寘之大道之旁也”。(引见《诗集传·卷耳》,重点号是笔者所加,下同)朱熹对“赋”有特定的解释,他在《葛蕈》首六句下第一次出现所谓“赋”下释“赋”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言”,就不是“曲言”,亦不是“隐  相似文献   

16.
荀子诗论之审美意蕴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一书,其引《诗》、用《诗》及论《诗》之处彰显了荀子的基本诗学观点。本文采用文学接受之审美属性的美学角度,泛采前辈之长,论述荀子引《诗》、用《诗》、论《诗》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蕴,以期阐发荀子诗论的独特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语言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约定俗成的,唯名论派和唯实论派的争论由来以久。国内学者大多将荀子归为唯名论者。仔细研读荀子的《正名》篇,荀子当属唯实论者。通过分析《正名》中荀子有关命名的言论,阐述其内涵,尤其是"约定俗成"的新解,指出荀子的名实观是"唯实"观/自然观,其名实观是与当今认知语言学的象似观相近的。  相似文献   

18.
《乐记》论艺术的社会作用,是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的。《乐本篇》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由此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既非荀子的“人性恶”,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陶冶业为人们广泛熟知,在《荀子》当中,对当时的陶冶发展也有较多记述。《荀子》中的陶冶书写既是关于陶冶生产、流通、器型的历史记载,更是汇聚陶冶启发意义,对荀子礼制思想进行具象化阐释的过程和工具。在论及礼制起源时,荀子就借助陶冶埏埴现象,解释并佐证了礼制起源于“圣人之伪”的因由。通过对《荀子》中陶冶流通和陶礼器记述的观察,更容易理解荀子的礼法治国论和礼器使用观,从而为更完整理解荀子礼学思想的逻辑线索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永遇乐·元宵》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名篇之一,它干百年来被众口传诵: 落日镕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 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 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对于这首词的写作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俞正燮《易安居士事辑》以此词为赵明诚守江宁时作;而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则云:“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据王学初先生考证:“赵明诚于建炎元年八月起复,知江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